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3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鉴于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就更应强调培养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①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②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五方面成因是:①观念障碍;②信息障碍;③教师权威障碍;④教学方法障碍;③技能障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三点可行性策略是:①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②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③教师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态度,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欧阳文文
多向思维的培养
有一道智力题:晚上,一个房间里点燃了五支蜡烛,吹灭了一支,问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孩子稍许思考,便会很快答出“一支”,即被吹灭的那支蜡烛。孩子确实没答错。多数家长对孩子这样回答往往也不会有什么疑义。而事实上,此类智力题简单看起来“标准答案”都只有一个,但经过多向思维,就知道能有许多正确的答案。可见,这里存在着一个家长是不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训练的问题。
不妨先看一则小故事。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作家劳拉在其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父亲给我们姐弟俩讲笑话,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为此他在门上为大猫凿了一个大洞,为小猫凿了一个小洞……”我的姐姐打断父亲的话说:“小猫可以从大猫洞进去呀。”我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猫走大洞,所以要凿两个洞。”父亲夸奖我们谁都比那个养猫人聪明。
劳拉父亲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其对劳拉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这就给我们启示: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仅满足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是满足于孩子答案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孩子有兴趣去寻求答案。
《家长报》1999年1月11日祁兆龙文
活跃的顿悟力──提高思维的直觉度
顿悟力是人的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其状态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对象,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活动也特别灵活、深刻,呈现出高效率现象。这时,不仅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强,而且具有自觉性,即直接领悟的思维方式。它仿佛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暮然”猜度到了问题的精要处,没有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具有直接性、迅速性和猜测性,但其实是一定程度上逻辑思维的凝练与约略化,是高度集中地“语言化”、“内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老师要学生思考:吸取了教训的乌鸦变聪明了(板书:聪明的乌鸦),他怎样才能把被狐狸骗去的肉再拿回来?于是,学生热烈讨论。生一: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嘴巴张开,肉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飞到树上。生二: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多么好听的歌声!狐狸忍不住走出来。乌鸦唱完了歌,问道:“你唱一个好不好?”“好!”狐狸这一说,肉就掉到地上,乌鸦马上把肉叼走了。生三: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只听乌鸦大叫一声:“不好了,这块肉有毒。”狐狸一听害怕了,马上把肉甩掉。乌鸦把肉叼走了。
学生在临场发言中创造的“乌鸦新形象”,具有很好的“直接性、迅速性和猜测性”。学生一的发言是用“强夺”的方法,使乌鸦夺回了本来就是它的肉。这显然是很简单的。而学生二是再用“唱歌”来“骗得”的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学生三的发言,设计了“巧取”的方法。学生能即时想出这些好方法,重塑“聪明的乌鸦”新形象,既富有内在的逻辑性,又是未经严密逻辑推理而迅速迁移直觉性的成果。应当说,这便是一种由平时经验所产生的思维“顿悟力”。
周一贯《语文科主体性教育视界(四)──创造的课堂:引发学生的求新意识》,《江西教育》1999年第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