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9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优秀教学案例、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上完课后,觉得有点心得,于是记录下来,以备他日之需。

案例一:开课导入

(课伊始)师:孩子们,我们来做个游戏,说说这样的词语:杨柳依依,你能说哪些呢?

生:凉风习习

生:白云悠悠

生:流水淙淙

师再出示一些:炊烟袅袅、春雨绵绵、明月皎皎、白雪皑皑、清风徐徐。生读。

反思:本课是一篇文言文,重在朗读感悟,其间我设计了语言运用环节,让生仿照钟子期称赞伯牙琴声的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来说话。这就涉及到这样的描绘自然景物的重叠词。故在开课时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了解学生的词汇量,也丰富学生的积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3.指名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评议停顿是否得当,师相机指导。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生画出节奏。

5.齐读。重点指导“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反思: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文言文,比起第一篇——五年级时学过的《杨氏之子》来讲,长些,难些。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文言文应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学生要想很好地理解感悟,必须进行反复的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在初读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5次朗读,每一次朗读的目的不同,由读准到读出节奏,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鉴于学生有一点古文基础,故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看该怎么读,老师再介入,加以指导,行学后教,有针对性地指导,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案例三:品味知音之情

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如何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声音较小)

师:泰山多么雄伟呀,孩子,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声音大了,有点气势了)

师:这是钟子期在由衷在赞美伯牙,读出赞美之情。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面带微笑,声音洪亮,很有韵味)

师:来,我们一齐来赞叹。生齐读

师: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学生朗读(同上,略)

(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

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如果你是子期,你听到了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类似的句子)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我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我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我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我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来,我们一齐读一读2——4句,感受这知音之情。

    反思: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初步理解了古文意思后,我引导学生品味二人的知音之情,主要也是通过感情朗读来感受的。朗读时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篇古文共有5句,重点是2、3句,具体描绘了两幅动人的场景,以表现二人是如何心意相通的。这两句要读出钟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所以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生个别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于是学生也从读得一般到渐渐读好,经历了这样一个朗读的过程,学生的感情理解便自然加深。接着再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这不仅是承接开课时的游戏,同是更是给予学生一个创作表达的空间,古文教学也可以读写结合。学生由于有了铺垫,又进行了朗读训练,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很活跃。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还朗诵出了古文的韵味,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很快乐,很轻松。这样一篇文章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也比较欣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4:11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教学反思: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与学生真诚对话是我在这堂课中的另一个收获。因为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4:36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背景: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只有5句话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学生学习文言文,虽有前面的《杨氏之子》做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还记得《诗经采薇》吗?谁来背一下!(生背完以后,老师板书“杨柳依依”),像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吗?

生1:雨雪霏霏。

生2:白雪皑皑。

……

师:老师也想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波涛滚滚  竹叶萧萧

师: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

评析:表面上看,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抽查,并进行词语的积累,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其实,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地方?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个“善”字怎么解释?

生1:擅长,喜欢。

师:真好,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个“善”字还在文中哪里出现过?怎么解释呢?

生1: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么解释呢?

生1:我觉得这个“善哉”的“善”应该是“好”的意思。“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好啊!”表示赞叹,是我们变通过来的,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一个解释,那么,表示赞叹时,我们常说“好啊!”,还可说什么?

生1: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

生2:真行啊!

生3:真厉害呀!

师: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抽生读,再齐读。读出赞叹的语气)

师: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那么,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1:还会表现鸟语花香。

生2: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3: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

生4: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师: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一个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    潺潺流水、皑皑白雪(课件再次出示这些词语)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1: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生2: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3: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伯牙鼓琴鼓琴时还会想到什么?钟子期又如何赞叹的呢?

生4: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生5: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乎若炊烟!

生6: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生7: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无论伯牙志在清风,志在明月,还是志在杨柳,志在芳草,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因为学生课前有了“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的基础,对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和仿说,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4:58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七坊中心校  李燕云(2011年9月)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5:20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6:18 | 只看该作者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琴                         情

                              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