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导学案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2:4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导学案教学案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25七律•长征      课 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细浪”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
学习重点:我能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诗意。
知识链接: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预习任务: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在小组内朗读全诗,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发音。说说你对诗歌的体会(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小组内共同理解词语从而理解诗句。
3、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习收获:
                                                                                
                                                                        
                                                                        
                                                                             
我来闯关:
  1、我会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2、我会改错。
                                                                     
  3、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万水千山:
等闲:
五岭:
逶迤:
细浪:
磅礴:
拓展延伸:
读读同步阅读中的毛泽东的诗词四首。或者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诗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2:40:41 | 只看该作者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25七律•长征      课 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2、我能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我能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预习任务:
  1、再次记忆本课生字新词,特别是易错的字词。
  2、理解诗中重点诗句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律诗,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自主、合作、探究:
1、在小组内比赛朗诵全诗,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谈谈朗诵的技巧。
2、从那些诗句中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并说说你的体会。
3、有感情朗诵诗句,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来试一试:
1、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2、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我的收获:
                                                                              
                                                                        
                                                                        
                                                                        
拓展延伸:
再读读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总结评价
①自我评价:发言踊跃(好、中、差),表达清晰(好、中、差),举止大方(好、中、差),思维敏捷(好、中、差)。   

②学生评价:我认为这节课          表现最好,因为他                        
  
                                                                          
③教师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7: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