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60|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引  言
问一问自己:应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
曾经有一位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学参考书就不能教学。一位资深老教师也坦言: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之类,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练习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
问一问自己:我是这样的老师吗?面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
假如你不幸被列在了上述教师的行列中,或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底气不足,请不要惊慌,也不要气馁,我们为你准备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我们坚信,只要你读懂教学设计的方案,并能够联系实际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你不但能够掌握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教学本领,而且你的教学理念将与新课程同步,也许你会为你不断变化成长着的新的教学生命而惊喜。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 “教什么”和 “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 “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从 “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教学设计,都包含有五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对象、目标、过程、策略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对教学活动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学习者任务及其起点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弄清 “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学习者的情况怎么样”和“学习什么内容”等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 “怎样学习”和 “怎样教学”的理想方案。
理解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学习历史的特征以及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特征,有利于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
初中 《历史课程标准》规划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目标规定,初中生在7—9年级应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
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谓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的心智技能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前者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后者要求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历史学习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在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就学习过程目标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就学习方法目标而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目标在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修养、科学态度、民主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首先,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有大的发展,要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要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最后,课程目标从开放化世界的角度,要求学生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由此看来,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及其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准备、历史思维的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方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好历史教学的蓝图。
1.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
刚入学的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已经从小学 《品德与社会》的课文中和各种媒体的宣传中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历史知识;但他们所了解的这些历史知识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认识也比较片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注意历史线索的梳理以及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征
从有关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与小学生和高中生有所不同。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①具有朴素的爱憎观,可塑性大
初中生正处在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同时有意识地以教师的治学方式认识历史。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强,对贴标签式的政治说教有明显的不信任情绪,又具有朴素的爱憎观,可塑性大。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发挥历史内容本身的教育感染作用。
同时,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构建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②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
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现象的感知能力一般都较强,喜欢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容易对过去的生活发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较容易为教师所引导。但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在他们的历史认识活动中还占很大比重,形象记忆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课型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同时,适当降低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相对减少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论内容也显得十分必要。
③历史形象思维是认识历史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能够正确地掌握并运用概念进行恰当的判断,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并通过理解来掌握教材内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的情绪,辩证思维能力还很弱。
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随意否定学生提出的见解。当学生提出的看法明显过于片面或偏激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借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要适时地向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符合规则的辩论,以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训练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和技术,努力发展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色
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和确定学生应该确立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分析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分析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主要承载物,对教科书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把握。
印度现代文学泰斗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历史学科作为以人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根本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这个使命。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注入了颇有生气的鲜活内容,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呈现出一部部 “有生命的历史”。
1.拓宽历史学习的层面
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注重政治制度史、阶级斗争史,形成了枯燥抽象、缺乏生气的弊端,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版教科书注意选取贴近学生,富有生活气息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史的内容,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多样性。以七年级上册为例,针对传统教科书或把经济史从属于政治史来表述或对经济史语焉不详、对文化史分割而述的弊端,人教版、北师大版每单元用两课时专门安排科学文化史的内容,华师大版则把文化史设成独立的单元,还增加了有关 “文字演变”等文化史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认同,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新教材注意引进新的史学成果,给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在叙述夏商西周的历史时,三个版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现史学的动态发展上,北师大版教材表现得较为明显,如从远古人类生存年代的测定、古代炼铁技术、都江堰、编钟等内容中引进一些技术性、科学性数据和一些考古成果。新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也是以往旧教材所缺乏的,反映了近期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对若干问题的诠释与评价上,注意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如在评价隋炀帝的问题上,明确肯定隋炀帝即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并未把他描绘为一无可取的暴君,较为客观公正。这样的叙述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2.用图绘制鲜活的历史画卷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新教材在课文中配置了大量的图片。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人教版、华师大版约200幅图片,北师大版约160幅图片,这些生动直观的历史图片传送着鲜活的历史气息,丰润了历史的描述,吸引着学生去追寻历史的足迹,一部历史教材简直就是一幅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在历史图片的功能上,华师大版体现得较为突出:导入新课采用文物图片配合文字,具有历史感、真实感,注意运用图片解释历史现象。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 “宗法制”这一名词,课文插入一张 “宗法制示意图”,通过几个简单的人物图像、箭头和寥寥数语的文字就将深奥枯燥的知识简洁明了地展现给学生。为再现 “光武中兴”的历史场景,课文列出了 “东汉集市画像砖”、 “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庭院画像砖”三幅历史图片加以文字说明。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很容易理解光武帝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为说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内容,新教材呈现了经雍正朱批密折的插图,以图解文,生动直观。在编排设计上,图幅巨大,气势恢弘,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交相辉映,历史的美感处处体现。
3.流动历史的生活气息
历史是 “人”的历史,正是人的生活才构成五光十色的历史画面。三版新教材都补充了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人教版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社会生活方面的历史内容和素材,不仅在正文中出现,在自由阅读卡和 “活动与探究”中也有表现,如 “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品种多样的饼食”、“文房四宝”,并通过 “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你能识别锦、绣、绢、纱吗”、“你能找出葡萄、石榴、核桃、水稻、小麦等哪些是从西域传来的,哪些是中原原有的”等问题的设计,拉近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北师大版专列历史生活为课,如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壮美的生活篇章。华师大版注重图说生活,在 《原始农耕文化》一课中,提供了 《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石磨盘和石棒》、《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半穴居房屋遗址及复原图》、《干栏式建筑的示意图》、 《姜寨遗址原始聚落复原图》等10幅图片,一股浓浓的古代农耕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连环画式”地展现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原始生命的跳动。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材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权威和强势霸权者,学生则相应沦为被控制体和接受体。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的角色都是非常可怜的 “物”,而非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 “人”。
历史新教材着力体现人文教育的特点,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通过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使学生生命主体性得以张扬,个性得以发展,情操得以陶冶,实现了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的和谐统一,同时也给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欢乐,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涌动。
4.强调动态生成,实现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德国现代哲学奠基人狄尔泰说:“历史即体验和理解。”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新教材创设了一种新的课的类型———活动与探究课,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人教版以教科书1/6左右的课目,精心设计了 “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通过地图学习历史”、“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历史短剧”、“历史画配文”、“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等多种类型的 “活动课”。北师大版每一单元最后一课安排了 “学习与探究”,每课 “学习与探究”栏目包括 “导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活动说明”、“课外活动”六个部分,每课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能力培养要求。华师大版则安排了 “探究活动课”。
新教材还体现了很大的弹性,尽可能避免给学生现成的、固定的结论,而是给出史实或多个说法,让学生自己思考,体验,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力图给死的历史史实以活的灵魂,实现由接受现成结论的 “储蓄器”向产生思想和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转变。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的 “活动与探究”课,首先提出了两种观点作为问题情境。一个说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件好事,一个说发展使人口增加生态恶化不是好事,然后让学生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还有关于秦统一的伟大意义的认识,设计了一个方言游戏会,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得出印象深刻的结论。
新教材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华师大版以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例和贴近生活的现实经验,互动式地思考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如让学生思考司马迁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还有让学生理解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引出当今社会应如何倡导这种浩然正气等等。这一类问题开放性强,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做人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规律,关注社会、人类的命运。
5.给教师的课堂生命以巨大的张力
新教材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无疑向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新教材,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新教材简明扼要,知识点和知识量大量减少,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给历史教学增加了困难,它要求教师以更高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把握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超越教材,根据自身优势完善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取舍教材。教师在新理念下重构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变 “课堂教学”为 “课堂生活”,创设思辩性的课堂,营造情感化的课堂,拓展生活化的课堂。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林林总总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进行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而要对隐性和显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的分析,主要考虑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是软环境的组成部分。
讨论与探究
1.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学习历史的吗?你对你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有何评价?
2.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请从正在进行的某一课题入手,尝试进行历史教学任务的分析工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二、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分别反映了在教育的不同层面上的教育要求。在具体教学任务中,教师制定的主要是教学目标,即由课时或若干课时构成的教学或活动课题的目标。
(一)制定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体现课程目标的学科课程标准。掌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有利于教师正确制定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在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 “中华文明的起源”等9个学习主题,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各自确定了7个学习主题,在世界古代史中确定了 “史前时期的人类”等5个学习主题,在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中各自确定了8个学习主题。这些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的确定,基本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历史学习内容 “繁、难、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够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从纵向看,它在 “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在 “内容标准”部分规定了 “学习板块”和 “学习主题”应达到的具体目标。从横向看,它把课程目标分解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表达,大体上是围绕着学科知识展开的。相比之下,历史课程标准中表达的 “课程目标”采取了从三个维度分别陈述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体现了从 “知识为本”到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历史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得以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
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1.历史课程目标方面的三个突破
一是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
2.提出了可操作的层次分明的内容目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 “内容标准”部分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
3.提出了完成内容目标的 “教学活动建议”
“内容标准”与 “教学活动建议”是表达内容目标的两个密不可分的要件。内容目标中的 “教学活动建议”与 “实施建议”中的 “教学建议”有所不同。它为内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思路,同时也为有效实施历史教学过程作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它作为内容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对实施内容目标所作的说明,主要提供 “怎么教”的建议。
4.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评价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二)从案例看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方法
从教学时间而言,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长期 (一学期或者一年)、中期 (一个主题或者单元)和短期 (一课或者一个活动)三种类型。每位历史教师必须在熟悉历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首先考虑长期和中期的教学目标,然后考虑每一课或每一个活动的教学目标。三者之间层层累进,逐步发展。学期和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每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1.历史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课题: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B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攻打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讨论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差别”评价 “焚书坑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初步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
③通过对 “荆轲刺秦王”和 “秦王扫六合”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以便以此“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来观察、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
思想教育目标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编者注]: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的 “内容标准”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从传统教学观念而言,上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属精品。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想教育三个方面面面俱到,各方面目标的表述也基本正确,知识目标对知识点的概括精确,能力目标有具体的措施,思想教育目标也体现了课文知识内容的特点。但如果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挑出许多瑕疵来:
一是目标的表述不全面,主题词陈旧。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的主题词分别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述案例缺少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内容。
二是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分离,无法有效地检测。历史知识只是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教学的目标。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始终是一体的。知识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学科能力是知识学习的必然要求。脱离历史知识学习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是不存在的。教学的目标是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随时评价和调控教学而设置的,其描述应当可观察和评价。
三是 “思想教育”部分的内容表述,只有进行思想教育的因素,没有指出其结果,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表述目标,没有期望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四是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等,多为教师要学生怎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表述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五是目标要求过高,缺乏基本的内容,实施比较困难。如 “……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以便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历史发展的规律靠一节课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对初一学生而言,“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要求显得大而空。
我们可以对上述的教学目标作这样的改动:
(1)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修筑长城、开发南疆的有关史实,列举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2)以 “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3)以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为题,探讨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陈述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目标所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人称方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富于情感、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使用 “通过学习,我们能列出……”、“通过学习,我们能说明……”、“通过努力,我们能概括……”、“通过学习,我们能应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树立……”、“我们将形成……”等等。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上所述,传统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方面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另一方面,目标的设置中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追求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3.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式、行为动词和基本要素
描述教学目标时,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目标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目标的完备性与操作性都得以体现。这就需要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基本要素以及所选择的行为动词。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两种类型。
①结果性目标
它要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检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 “知识与能力”领域,如上例中 “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修筑长城、开发南疆的有关史实”,“列举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等。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规定了 “了解”、 “理解”和 “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表达了相应的行为动词。
“了解”属第一层次,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 “说出、写出、背诵、辨认、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等。
“理解”属第二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 “解释、说明、阐明、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收集、整理”等。
“应用”属第三层次,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和影响意义,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 “分析、比较、探讨、讨论、质疑、总结、评价”等。
②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描述学生心理的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 “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上例中的 “探讨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等内容。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主要包括 “经历”、“反应”和 “领悟”三个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水平层次。
经历 (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其行为动词主要有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查、体验”等。
反应 (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其行为动词主要有 “认同、接受、同意、反对、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支持、尊重、爱护、珍惜、怀疑、抵制、克服、帮助、拥护”等。
领悟 (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其行为动词主要有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必要时,可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有四种表述方式:第一种是使用辅助手段,如上例 “以 ‘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逐渐形成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第二种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 “在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中,能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第三种是时间上的限定,如 “思考两分钟,归纳或概括……”;第四种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 “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都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地调整。
(三)确定历史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目标为基础
陈述教学目标一定要遵照课程标准中 “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层次的,就选用了解层次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理解、应用层次的,就用理解、应用层次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要把握住标准。但拟定不宜照规定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要突出各专题和各课教学内容最能体现的历史教育功能,拟出各课最有学科教育特色的目标。
②一课要有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面面俱到,而只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出各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这样可使一门课的教学以后,学生能够学有 “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通过每节历史课的积累,学生能够获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和学科能力。
③教学目标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拟定必须细化到可以操作的程度,既要写出一课内容教学后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应当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或者写明学习结果,如培养一种具体的技能,使学生将学习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相结合,重点强调一种行为模式。
④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往往是根据某一教学任务,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背景不同,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经验不同,智力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用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的客观实际存在差异性、多样性,不同需求明显不符。这种教学目标只有部分学生或少数学生能够达到,对其余学生或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实现的。如此往复,不少学生就渐渐地远离“教学目标”,成为所谓的 “差生”了。
讨论与探究
1.与以往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有哪些变化?
2.你以前设置的某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述与上述案例是否相同?如果相同,你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其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吗?
3.请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分别设置一节学科课和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其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三、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过程观念的革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过程的观念。
1.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历史教学过程自然也不例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认识对象,历史学科以历史为认识对象。因此,就实质而言,历史教学过程是感受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亦即认识历史的过程。作为认识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的角色地位虽有差别,但他们都处于认识主体的位置上,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历史。
作为认识过程,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客体是历史,包括自然史、人类社会史和思维发展史。一般说来,人类社会史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要对象。客观历史无所不包,内容丰富无比。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以重要的历史现象,如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为主要认识对象。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是由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所决定的,不能任意改变。
作为认识客体,历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它的过去性决定了人们不能直接感知它。要认识历史,必须借助史料中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因认识环境不同,师生所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但历史教材却是大家所共有的。这里要指出的是,历史教材本身并不是认识的对象,真正的对象是历史教材所反映的历史。就本质而言,历史教材是认识历史的中介。
学生是认识主体的主要方面。要使这主要方面发生变化,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否则,不论教育者的愿望如何,这种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失败的。而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诸多的主观因素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的唯一桥梁。
2.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交往与对话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要交往对话。形象地说,师生与历史要进行 “对话”。这里我们之所以要使用 “对话”一词,是因为社会历史的主角是人,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现实生活中的人与历史上的人,师生与历史人物必然要 “对话”。
如学习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内容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与秦始皇对话。
师生似乎在问:“秦王,你为什么要灭掉六国?你做皇帝后为什么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自然要 “回答”。这样的 “回答”是原汁原味的。
对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在此过程中,似乎秦始皇也在发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灭掉六国的吗?你们知道我灭掉其他国家后为什么要称帝?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吗?”“你们为什么对我产生兴趣?”
师生自然也要 “回答”。
其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认识主体也要交往与对话。师生间交流,就其内容看,包括信息的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就其形式来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问答、对话、论辩、笔谈、交往、角色交换等。每一种形式中又有多种具体做法。如笔谈,除书信往来外,作业批改、试卷评卷等也可视为笔谈。师生通过交流,形成互联、互助、互评、互促、互动的关系,推动历史教学过程的进行,保证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并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持续地发生交互作用,由此形成 “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由此把课堂建构成一个真正的 “生活世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的前提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历史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与综合性
历史教学过程要完成以下几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强烈愿望;二是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朦胧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进而对过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作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这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同时、交叉、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仅把掌握知识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唯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升华个人精神境界、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目的。教师则应在设计课型、把握教育重点、发掘课程中的教育价值、启发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全面、客观、公平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设计、示范和实施的主导作用。
4.历史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历史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历史教学过程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从古到今,历史向来是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的。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历史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6.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基础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历史教学活动的失衡与片面倾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学生 “最不愿学的课”中,历史课不幸名列前茅,在学生视为 “没有意思的课”中,历史课也名列前茅。内容丰富、本应很有吸引力的历史课之所以沦落到如此地步,原因很多,而历史教学活动安排失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讨论与探究
1.历史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什么?怎样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怎样认识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阶段?每一节课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什么不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完成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方法。
3.就历史教学过程而言,与以往相比,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应该有什么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及其表达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在以 “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 “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在这样的新理念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 “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1.传统历史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方案的比较传统历史教案设计 (2002年)
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课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心、起止点、分段、沟通的水系等,了解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依靠智慧和双手创下如此煌煌伟业,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并能够对运河的开凿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3.通过教师讲述和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隋朝在政治上开创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4.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刻体会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及隋朝灭亡的原因。因此,在这两处设计的学生活动比较多,教师应补充相关史料,学生阅读,体会,感触那段历史,使他们自己得出隋朝亡于暴政、急政。对于隋朝经济成就教材讲得比较空泛,教师要补充一些史料,使学生自己得出隋朝经济繁荣的结论。
教学难点: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这两项制度的开创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必须讲清楚。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采取讨论法、阅读法和角色扮演法。
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师:扬州是我心仪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到这里之后,一放下行李,我就抓紧时间,游览名胜古迹,而且还作了一些记录。游览中有一首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一下。(课件显示):“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诗中提到的 “雷塘”就在咱们扬州。我想请同学们告诉我,“君王”指的是谁,这是讲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生:隋朝,隋炀帝。
师:对,是隋炀帝。图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荒垅穷泉骨,一代帝王陵”,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雷塘半亩田作为埋骨之地?隋朝的治乱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问题。
(展示动态电子地图)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代周自立,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图)这时,在江南还有偏安一隅的陈朝,与隋南北对峙。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已为统一创造了条件。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大军渡江,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一统,黎民百姓共享太平。隋朝完成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割据。那么,统一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生:(回答略)
师:对,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江山来之不易,守之更难。摆在隋文帝面前最迫切的一项任务,或者说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隋文帝最关心的显然是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使隋王朝千秋万世,国祚绵长。隋文帝为此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项就是三省六部制。(出示意图)这项制度的推行,使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发展到群相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唐宋所沿用。六部制则沿用到清末,今天的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六部口。隋朝开创了一套新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这时,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官,就是选拔官吏的标准和手段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依据是什么?
生:看门第。
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官只看门第,不问才华,带有明显的弊端。而隋朝创立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选拔官吏的办法最受什么样的人欢迎?有什么积极意义?
生:(回答略)
师:科举制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的欢迎,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也为国家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长达1300多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隋统一南北,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隋朝经济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几段材料。
(电脑显示隋朝人口、耕地增加的数目及粮仓的数目)大家对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什么印象?
生:繁荣。
师:我们一起来看古人是怎么评价的。(电脑显示):——— (引自 《文献通考》)这时隋文帝的年号是 “开皇”,后世称他统治时的这种治世局面为 “开皇之治”。在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治,隋朝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电脑显示图片)同学们可以说是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大运河在扬州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流淌了1400多年。那么,关于大运河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展示动态电子地图,介绍大运河的中心、起止点、分段、沟通的水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长度为苏伊士运河的20倍,巴拿马运河的38倍。1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依靠智慧和双手创下如此煌煌伟业,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前两天参观时,听咱们扬州的导游对运河有一个评价———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学生们没有反对意见)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我请你们说一说,运河的开通 “功”在何处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评论学生的发言)中国的地形被形象地概括为 “七山二水一分田”。平原狭小,山地、丘陵面积广大,河湖众多。从图上看,大江大河基本都是东西流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古人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跨越江河的能力不能与今天相比。所以,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沟通南北、加强交流、巩固统一的积极作用。悠悠岁月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闪光的纽带,把黄河、长江两大文明摇篮连成一气。它千里波涛澎湃激荡,为推动祖国的发展贡献出不懈不倦的力量。我这次一路南下,发现毗邻运河的村镇屋宇整齐,街市繁荣,发展水平很高,我们扬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上个世纪,津浦铁路通车前,运河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往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我看到一则材料讲,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使我想起,今年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已经正式启动。它的起点,或者说水源就在扬州,所以说运河功在千秋。那么,“罪在当代”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回到咱们的课题上来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么强大的一个王朝却是极其短命,只有38年,如果从统一算起则只有30年。享国日短,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回答略)
师:我概括一下这位同学讲的,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建东都,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朝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
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给材料,看完后,每组一个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生:(阅读、讨论、表述)
师: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起于江都,死于江都。咱们扬州的同学对他可能十分了解。隋炀帝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擅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他搞的工程建设,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甚至下江都,也都有积极意义。
运河就是功在千秋。但是,我们刚才亲身体会了那段历史,隋炀帝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进行大规模建设。人民急需休养生息,国力也需要恢复。他的所作所为急功近利,造成兵役、徭役沉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显示材料)民不堪命,只能揭竿而起,隋炀帝本人也身死国灭,埋骨荒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呢?
生:(讨论、发言)
师:隋炀帝的很多建设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即使是正当措施,如果时机不当,弄得人民活不下去,也只能发生悲剧,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
(该教案为某校教师设计的2002年全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获奖教案。)
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上述教案的设计,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规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选择都比较规范。其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已经明显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师生的对话互动、多媒体的操作应用、过程方法的注重以及能力培养和德育的渗透等都有其独到之处,无不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确实无愧于教学竞赛一等奖的称号。但从现代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传统教案的痕迹还是清晰可见的。
表2:现代教学设计参考表
上海市闽行区第四中学:《我校 “教学设计表”的三次变革》,2004年3月
 很明显,表2的教学设计方案,在以下方面填补了传统教案设计的不足,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思想:
① “学生状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学生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这个基础性的前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状态,更要看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和发展什么。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建立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读学生,读教材,读自己,对学生潜在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教材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②教学目标的全面把握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在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案中,它不关注知识活化,结构化,把知识僵化,孤立化。把重、难点当作唯一的教学目标,认知过程中的智慧碰撞、情感冲突淡化了,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听和练的操作。对教材的重组意识,对知识的结构化,对教学中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都很难实现,甚至会化为乌有。教学目标不局限于认知,还涉及到学生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
③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教师主宰课堂、掌控一切的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的活动。学生是因为教师的教,因为被动的接受而存在的,所以,在原有的教案格式中,对教学过程是不提什么要求,也不作什么研究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方面。“可能性”、“发展性”、“参与性”综合形成新教学方案的 “弹性”。
④重视反思和重建是教学设计的新的内容,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反思与重建。教师读 “自己”,要读出作为教师的思维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应状态及自己的处理方式,以明确继续发展的方向。没有针对性的、重建性的教学笔记,不仅无助于教师的成长,反而会成为教师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分析课堂上的得失,反思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传统教案的设计主要关注 “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教学设计则关注 “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这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综合传统教案设计与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历史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历史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④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⑤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3.教学设计方案的表达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是非线性的。因此,教学设计的书写也应该体现这一特色。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相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中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学设计的表达方式可以以表格书写 (见表3),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
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和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某个单元或课或活动的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整体思路;
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练,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教学目标与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教学目的简单相加。
④教学策略 (或学法指导)设计: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体,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的设计,特别是媒体使用的方法及作用或预期的结果。
⑤教学过程设计: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⑥教学反思与评析:在文本的书写中为了便于对教学程序的清晰了解,可以在方案的最后再加上教学流程图和板书设计图,这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使用帮助最大。
讨论与探究
1.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程序?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结合 《现代教学设计参考表》,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3.以上述案例为例,从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设计理念及其教学目标、教学分析、策略制定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分析传统的案例和现代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异同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五、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结构,包括课堂教学和活动课教学两种形式,与此相适应,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涉及到这两种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的。
(一)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彰显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情感体验和活动构建,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联系生活世界和激励创新等四个方面,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模式: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合作交往为主的教学模式。
理论条件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达到高质量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精神领域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依照认知结构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发现来表现教学的主题。教学还是一个情感体验与个性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生身上唤起个人的人格特征,努力创造满足学生人格动机的条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供给学生一个利于展示实现其主体性以及充填拓展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的时空条件。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性特征,为教学的灵活性带来了方便,通过教师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力,使学生这个 “主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学生条件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表现欲强,历史知识的基础薄弱,因此充分利用发现、探究、体验、合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利于主体性发展。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学习的自觉性、选择性以及与教师的配合程度有了相当的提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接受教师这个客体的馈赠、限制和磨砺。在当今时代,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有趋向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所有这些都表明,他们的主体状态及其主体品质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设法使学生的主体状态得以展示,并磨砺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品质。
教材条件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推进学生 “一般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本。教学模式要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以教材条件作为教学内容模式研究的起点,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模式研究。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本质在于让初中学生在活动中使其主体性精神品质能够获得充实和发展,由此推动 “一般发展”的重大进展。
主题:把学生的主体活动落实在课堂上;
目标:凸显学生的主体状态,在活动中推动学生主体性精神品质的发展;
策略:为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全面设计教学过程,依据问题的性质,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于反馈互动中完成教学过程。显然它包括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三个方面的设计。
1.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其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反馈延伸。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对学生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③不指责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④课堂中可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辩论;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⑥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⑦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2.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其结构要素一般是: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 (精神提升)———激励践行。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3.以合作交往为主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交往,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的教学模式。其结构要素一般是: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竞赛交流、展示成果———综合评价、反思延伸。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合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讲演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以合作交往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形态,及时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 “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 “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的数量约占总量的1/5。活动课与学科课相比,更加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
历史活动课的结构,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有不同的表述,一般包括 “活动主题”、“活动引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说明”几个部分。活动课可以从教科书的这一结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1.确立活动主题
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
表3: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一和初二年级历史教科书所设置的活动课:



2.设计活动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
3.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对历史活动课是至关重要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活动课就成功了一大半。在作具体的准备时,学生可以从分解活动主题、产生活动主持人、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共同协商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教师在准备阶段是最忙碌的,工作大约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②提供相关图书资料及网站。③时刻关注不同角色同学 (主持人、小组长)的工作进展,适时给以指导。
4.活动过程的设计
在活动过程中,一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活动课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 “活动”为载体,展开活动过程,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活动课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利。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要注意活动的适应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注意与学科课的内容相适应。
二要注意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呈现。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报告会、辩论、竞赛、欣赏、板报、展示和表演等。
讨论与探究
1.你是否同意文中所提出的三种类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请说明理由。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重新的划分吗?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活动课?为什么要设计活动课?请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与同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请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一节活动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六、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策略与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查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从座位的编排到小组人员的组合,从教材的运用到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从学生的参与到教师引导的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在教学组织设计中得到整合。
2.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3.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它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教学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二)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历史课程标准》描述了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任务,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新要求。
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历史事物的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于所学习的内容。很难设想一个漫不经心、注意力涣散的学生能有效获取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学生注意的因素,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要以他们自己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他们常常用自己的经验来体验历史事实,常常有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的要求,否则,他们就会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缺乏感受,缺乏评价的动机。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教学中有机地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
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从表象开始,然后形成概念并进一步深化,也可以借助以前形成的概念建立新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单的历史知识或称为简单的史实概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内容的学习,其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因此如何依据历史知识的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促进这一类历史知识学与教的主要问题。教学研究表明,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概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复杂的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学习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有关概念的内部联系,清楚与此概念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能有效地促进新旧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现新的历史概念的内部联系的方法与技术,都可有效地促进这一类历史知识的学习。这一类历史概念,特别是史论概念是在学习历史概念体系的过程中掌握的,加强同一类历史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上述历史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也就是说,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内因,对新概念的学习起着根本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否则,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机械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的现象就会日益滋长。
历史概念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形成历史知识的认知结构。掌握历史知识,实际上就是掌握历史概念体系,获得历史知识的认知结构。如果学生不把某个历史概念纳入概念体系,那他就无法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他所获得的知识将是支离破碎的,也是不牢固的。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教材的体例结构,将教材中的纵向概念系列和横向概念系列及其有关概念用图式加以表达,是把握历史概念体系的有效办法。
加强历史专题复习和历史理论概念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历史概念体系的把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指导策略,除上述历史知识学习策略的指导外,还可以从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方面的教学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和活动化,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评价,学会反思,探索学习的规律。
讨论与探究
1.什么叫教学策略?历史学科的教学策略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某一策略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2.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了哪些阶段?你是否同意文中所提出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学习指导策略?请说明理由。
3.你对学生的学习是怎么指导的?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加以分析,并说说进一步完善的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七、历史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 《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良性循环的保证,评价一方面应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二者缺一不可。评价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筛选、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交流、鼓励和发展。
(一)历史学业评价方案的设计
历史学业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历史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实质上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观念在历史学科的反映,它既应体现课程改革的观念,又应蕴涵历史学科的改革观念,它既应成为教学中必要的教学活动,又应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与学生、教师的发展密切相关。
1.评价类型的设计
从学生历史学业情况的评价来看,最常用的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教学评价,主要用于监控、调节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探察学生新内容学习前的知识、能力准备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或者用来探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终结性评价是在系统的历史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这三种教学评价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都会用到。应该明确三者之间的界限,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系统,以便充分发挥评价的各种作用。
从教学阶段划分,学业评价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和学年教学评价等。课堂和单元教学评价主要考查一节课和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而学期和学年教学评价则是系统考查一学期和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方案的设计,其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例一 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了解学生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弥补教学中的漏洞。
评价范围: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评价方法:观察法、问答法、教师自制的当堂小测验、课堂教学评价记录。
例二 学期或学年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变化;了解学生历史观念、态度的变化;了解学生对教师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方法、内容的意见;确定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在全班的位置;根据以上信息制定下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历史教学计划。
评价范围: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的历史观念、态度,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评价方法:标准测验、历史小论文、历史考查报告、问卷、访谈、学期评价记录。
2.评价方法的设计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主要运用常模参照性测试,即通过各种统考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所使用的评语则往往是笼统的,脱离实际的,这就造成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分离,定性评价缺事实根据,定量评价脱离了教育宗旨的弊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学习评价,必须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评语既要有定性的规定性描述,又要有定量的确切事实为支撑,要采取 “分数+等级+评语”的综合方法,以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发展差异和优缺点。
评价可以是教师评学生,也可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袋、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考试本身要注重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绝不能盲目加宽、加深。考试应该从基础知识出发,不宜过分强调特殊性。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纸笔测验。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也不相同。
例一 评价历史知识与能力
评价目的
了解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评价范围
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部分。
评价方法
考试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学生自我评价法。
评价过程
定期进行单元测验;针对世界现代史中有关世界格局变化的问题,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写出小论文或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的成绩、表现归入档案,待这一部分全部学完后,学生通过档案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评价总结
通过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部分的有关知识,考查和培养比较、归纳、分析等历史思维能力,学生还可通过档案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
例二 评价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评价目的
了解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态度。
评价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
评价方法
活动法中的调查法、讨论法。
评价过程
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利用财产损失数目进行一些假设,看看它今天能做些什么事 (如能建多少所学校,多少家医院等)。进行课堂讨论,剖析战争的残酷性。
评价总结
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态度,确立爱好和平的价值观。
例三评价活动方法、能力和感受:“站在圆明园废墟上”
评价内容
通过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了解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对中国文明的破坏,直接感受历史上遭受的民族耻辱,树立强国的理想追求;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全面认识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杰出地位;通过设计保护开发方案,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思想和能力。
活动步骤
选择或自拟研究题目,如:圆明园的修建和园林艺术的历史价值;列强对圆明园的破坏掠夺和圆明园的百年沧桑;圆明园遗址现状。
利用休息日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自愿组成小组进行参观考查,收集有关资料。小组研究探讨。
每位同学从文物保护和历史教育功能相结合的角度,本着 “传承文明,铭记耻辱”的宗旨,写一篇保护和开发圆明园的设想。广泛交流后,整理成一个方案,转交政府有关部门。
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各方面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
1.从教学评课实录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课题:“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放映电影 《甲午风云》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影片,然后回答,影片反映的是哪次战争中的一个战斗场面,你知道有关这次战争的哪些情况,从而引出课题。
师:谁能说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 “吞朝侵中”。
师:这场战争经过如何呢?或者说作为一场战争主要发生了哪些战役呢?
(学生读战争大致过程,归纳出四次战役)
师:各次战役涉及相关爱国将领是谁?
生: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徐邦道,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生:清政府战败。(师放映 《甲午风云》片段)
师:你认为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生:1895年 《马关条约》的签订。
师:条约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危害?
学生照教材依次读出,没有分析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参照 《南京条约》内容逐条进行分析,同时联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全课,然后出示问题:讨论一下,通过 《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评课片段实录]
主持人:张老师请你先说说本节课设计思路。
张老师: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我的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全课知识线索,理解 《马关条约》的危害,并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主持人:你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是什么?
张老师:这节课的特点是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与演示法。
听课教师1:本节课教学仍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束缚,教师只注意了自己教的优化,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优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听课教师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下,通过教师的讲解而实现的,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发现学习本课知识的规律。在这种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张老师:您刚才提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也认为应当把创新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就本节课来说,应如何设计呢?
听课教师2:在讲 《马关条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形成对每条内容危害的认识,进而形成总的结论。而在分析“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时,出示问题: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分析得出两种现象的本质不同。当学生发现两种情况的本质不同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感到非常欣慰。学生的这个发现,对学生个体来说,对其认知发展有很大作用,这就是创新。
张老师:谢谢你,你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评课,使我受益非常大。真心说一声:谢谢!
听课教师3: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合作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缺乏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合作学习是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张老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差距是没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依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做法,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说明:评价者都是很谦虚、很客气地向授课者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授课者几次发现自己备课时没考虑到的问题,双方共同探讨,气氛非常融洽,授课教师感到收获很大。
评价者与执教者一起提出改进建议,并拿出改进后的方案。大家提出了如下的改进建议:
①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掌握学习历史事件知识的方法。
②应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相似现象联系起来。
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张老师在评课教师的帮助下,改进了教学设计,接着在其他平行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以下是改进后的教学片段的实录 (有删节):
师:我提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作为一次战争,你们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学习?(经过小组讨论,各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确定)
生:应从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来学习。
师:这四个方面各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呢?小组讨论,然后说一说你们组对这四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生1:我组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在占领朝鲜后,挑起的侵华战争。
生2:经过明治维新,日本逐渐强大起来,很快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
师:这两个小组同学的分析非常透彻,十分到位。那么战争的大致过程如何呢?你最佩服战争中哪个人物?请讲述一下他的故事。
生3:战争爆发后,双方先后进行了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和威海卫战役。虽然清军进行了抵抗,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生4:我最佩服的是邓世昌。(讲述邓世昌的故事)
师:(放 《甲午风云》片段)请结合影片,谈谈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1:武器装备落后。
生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
生3:李鸿章不让清军主动出战,避战求和,失去战机。
生4: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还有武器装备的落后。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非常深刻,我盼望着大家把下面的问题解决好。
出示问题:
①结合 《南京条约》的学习,谈谈为什么说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②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和今天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对问题1教师补充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接着学生回答问题。生1: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使我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四处商埠,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生产商品,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了本课的问题,老师对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点评]
相比较而言,上面的教学过程有很大改进:
①教师注意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合作探究获得的,不是教师灌输的;
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评课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够较好地发挥应有的教学评价功能。
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评课属于诊断性评价,主要包括研究人员随堂听实验教师课、课后教师自评、研究人员与教师讨论并作出评价三个步骤。它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新课的适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利于研究人员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评课要有实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验教师 “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 “课” (简称为“家常课”),而不是上所谓的 “公开课’。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解除教师因他人听课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和得失计较。
②实验教师自评要谈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并说出自己在课上哪些方面是按新课程的教学观念作出的有意识改变,自我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困惑等。因为自评是交流的开始,只有坦诚的自评,才能使自评有助于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所以切忌把自评弄成简单的再重述一遍教案,然后谦虚地说 “请专家指导”。一开始教师往往做不到或不习惯、不知道怎样做到这一要求。研究人员通过补充、提具体问题的方法,帮助教师加强和逐渐形成自评的一般思路。
③研究人员应具有审视课堂教学的能力并诚恳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要着力于发现 “问题”,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观念,而不是以往评课中常见的那样:多讲优点,少讲问题,具体肯定,抽象否定,客客气气,皆大欢喜。研究人员还应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意见,使教师感到有启发,有帮助。
④学校领导和其他参与听课的人员,则要从研究课堂教学转型的角度来看评价过程,而不是把研究人员的评课意见当作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鉴定意见,从而造成先行的实验教师 “问题多”的错觉,甚至影响他们的评级等实际利益,直接产生参与改革的人 “吃亏’的消极后果。
2.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
怎样的课才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好课?这是评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立好课的标准,既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目标理论有关,还牵涉到教学的策略理论。这就需要根据有关理论制作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下表是某所学校设计的用来分析课堂教学的框架,仅供参考。

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看一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再次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起到 “灵魂”的作用。
②教学内容: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③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④教师专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课堂的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热情、真诚、民主和平等等人格特征方面。
⑤教学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达成,以及消极性的非预期结果的防范。
当前,各个学校应依据自身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如实有效地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映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我们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 “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 (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实施之前,对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讨论与探究
1.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以你目前施教的某一课内容为例,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评价方案,并说说自己的设计理由。
3.你对文中教学实录部分的评课是否同意?说说自己的理由。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文中的 “课堂教学评价表”作以评论或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8: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