|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8-8 11:47:40
|
只看该作者
《加减混合》说课稿
习 莲
一、课标解读
“加减混合”是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的基础上编排的。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于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可以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类推来掌握。
二、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三、学情认识
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因此他们对于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已有所了解。而且,通过上节课对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已有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本堂课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旧知带新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主动学习新知。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虽然是计算的学习也不能局限于规律的探索而忽略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教学时还应采用活泼多变的形式,如实践体验、游戏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并初步学会表达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关键:加强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支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你们都乘过公交车吗?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
出示例3,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又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67—25+28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师: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
(1) 6 7 4 2 (2) 6 7
—2 5 +2 8 —2 5
4 2 7 0 4 2
+ 2 8
7 0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2、指导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
让学生用简便写法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巡视检查,并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能口算的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指导完成练习五第4至9题。
1、第4题和第5题。
这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比赛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第6题。
出示题目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应找多少元?指名回答。板书算式:50—25,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3、第7题和第8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理解什么是横行、竖行和斜行。计算时要求学生能口算要使用口算。
5、思考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进行尝试练习,在里圈找出与外圈对应的数,使它们的差得62。本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同时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答案如下:71—9=62,91—29=6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地的好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