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7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课后反思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首先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写地球外观美丽的句子,抓住“晶莹”、“纱衣”、“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体会地球的外表的美丽可爱,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时,就能把对地球母亲的喜爱及赞美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了。

    然后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再次通过朗读,读出对地球母亲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问题过渡:“地球这么慷慨无私的哺育着我们,而人类是怎么回报这位可爱的地球妈妈呢?”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找出了人类破坏地球的词语:“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通过理解,讨论,朗读,从而知道了人们非但没有善待地球妈妈,而是毫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开采资源,捕杀野生动物……此时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地球妈妈慷慨,无私;而人类在肆意破坏伤害地球妈妈。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数据或图片及带来的灾难展示给大家,触目惊心的数据,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使学生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之后我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快要枯竭了,我们不要等到那一天,现在就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可以吗?”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后发现,我们不能移民,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离我们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可供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并且利用学生感兴趣数学计算乘坐飞机到达“四十亿”千米需要的时间,让学生理解"至少"这个词语:我们想移居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这样人类能够选择的只有一个:善待地球,保护地球。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为地球母亲写宣传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生存,保护地球”••••••从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焦虑、心痛、热情与决心。

    备课时,我也曾准备到这里。然而,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这副神态时,我猛然意识到不能只停留在这里!于是,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小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你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把范围缩小到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问题变得符合实际了。学生沉思片刻后,小手如林:自己的练习本可以正面反面两用,废纸可以回收;劝家长少开车,出行骑自行车、坐公交或步行;多种花、种草;不随地吐痰、不到处丢弃废物;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多用纸袋;要把废电池收集起来,绝对不要到处丢弃……孩子们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他们的语言是朴实的,也确实是自己举手投足只要注意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回答还不是我的追求,我想让我的问题能更触击到孩子们的心灵。
    我的问题继而加深:在刚才我们所提到的事情中,你自认为你做到了什么呢?这次,只有两个同学举手,一个谈了自己如何把废电池收集起来,一个谈了自己如何节约用水,而更多的同学却在沉思着……
  我想这节课应该说真正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引起了孩子们的深思,有他们行为的变化作证:

    早上打开的日光灯不知被谁关上了;

   “我不想流泪”这是韩某在学校水池旁写的提示语;

    一直要私家车接送的商某开始了坐公交;

     ......
    教学中,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体内化,激发了孩子的情思。虽然,我不知道我在语文课堂上一直追求美好思想的唤醒、追求教育的真实能给我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的心灵播下怎样的种子,但是我还一直执着并努力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0:47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

课堂中,我不仅身体走下来了,心灵走下来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真正充当了一个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努力与学生一起共建了一个快乐,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做真诚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课堂上,我通过亲切的微笑,真诚的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

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场面.当让孩子想象地球妈妈美丽的样子时,孩子们竟像一个个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地球妈妈描绘成一个天仙似的美人,连基础较差的蔡晓玲同学也积极地站起来抒发她的情感,博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赏.是的,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孩子,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给我们一片精彩!

三,教学中注重理解,感悟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教师教学不仅要重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活动.于是, 我着力对教学材料进行组织, 明暗两条主线相互交错进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潜心会文,综合思虑,结论让他们触目惊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孩子的呼声.

四,教学不足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发言中体会得到,学生的自学情况较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大部分,有的学生做的不够到位.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但也有着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新课改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对教材内容并不是做了很大的改变,我个人的认识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如何变"满堂灌"改为"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找出了原因,我会信心倍增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1:02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复兴镇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贺双华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都是科普说明文,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均有较大距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本组课文,更要注重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从两个方面开发了课程资源:第一方面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第二方面是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并打印了四张有关生态灾难的图片(泥石流、沙尘暴、酸雨、电子垃圾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了第二部分,了解了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资源易被破坏之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又在教学了第四自然段后,适时展示了有关生态灾难的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切实感受到了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了保护地球的意识,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上,学生在听老师介绍完以后,一个个瞠目结舌,因为他们以前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不知道破坏自然环境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因此,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特别是在让他们谈谈今后该怎样保护地球时,他们个个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很诚恳、很切合实际。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开发了有关生态灾难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会这么明显。可以这么说,开发课程资源是这一课教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教训。首先是教者不应该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整印象而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那么多,以至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时间非常紧,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学生思考时间较少,交流面也相对较窄,此时,笔者不禁想起了周一贯先生的那句话:“公开课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向日常课的回归。”其次是在学生理解了文本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读

(1)

读写结合。笔者在教学之后,这样反思:如果在学生理解课文、结合实际畅谈今后打算之后,让学生写一些关于保护地球环境的宣传语,不仅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再次,就是对关键词“至少”“本来”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讨论、换词、解释的方法,效果不太理想,后来,在教研组评课活动中,有教师提出用让学生造句的方法,那不就是理解了吗?语文是重体验、重感悟的课程,有些词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况且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还是运用语文,学生会用了,这不就达到目标了吗?因此,笔者打算在今后的词语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运用词语。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教科研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1:18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个地球》教后反思

教完本节课后,细细回味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有让人欣赏的部分,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

本课中,我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但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壮观,更重的是激起了他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跟我说了他们身边环境,受到污染的令人气愤的事,并说了自己现在怎么做的,并在家里是怎样监督父母的,以后决心做得更好。学生的话语令我非常欣慰,我觉得课堂上能够触动学生孩子们的灵魂,就意味着课没有白上。

由于接触到说明文较少,要向学生渗透作者的说明方法。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说摩纳哥方法,在本文中加以巩固学习,没有出现过的说明方法,通过句子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虽然这些内容枯燥了些,但我觉得学生不但明白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而且还能初步应用到课堂上。

课堂上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使最大的成功。当然课堂上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在体会地球的美丽时,如能把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影像,给学生看一下,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如果能让学生把地球的美景用比喻的方法说出来,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地球的美好印象,有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可惜这个地方只是蜻蜓点水带过了,没能深入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有进步,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继续学习,虚心向大家请教,争取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1:51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组教材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编排这篇课文是站在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学习这篇课文,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了解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后,明白保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这次的课内比教学中,我教学的是《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课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完了这节课,我自认为还是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是努力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充满笑容,充满欢乐,轻松活泼的课堂。学生不应该在教师的指挥下作一些机械式的活动,应该充分表现个性,表现独特思维,互动式的课堂,它应该是学生学习知的乐园。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力图让师生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认谈话导入,以学生对地球的了解为突破口,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关于地球的常识知识。在教学中,我把自己放在一个参与者的位置,让学生变得主动,学生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参与学习,主动表现,而教师带着一种欣赏,一种鼓励让学生享受学习。欣慰的是学生很快融入其中,表现的轻松愉快。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一堂课的教学有效与无效,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有关,换言之,学生才是学习者,而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被动,学习行为受到束缚,学习的情绪受到影响,学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成效也就显而易见了。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参与学习中,我以启发,鼓励,激励,挑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新奇的特点,来刺激学生,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如在学生阅读后,先不评价读得怎样,而是对其他学生说:“你敢挑战他吗?”,“你能读更好吗?”,“你敢接受挑战吗?”同时教师也不时对学生的表现以欣赏的语气去评价:“真得很不错!”“见识了你真正的实力!”这样学生的挑战欲,竞争欲,表现欲得到激发,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表现的轻松自然,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活力。学生也在一次次挑战竞争中得到知识和心理的双重享受和满足。

三是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语文要多读。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不是只读注重读的形式,而没有读的内容。也就是以读为本要有读的目的,要读有所获才行。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必经之路。接着多样读,以情激情。如果只注重读的形式,学生的兴趣会很快消失,在此,我设计了一些技巧,挑战他人,挑战自我。同时在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给以读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读的趣味。如在读课文第一段时,描写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样子一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学生在读的时候很平淡,我启发学生说:“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这样的一个晶莹球体,心理完全没有感觉吗?那么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学生答到应该很惊喜,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再读这一句,又让全班的同学读这一句,效果很好。

以上只是我上完这课的后的一点自我感觉,同时我也感受到很多不足,一是课堂内容与时间估计不足,以致于浪费了一些时间,课堂预设的内容没有完成。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训练的时间,显得有些匆忙。三是有读的形式,读的内容,没有读的生成。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没有脱离教师的预设,而生成自主性的阅读体验。

上完这一课,让我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还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成长,教学才会更有生机,更富有朝气,才会更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2:14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反思

        今天我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我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气愤是忧郁是无奈还是……?”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但学生一会儿说气愤,一会儿说高兴,一会儿说苦闷,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虽然很多孩子都谈了自己读书时真实的感受,但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孩子们牵着走了。不知这样做是否正确。
曾听过一位小语专家说过,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我不禁想到平时我们的一些老师的做法:“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42:30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文章,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这篇文章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自己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以及小组学生的补充,再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然而面对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而谈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根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都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保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在课外补充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图片时,学生的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越发感受到人类的做法是不对的。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中,我遵循学校的体验课堂模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体内化。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遗憾:

1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深刻,学生回答问题的面有点窄,这也证明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到位: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发挥不够: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今后将继续努力去探索、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4: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