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5 16:42:31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是冀教版教材5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奏出“真正的音乐”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一书中《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不露指导痕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体的、语文味很浓的设计。整堂课流淌着老教授语“我”之间真挚的情感,但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而是始终依托文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感有悟。教学设计直扑重点,紧扣重点词句、语段,没有情节的干瘪叙述,而是通过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动,获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从而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是走进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整个教学设计听说读写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正是因为紧紧凭借语文文字又紧紧依托听说读写,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可能如此有机地整合。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碰撞出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这才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在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同时,更加注意在让学生反复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体会语言魅力,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篇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文章《葵花之最》。这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葵花之最》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相同之处在于:两篇课文都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变现葵花美丽较弱却顽强不屈,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描写特别适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以读带讲。课文中还多次描写了战士们对葵花的精心呵护,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反复品读,自读、小组读、感情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刻体会本文的主题,从而由花到人,了解人物品格。
将课堂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又有教师适时的指导点拨,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表达的快乐,教师将学习语言、培养表达能力和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是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得比较完美的一堂好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