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8 07:55: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二)
构 建 学 生 的 课 堂
欣赏课《欢乐颂》有感
丰台五小 刘洪兴
我连续教了几届六年级毕业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我越发感到:时代不同了,师生都一样。以前我总把自己放在高位置上俯视学生,得意于老师的权威,尤其是上欣赏课,我的夸夸其谈会让他们听得入迷,没办法,谁让我把教材外的东西多览了一些呢,学生只能伏首听耳。不过今天这样的如法炮制,却让我失去了绝对的优势,除了我要更多地倾听于学生之外,还总觉得在交流上缺少点儿真情。事情是由“贝多芬”引起的——
我们就要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了:歌曲《土拨鼠》、欣赏曲《欢乐颂》。其实,刚刚学完第二课就有学生问我:“老师,该学贝多芬了吧?”我说:“是的”。心想:等着吧,讲欣赏可是我的强项,会让你听个够。没曾想一到上课,这个学生拿出了文曲星,要给大家读贝多芬的故事,我一看有人想替我了,便顺势满足了他,接着又有几个学生举着书示意也要“发表”,好!我一并准许……学生读着、享受着自信,我听着、思忖了许多。快下课了,我灵机一动向学生宣布:第三单元我们采用自学及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随后我把这一方案也推广到了其他几个班。于是,“资料”铺天盖地地来了——网上下载的、书上复印的、个人手抄的图文资料;录音磁带、cd、vcd、电脑光盘等音像资料,还有小小的mp3也放在耳边让我独自享受一会儿,丰富得简直要把贝多芬搞个明白,我感到了学生的“伟大”,感到了他们那种充满活力、蓄势待发的能量。不能坐以待毙了,要从新进行案头准备。我再次阅读教参(尽管是教了几个回合)、学习新课标对欣赏课的要求、大量查阅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作品、趣事、家庭、朋友、老师、演出经历乃至评论家眼里的贝多芬等)、购买了多片欣赏教学软件,似乎建造了一个“贝多芬的庭院”。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补充着,还结合原词把《欢乐颂》唱了一遍又一遍,群情激昂、振奋,做着指挥的手势连我也带动起来了,六(4)、六(5)班同学不但用口琴吹奏,还为旋律编配了下三度和声,使音乐有了立体感,我连忙引导他们在歌曲的半终止和终止处进行了变化的处理,加深了学生对和声知识的学习和对音响效果的感受。
多媒体教室的内容总汇,是每个人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不但自己学会了歌曲《土拨鼠》,就连较难的6/8拍旋律也唱得动了情,不爱张嘴的学生都投入到了歌曲的意境之中,至于《欢乐颂》的整个乐章,贝3(英雄)、贝5(命运)、贝6(田园)等交响片段、《献给爱丽斯》、《月光》(小语12册将讲到)等钢琴名曲更是让他们听得入了神,最后我干脆把鼠标也交给了学生,即刻那种当“老师”的自豪便毫无掩饰地喜上眉梢。在欣赏当中我不时地把他们领进我的“贝多芬的庭院”,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或评论,不露痕迹的示范性演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后来他们不再把查询的资料推给我了,而是留给自己展示,并从中学会了筛选和整理。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内化,演说起来更加自如,不断的文思、乐思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我欣赏着——既欣赏作品、也欣赏学生。
在本单元的内容学习中,我们共收集图文资料近百页、音像资料17件,课件9片次,涉及教材以外的贝多芬作品十几部,其中利用上网、文曲星等现代化手段查询资料的占80%,教学中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学”相长,获益匪浅。虽然上了四课时,但师生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正象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对贝多芬的爱与敬,历经人世沧桑、劫难而不衰减,距离逾远逾受到珍视。”
实践证明,让音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构建学生的课堂,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