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荷花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辛集市辛集镇第一小学 薛会芬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同时也要紧扣教材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练说自然段的大意,学写总分段式的一段话。 | ||||||||||||||||||||
☆教材分析 | ||||||||||||||||||||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
☆学情分析 | ||||||||||||||||||||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 1、导入新课的:“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小朋友能猜出来吗?”“小朋友见过荷花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课件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3、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安排了背诵训练。 | 1、猜谜语 2、欣赏思考 3、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讨论 4、表情朗读,背诵 | 1、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3、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4、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 | |||||||||||||||||
☆板书设计 | ||||||||||||||||||||
荷 花 闻: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含苞荷花 半开 全开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 ||||||||||||||||||||
☆教学反思 | ||||||||||||||||||||
《荷花》是一篇形式优美语言生动的文章。课前,我先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形容以前所见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用课件呈现荷花图,让学生首先在视觉上感受到荷花的美。接着便走进课文,体会这篇课文描写荷花的优美语言。在本课的执教中,我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年级学生要求能够独立自主地预习课文,而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在读第一遍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并圈出生字。读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注意不理解的词语。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一些方法自己解决,例如查工具书,看插图,同桌交流,联系上下文等等。当学生读第三遍时,他们已经能够很熟练了。这时我便请学生展示他们读的最好的一段或几段,并请其他同学评价,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语文,同时这种方法延伸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我的教学中,学生自读的频率较高,齐读的时间太少。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应该毫不吝啬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件中出示的词语也出现了小小的差错,说明自己在备课时还不够认真细心。 |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人教版第12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容城县小里镇王村小学 常新涛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指导思想: 1、以学生阅读为主,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形象,走进文本。 2、深入贯彻《新课标2011版》对于阅读教学的指导要求。 3、以学生学习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还给学生学习主权,通过思维感悟文本。 理论依据: 1、以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为依据。 2、以《新课标2011版》为依据。 3、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 | ||||
☆教材分析 | ||||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整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周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浓郁。(3)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课文的难点,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难在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 ||||
☆学情分析 | ||||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是在我的“诵读与感悟”活动坚持了一个学期之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诵读、感悟能力均有很大提高。为此,我将这篇文本教学定位为“以阅读为基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 | ||||
☆教学目标 |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真实生动感人。 3、学会生字、新词,体会课后第三题三个重点句的意思,用“简单、简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受到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以对比的方法,感悟周总理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升华学生情感——确立对于祖国的热爱,对周总理的赞颂与热爱。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写下了一首诗:(出示) 《你是这样的人》 宋小明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何其芳一起走进总理曾经工作的一夜。 二、读文感知: 1、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完后,用一个词语概括总理这一夜给你的感受? 2、师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你对黑板上的那个词语感受最深,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4、感受“简朴”: (1)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教师领读:“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学生接读 。 (2)再次合作,一定会有一个词语跳入你的眼帘:师: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板书:极其简单) (3)为什么这个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为什么在“简单”前面还要加上“极其”?谁给“极其”换一个词语?(非常,特别 这些词语都不够啊!) (4)再读。(突出“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和“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鲜明对比。) (5)“高大的宫殿式的”让你想到这房子可能是谁住的?(是一个比皇帝权利还要大的人住的,是谁呢?是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的官邸。)你想想,一个比皇帝的权利还要大的亲王,他的房子里会有什么摆设?可到了我们总理这里,我们只见 ?(学生齐读) (6)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总理这“极其简单”的住房——齐读。 (7)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他的手中有多大的权利啊?他的房子里应该有什么样的摆设?大家设想一下。可是我们只能见到 ?(学生齐读) (8)可就是这有着极其简单摆设的房子里,却住着一个极其不简单的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总理。 (过渡:你看到了吗?那写字台上放着什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 5、感受“劳苦” 重点理解: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1)读你画出的文字。(抓住“厚厚”“工作完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 (2)总理这一夜又是怎样过的?(读相关文字:) (3)从哪些地方你明白了“审阅”的意思?(和浏览比较意思。)看什么?画什么?思索什么?问什么?再读刚才审阅的文字。(板书:审阅) (4)这样的文件只有这一件吗?有多少?(一尺来厚的一叠文件) (5)师创设情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总理一夜的工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来到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他今晚审阅的第一份文件,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写字台前审阅着重要文件,只见他 。东方的天空渐渐发白,总理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 。 (6)小练笔: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 。(学生写作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提示:他是泱泱大国的总理啊,他是主席最得力的助手啊,国家的经济、农业、教育、文化、国家的外交、国家的未来、全国的老百姓、老人、孩子……都需要他认真思索啊!他必须去处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有的非常紧急,需要马上去解决;有的是非常重要,需要全面去思考,还有很多很多。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夜的工作啊!) 教师巡视,写的好一点的同学起立。然后教师读前面,学生接着读自己写的。 (过渡:我们的周总理就是这样时时刻刻牵挂着全国上上下下的父老乡亲,牵挂着祖国的一草一木。哪怕是在临终前,总理还在嘱托,在他去世后要将他的骨灰撒遍祖国的江河湖海。飞机在北京城区上空撒下了总理的第一包骨灰,总理的第二包骨灰撒向了密云水库,第三包骨灰撒向了海河,在黄河入海口,撒下了总理最后一包骨灰。这是怎样的情怀啊?活着的时候整日整夜地为国家操劳,就是离我们而去之后,也要时时刻刻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要看到他的父老乡亲。) 三、情感升华: 是啊!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出示后面的文字) 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当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带上你的激动,大声地告诉全世界: ? 佩服:是啊!这样的总理谁不佩服?带着你的佩服大声地告诉全世界: ? …… 2、让我们带着对总理的敬佩,带着对总理的爱戴,再来读这首诗: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 1、教师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 4、教师提出小练笔要求,巡视检查。 5、教师造境,出示诗歌。 | 1、 学生诵读 2、学生通过阅读,对比体会周总理形象。 3、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意思,感悟形象。 4、学生小练笔。 5、学生诵读诗歌。 | 1、 初步感知周总理 以对比形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以点带面地感悟文本,调动学生兴趣。 4、将阅读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指向学生表达。 5、提升学生情感认识。 | |
☆板书设计 | ||||
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 极其简单——简朴 伟大、无私奉献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学生诵读活动:利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诵读以中肯建议。 2、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活动:利用小组评价,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 | ||||
☆教学反思 | ||||
《一夜的工作》教学点滴感受 王村小学 常新涛 不知为什么,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脑海: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才不会误人子弟?无奈,由于教学水平的限制终究无法解决。无奈之余,只有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与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到现在为止,我自己在网上学习名师课堂已经整整六周了,每天4小时,感觉真的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识”了窦桂梅、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等名师课堂,但是让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王崧舟,全国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缔造者与推进者,在他看来:“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靠传授大量抽象的语文知识,是决计培养不出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当我刚开始找到王崧舟的博客和王崧舟网络工作室的网址时,由于自己的教学水平很低,根本无法理解“诗意语文”以及他提出的一些理论,只好一边观看他的教学视频,一边把这些视频一次次的编辑成教学设计,然后拿到学校小组研究。经过研究、反复论证、最终形成我们自己能够驾驭的课堂教学设计,接下来就是磨课了。(其实,到后来才知道,王崧舟在刚刚起步的时候,也是这样学习的。他说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学习和提高最好、最快的办法。)第一次磨课是《生命 生命》:课堂之上,师生都有了一些变化,这给我们小组的研究注入了些许动力,也为我们的教学转变打下了基础。 前不久,李秀梅老师作课《一夜的工作》。有些教师认为好讲,抓住中心句“周总理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展开就好了。我一直想,这样真的可以吗?当学生把同步练习册做完的时候,他们真的理解了吗?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周总理了解多少?他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多少?没有这些,何谈真正懂了?若想真的从心底感受到总理的简朴与劳苦,又是何等的不易?于是,我们小组开始帮助李老师搜集资料,研究、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但世事就是如此——你越是努力,老天越是喜欢捉弄你。也许是学生的不适应,也许是教师的不适应,也许是我们的准备仍然不足,课堂上师生始终不能入境,教学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结束,我们认真对此次教学进行了点评与分析,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及产生原因。我们发现,这些不足的产生,大多来自于教师对于文本教学的引导并没有到位,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太明确,导致学生的阅读没有感情,始终无法走进文本,无法走进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之后的几天,我始终在想:“难道我们真的不能引领学生跨越时空,带着他们去总理的办公室走走吗?”不,我不太相信,我愿意挑战这样的问题。我认真梳理老师们的评课,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这次我把目光聚焦到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引导方面。经过小组研究、评议,大家赞同我的提议,决定由我再次进行这次同课异构。在准备的这几天当中,我反复观看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视频、查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一次次的修改教学设计细节,终于在4月1日上午完成了这次同课异构。虽然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心里也总无法避免忐忑,总感觉还没有准备好,“骑虎难下”的滋味真的不好受!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认真阅读文章达10余次,然后认真比较教学设计,又对一些细小的环节进行了修改。教学开始了,随着我的引导层层深入,我能感觉到学生离总理的距离越来越近,我甚至忘记了听课老师的存在。当引导至“我们的周总理就是这样时时刻刻牵挂着全国上上下下的父老乡亲,牵挂着祖国的一草一木。哪怕是在临终前,总理还在嘱托,在他去世后要将他的骨灰撒遍祖国的江河湖海。飞机在北京城区上空撒下了总理的第一包骨灰,总理的第二包骨灰撒向了密云水库,第三包骨灰撒向了海河,在黄河入海口,撒下了总理最后一包骨灰。这是怎样的情怀啊?活着的时候整日整夜地为国家操劳,就是离我们而去之后,也要时时刻刻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要看到他的父老乡亲。”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声音的沙哑,能够感受到内心那种莫名的悲痛与伤感。学生们好像感受到了什么,他们纷纷站起来,我们一起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学生没有反应,我再次宣布下课,学生们傻傻的看着我,直到第三次…… 这应该算是“诗意语文”的一个小枝叶吧!我利用举象、造境先让自己入境、意会,学生会随之而来,师生一起回到那个年代,回到那个办公室,走到了总理的身边,完成了此次的“穿越”。 |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李静 赵县南柏舍镇中心学校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一指导思想。 | |||||||
☆教材分析 | |||||||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目贯穿全文,先讲人类拥有的地球美丽而渺小,接着讲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资源有限,然后讲人类不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呼吁人类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赖以生存的星球。 | |||||||
☆学情分析 | |||||||
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要求学生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方面有一定的感性积累,这样在课堂上才容易与文本共鸣,较快地进入情境。最后要求学生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和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能高质量的完成。 | |||||||
☆教学目标 | |||||||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问题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并能够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保护好地球。 | |||||||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感悟到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地球“美丽、渺小”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语句,课件出示以下重点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①.......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3、指导朗读交流的句子,读出对地球母亲的感激,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过渡: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但它却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读自悟三、四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交流。课件出示重点句段,加以点拨。 ①、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滥用化学药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3、让我们亲眼来目睹一下人类的愚蠢行为吧!(播放课件)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 课件内容:地球遭到破坏的情景。如森林被毁、大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海湾战争的破坏以及沙尘暴肆虐、伊拉克油井大火等画面。 意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对地球母亲的摧残,活生生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解说,怵目惊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人类这种“暴行”的憎恨,对地球母亲的深切同情,其环保意识在他们心中不知不觉地就进一步增强了。 4、指导朗读三、四自然段,读出对人们破坏环境的焦虑、痛心,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过渡:茫茫宇宙,星球无数,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自读自悟这三个自然段,说说课文怎样说明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联系上下文理解“资源枯竭”。 2、抓住关联词“......但是......即使......也是.......再说......”领悟第七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展开小小的辩论(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 人类是否能移居别的星球 小结:既然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那我们就更应该精心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世界地球日:每年的4月22日,你能给它定个主题吗?例如我国申办2002年奥运会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善待地球) 2、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万里之遥,再看一看地球母亲吧!(播放课件)当你看到这位饱经沧桑、伤痕累累的母亲,作为她的孩子,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动手写下来。 五、作业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志做环保小卫士,拟定一份保护地球母亲的活动方案。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五、作业 | 体现教师活动是主导,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帮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不露痕迹地解决问题 |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生态灾难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胁呢?3、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增加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通过课后语文活动的拓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 ||||
☆板书设计 | |||||||
范围很小 只有一个地球 资源有限 难以移居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用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来检测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识字情况。 (2)通过指读、交流读来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和朗诵水平。 (3)通过学生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介绍评价学生学生的概况能力。 (4)用课堂上学生阅读后的畅所欲言和情感状态,来评价学生对“只要一个地球”的深层感触。 (5)通过学生收集资料的交流,评价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 | |||||||
☆教学反思 | |||||||
本节课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感受”一词来贯穿全文,学生的情感由兴趣起,随思维升,最后达到高潮。但课后回忆一下,在本节课似乎过渡地张扬了人文性,没能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文的局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工具性来凸现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继续探究的问题。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