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育德,弦歌不辍
湖南省宁乡县第四高级中学 杨曙光
宁乡四中地处刘少奇同志故里花明楼镇,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学校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概括和提炼出了少奇精神的精华: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严以律己的高尚美德、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操、廉洁奉公的行政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以此作为砺练老师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通过自我道德内化和学校道德建设的步步推进,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睿智”的教育目标,奠定了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学校工作的首要和基础地位。
一、少奇育德,构建 “红色”德育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区域性人文资源,挖掘和利用这种人文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的重要手段。宁乡四中原名为“少奇中学”,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到了这一资源优势,组织老师从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开发利用,构建了我校“红色德育”模式的主题德育体系。
1.红色理念引方向。红色环境作熏陶建设好了“少奇精神”主题文化广场学校通过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社团活动等载体,强化这种文化氛围,使学生思想道德有了有力的感召,在极其自然的氛围中受到了熏陶和提高。
2、红色内容明感知。学校确立了对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以这三项内容为基础,形成了该校“红色德育”为基本框架的“三位一体”的主题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为该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确立了鲜明的主题,为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学生培养德育素质指明了鲜明的方向。
红色活动重体验。学校将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常规化,开展“故里学农”、“聆听前辈教诲”、“重温革命路”、“体验雷锋”等一系列红色主题道德体验活动,让德育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感,磨砺他们的意志。
红色课程促内化。学校根据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编订了德育校本教材——《少奇精神与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并开设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使学校道德教育步入了规范化、常规化的轨道,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儒学育德,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的和谐并非庸俗团结和一团和气,也不是压抑个性、掩饰矛盾、搁置问题的“稳定局面”。校园的和谐体现在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协调发展,展示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它追求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而和谐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习惯的形成和品质的养成,它关乎人生,着眼长远。
近年来,宁乡四中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办学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人本思想,实现了儒家传统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对接。充分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差异性等。积极发展教师----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每一个教职工的潜能,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正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考评坚持公正公平,坚持客观性,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十五”期间,随着我校“少奇育德”课题研究的推进,学校红色主流德育文化日益彰显。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文化建设纲要》、《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总结与研究》的精神。2006年下半年,学校抓住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立项的契机,继续挖掘少奇精神的内涵,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学校德育科研工作从
“少奇育德”进一步扩展为“儒学育德”。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儒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终生管用的心理品质,以期构建校园和谐德育,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实效。
为了建构学校儒学文化精粹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我们将儒学文化精粹的教育内容,作为德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将儒学文化精髓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现代转化,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宣扬儒学文化,使儒学文化气息弥漫于全校,让儒学文化根植于全校师生,使我校学生自我实现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社会价值标准和实现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等个人价值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