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0 07:17:52
|
只看该作者
评课
——听《两小儿辩日》今天在郭主任及刘浩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王崧周老师的《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听完之后,有这几点体会:
1、诵读是理解课文之本。
王老师整节课的始终,都重视了学生的诵读,采用同桌之间互相辩—上台进行辩论(2人)—师生辩论—组与组之间进行辩论。通过这几个“辩”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诵、辩论,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对两小儿所阐述道理有了更深一步的领悟。其中,教师范读课文,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也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看了王老师的课,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一点确实不得其法,在诵读上缺乏层次性,目标性,教师让学生诵读的每一步的目标应非常明确,而学生也是在其中一点点提高自己的,也是一步步理解文意的。
2、以学生为本,探究两小儿的言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时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王老师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有两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第一、抓住重点语句,领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时,教材参考上是这样说的: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是我的话,将会按照教参上提供的教学案例去组织教学,但王老师却不是这样做的,他这样引导的:“都说孔子是大学问家,知识渊博,难怪两小几会笑话他就为汝多知平,孔子不知道,那你们都有智慧啊,我想请教你们,两小儿所辩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师生互换角色,请教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在引入孔子资料的时候,不是教师直接介绍,而都是学生讲出来的。这一点是我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我要学习的一点。
3、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抓住了“辩”字,学生学得非常愉快。
4、写孔子所想的话,在交流时,教师能尊重不同的看法,而且教师的文化底蕴很深厚,信口拈来。
不足:
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弱一些,从西小儿,和孔子身上所学到的道理的渗透有点缺乏,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的精神可嘉,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这一点引导学生交流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