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说课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1:2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说课设计
28   《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能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3、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美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说重难点
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
说教学过程:
一、  落实字词的教学
在这节课上,要落实的语文基础是生字的读音,碾米的碾容易读成zhǎn ,沏茶的沏容易读成第四声,而词语簸箕、笤帚的第二个音节都是轻声,在这里要做强调,否则学生在连读时容易出错。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找到相应的东西:簸箕、笤帚、旮旯。
二、 理清情感脉络,树立主席形象
在默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找出毛主席在花山小住期间与群众相处的事件: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送茶水、帮群众推碾子,从这从这三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毛主席?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出现了一个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关心群众日常生活小事的伟人形象。
三、细细研读课文,畅谈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第一件事情中,紧紧扣住“影响主席工作”展开深入地讨论:碾子的声音到底会不会影响主席的工作?为什么主席说“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席?
在学生深入课文后,明白这个碾子从早晨要一直碾到天黑,而且就在毛主席办公的房子的门口,不但有碾子巨大的声响,还有群众们在碾米时交谈的声音,从碾米时间长、声音响而且杂中,学生完全感受到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工作,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的。同时也请学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表明,如果自己在专心做事时,旁边发出声响会有怎样的影响来再次证明碾米对主席的工作是有影响的。更何况那时的主席是在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也操劳着,每天休息不好,需要集中精力来思考问题。但这些主席全然没有考虑,只想到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要解决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样一来回,主席那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品质突显在学生眼前,主席的形象也一下子高大了起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入课文细细品味,找到重点词语,而且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A、“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这是毛主席在请乡亲们回来时,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缓,态度是那么诚恳!学生就理解到了这是主席对群众的诚恳、尊重群众、没有官架子的具体表现。B、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从中看出主席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他做的是解放全中国的大事,可他连群众碾米的小事也关心到了。C、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学生就讲到了作为主席可以命令,却用了请,平等看待群众等等。
在第二件事情中,主席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给群众喝,和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话语,让学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把群众当成朋友、亲人,和群众是一家人,并没有高高在的高大形象。在第三件事中,抓住半年多不推了、还挺在行、一边……一边……等词句,进一步看到了一个不但会领兵打仗还会干农活的主席,他的亲切他的和蔼,再次融合在了群众中间。经过一次次的理解,毛主席那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形象进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抓重点词来概括本文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毛主席平易近人和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美好品质的理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23: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