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二、开启情感的闸门。
你学习语文,跟学习数理化比起来,是不是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很不一样?语文课里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推而广之,文学活动有别于科学活动、研究活动,不能纯以理性的精神态度谨慎为之,而要投入充沛的感情,对文学的欣赏和写作奉献最大的热忱。
文学世界是一个充塞情感的世界。当你的心灵之帆驰驶于文学的海洋,会时时感受到情感波浪的抚慰;当你翻开一篇篇优秀的作品,看到的是一篇篇精彩的“情文”。如果你用冷冰冰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一片灰冷、一片死寂,但是你改用多情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处处是鲜活的生命、灵动的形象,遍地涌出文学创作的源泉。带着热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尚的享受,一种精神的升华;带着热情来写作,气盛而言宜,多彩而生姿。不妨这么说,抓住文学情感,就抓住了文学的灵魂、文学的本质。
在作家那里,情感是文学创作之母,孕育优秀作品的诞生。请看刘白羽《日出》中的一段:
但是,我却看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返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从现有的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作者在高空观看日出时的激动、惊奇。后来另一个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回忆说,他当时和刘白羽在一趟飞机上,日出时他正醋睡呢。刘白羽平时就有早起的习惯,这回恰逢一次雄伟、瑰丽的日出,颇有独得之幸运。其所以能积累这一写作素材,最后能写作成篇,固然与作家的敏锐观察有关,但重要的是作家当时激动了,惊奇了,使得这一人皆有之、岂我独占的经历足以成为写作的机缘。
再读下面一首诗,看看情感的漩流是怎样凝聚成诗作的生命的:
神女峰
舒 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杳鸿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我们可以认真体会一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但是现在说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清情感在诗中的作用。诗人乘船经过三峡,情感的潮水被激荡起来,演变成诗中的“我”的动情哭泣、深刻思考,诗作到了读者眼前,又激发读者的激动和沉思,可见情感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人间“现实——文学”“文学——现实”“创作——接受”“诗人——读者”的多重关系的演剧。从古到今,乘船经过三峡的游客何止千万,描写三峡的诗歌更不计其数,唯有舒婷真正地激动过一场,深刻地思考过一回,并写下咏叹神女峰的绝调名篇。说它是绝调名篇,是因为三峡大坝筑起,水位升高,“神女”离尘世的距离更近,她或许不再像以前那么神秘了。
文学创作是这样,文学欣赏又如何?我们欣赏古代作品,古代人事俱已往矣,点点滴滴化为篇章和文字,古人的情感何处找寻?就在作品内找寻。你看《诗经》离我们今天两千多年,那一篇篇诗中仍旧跳荡着鲜活的心灵和情感。如果我们从“心灵和情感”的角度来读,可以感觉诗作离我们更近了,感觉抒情主人公离我们更近了。即以《氓》这例,以前读诗说诗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看到阶级压迫的主题;直到今天,人们用社会历史评论的眼光解读诗作,从中看出“妇女解放”的主题。这些解读、评论或许有某些道理,但是何不换一种“内在”的视角来观照?我们从诗中抽绎情感这一线索,会发现一番新天地。《氓》也恰好有一条情感的线索,试作提炼:矜持——期盼——失落——欢快——嗟叹——自悔——怨恨——决绝。这些不同的情感表现不但组合在一起,自成一个发展的序列,其间起伏不平,跌宕有致。这种解读,可以观心灵、读情感,并以此有限的一点扩张开来,引申到社会历史评论,总比单纯的社会历史评论“高空作业”要好吧?这种解读,还可以看出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所需技巧非常之高妙。最重要的是,抓情感线索,可以贴近诗人的心灵,感触诗作的情感脉动,证实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表现这一本质规律。
你读语文课本里的文学作品,是否常注意把握作品的情感线索?
文学与中学生心灵的距离最近。中学生对文学的情感最为纯真而炽热。中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精神的滋养,就像禾苗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文学情感就是精神的阳光和雨露。愿文学情感永远成为你成长进步的助动力。
三、珍惜审美的体验、享受。
每个中学生都爱美,各人性格、爱好不同,所爱之美各有不同,所相同的是大家都把对美的欣赏当成最幸福的体验,可你是否想过,只有进到文学世界,才能看到理想的美——完美?
美的产生有赖于客体,即蕴含美的特质的客观事物。文学美蕴含(或物化)在文学作品中,有情意美、品格美、物象美、结构美、言语美……各个美的要素综合为一个圆融的、包容的美的作品(或美的客体);美的产生还有赖于主体,即欣赏美的人,这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素质——对美的感知、领悟、理解、分析……美的客体可导致审美的实现,即客观外物之美会引发欣赏者心中美的感觉,但审美的主体对于美的产生意义更大。审美主体不仅能欣赏到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还能发现平常事物中美的特质,甚至能对丑的事物进行审美(当然是以审丑的姿态进行的,审丑从广义上说也是审美之一种)。
上面说到形象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其实形象与美的关系十分密切。凡是形象都应该是鲜明生动的,凡是鲜明生动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你看泰戈尔的诗句:
蝴蝶在光明海上展开翅帆。百合与茉莉在光波的浪花上翻涌。
我的宝贝,光明在每朵云彩上散映成金,它洒下无量的珠宝。
诗人创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创造了美,美蕴含在形象之中,形象有赖于美而生光添彩。因此,对于优美的诗句,千万要挖掘出丰富的美的蕴藏。
某些事物未必称得上优美,但自有特点,众人所未见,前人所未写,进到诗文中,必然引来审美注意和审美想象。你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云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里所写的都是一些奇异的景象,呈现出一种奇异之美。因此,解读文学之美,可以从形象的奇异性、奇特性方面思考,挖掘其特殊的审美效果。
有时诗文中描写丑恶事物,仿佛离“美”字甚远,但文学之丑不等于现实之丑,现实之丑应该遭到唾弃,文学之丑则应该被接受的欣赏。闻一多诗《死水》是大家所熟稔的,其中就是典型地运用了化丑为美的写法。我们欣赏文学丑,当然不只是欣赏丑,而是欣赏艺术性,即作家诗人的艺术情怀、艺术想象,景事物的鲜明特征等。
上面说到情感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其实情感与美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美的产生总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关注、体验、想象……这一系列文学化的心理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的潜流,在情感作为驱动力,以情感作为燃烧剂,以情感作为聚集的光束。文学化、艺术化的情感是美的,美的情感也是文学化、艺术化的。当你迷失于文学情感的王国不知何处是路标时,请你沿着“美”的方向前行。
我们再读一遍泰戈尔的诗句:
蝴蝶在光明海上展开翅帆。百合与茉莉在光波的浪花上翻涌。
我的宝贝,光明在每朵云彩上散映成金,它洒下无量的珠宝。
在这些极其优美的诗句中,没有直接抒情的字眼,但细读之后,会隐约体会到多种情感的潜涌:对光明的虔敬,对美的热爱,对读者的激励,情怀无比纯洁、宁静……
再看李商隐诗《乐游原》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写出了夕阳的美好,从美的性质上说是颓败之美,姑且存而不论,只说美与情感的关系:“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原”表达了从郁闷转为希望的情感,企求获得心灵的安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直接表达了从欣喜转为颓败的情感,结合前两句,又可间接体会到诗人多重复杂的情感,有希望,又归于失望,心潮先后落,两起两落。因此,在造访文学美时,别忘了照顾文学美的伴侣——文学情感。
四、掌握语言这一利器。
中学生研习文学,一个突出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用语言描绘形象,用语言表达情感,用语言创造美的意蕴和品质。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最生动,最精粹,最富有深意,最富有情感。与别的人群欣赏文学相比,中学生欣赏文学更看重语言的感知和训练;别的人群可以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可以观其大略取其梗概,可以研究掌故探赜索隐,唯独中学生务必牢记“语言”“语言”,因为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尚处形成状态,中学语文课离不开语言训练,锻炼语言能力是中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欣赏文学并真正进入文学世界的最重要的路径。那么中学生在文学欣赏、文学教育中,要训练和改善语言品质,要达成哪些目标?
一是积累语言素材。点点滴滴积累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和句式,理解文学语言的表达技巧,以储备丰富的文学语言材料库。这对于研习文学的起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应该贯穿与文学结缘之终生长途。
二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经过千百次的语言感知、语言训练,促成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把握、深刻的理解、细致的品味,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在积累文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训练出良好的语感,就拥有了滋润文学语言“根基”的泉源活水。
三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形成接受和欣赏文学语言的能力,而且训练、强化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具体的表现是语言表达中能显现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底蕴,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学习作。
四是激发民族语言和文学的热爱。可以遍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但更应该读中国古今名家名作;可以欣赏各个世界名著的语言,但更应该热爱汉文学语言。要体会到母语是一个人的语言之根基和源泉,体会到汉文学语言是世界上最有表现力的语言。要为几千年来的我们的先辈创造的优秀的汉文学作品、汉文学语言而感恩,为我们自己有机会掌握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汉文学语言而自豪!
以上所述,不能说全部说尽了文学素养的各个要素,但基本上抓了培育文学素养的主要津梁;虽不能保证你从此顺利地走上文学欣赏或文学创作的道路,但教给了你学习文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