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4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质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性说明文,文章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是紧跟时代步伐,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让学生在思想上热爱科学,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之强大。纵观赵君华老师的整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堂扎实、自主的语文课。赵老师的课如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心田,是那样的清新自然。教师娴熟流畅的语言,巧妙大气的教学环节无不体现了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就如海边的风一样朴实。

其一:语文味浓,理念超前。什么是语文意识?王崧舟是这样定义的: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话语形式”涉及什么呢?“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而“话语意图”又涉及什么呢?“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光有语感没有境感,那是小语文;光有境感没有语感,那叫空语文。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满的语文意识。

赵军华老师所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语文意识极为强烈。在课堂上,他老师始终都在强调“语文意识”这四个字,而这也是我们语文课的一个宗旨。在课的一开始,赵老师就把语文意识这四个字书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后来的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中,赵老师也都在渗透这个语文意识,如教学词语时,他出示了上下两组词语: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都是四个字组成的,第一组是动词加名词,是人们发现的,第二组是人们发明的。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知道了20世纪有哪些发现和发明,更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学习了词语。在句子教学时,也着重引导学生从句子的言语形式上去关注、体会,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是一句排比句,并进一步提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而课的结尾更是简洁明了,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诗句不但概括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之多,更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的精妙。

其二:目标明确,落实到位。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用词准确,赵老师在教学中,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渗透说明文用词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赵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如剥笋般层层深入,学生通过朗读激发了对二十一世纪的赞美和热爱,实现情感目标。听了赵老师的课,能够明显觉察到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三维目标明确,落实到位。如第一课时的认知目标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和感受,提出有疑问的地方。第二课时的认知目标是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能区别“发现”与“发明”,并能运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一目标赵老师也体现得很明显,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学老师交流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更是巧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骆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如剥笋般层层深入,学生通过朗读激发了对二十一世纪的赞美和热爱,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抓住契机引用居里夫人的格言,然后问学生:“我们小学生要实现梦想,要做些什么?”仿佛把学生从遥远的梦境中拉到现实中,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要做的是什么,把理想、空谈化为动力和实际行动。

其三,把握精确,轻松驾驭。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才能把握对每个环节都把握精确,轻松驾驭课堂。如板书的形成,当学生学习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后,汪老师问“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学生说是发明、发现。教师很自然的把科学、人类与“发明、发现”之间的关系板书展示给学生,简单明了。又进行“发现”与“发明”的区别教学。先让学生说说两词的区别,然后选词填空运用,最后结合板书汪老师让学生先在黑板上找找,你认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这一环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动到概括,从理解到运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丰厚扎实。

其四,设计巧妙,朴实无华。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赵老师却能把它上得生龙活虎,情感饱满。如在揭题后理解“呼风唤雨”一词时,教师问学生:“看到‘呼风唤雨’你们想到了谁?”学生马上说想到了神仙,想到了法力。教师问:“都有哪些神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在课题中“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马上让学生查字典理解意思,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又如在理解“因特网、程控电话、原子核”等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更能形象地理解,印象深刻。在品读课文时骆老师抓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句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让学生深入感受二十一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把朗读结合起来,通过美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所蕴藏的情感。在品读课文时赵老师抓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句以点带面,环环相扣。特别值得学习的是,随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第四段的同时,以点带面方式推进教学,学习第三段内容。另外,汪老师在注重课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填动词:(   )月球,(   )天体,(   )深海,(   )奥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用词的准确性。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另外,赵老师在注重课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总之,赵老师的这堂课相当成功。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我感觉赵老师与学生的亲密度不够,。其实有时要深入学生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摸摸孩子的头都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和表扬。另外,学生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教师关注的面还不够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4:39 | 只看该作者
   精巧的设计  生动的课堂
                             ——《呼风唤雨的世纪》听课反思
                          王千庄小学   陈健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文章不太好懂,但骆正位老师对课文钻研透彻,设计精巧,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而又扎实有效。
    一、能力培养授之以渔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第一课时骆老师谈话导入课题后,直接抓住题眼“呼风唤雨”让学生理解从而直奔课文重点。对词语“呼风唤雨”的理解引导学生由已有经验出发,由本意到文意,循序渐进,逐步准确。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不仅关注词义的解释,还关注理解词义的方法。先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谈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再引导学生查字典,用准确的语言文字理解。可是字典里的解释有好几种,哪一种是更符合文章的意思的,最后让学生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呼风唤雨的意思,而是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阅读教学指向明确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阅读要有层次。骆老师的课环节简单、清晰,给我们以很好的示范。
    初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新词划出来。不懂的地方查字典。旨在把文章读正确。再读课文,把读的不太好的地方多读一读。自认为读好的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评价,旨在把文章读流利。悟读课文,划出感受深的句子,标出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初步的理解内容,重在质疑。这样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梳理有价值的问题以确定下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体现以学定教的新理念。对有感受的句子交流,符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又符合年段的要求,比以往我们笼统的谈读后感受要好的多。学生问题处理灵活,简单的问题当时解决,如对奥秘的理解;有价值的问题放在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时处理,如对发明、发现这两个词则放在第二课时进行辨析。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示范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5:40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听课反思

独二小   刘飞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任春梅老师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既理解了重点词“等”也调动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老师顺势导入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忽如”、“千树万树”关键词体会所指20世纪的什么?让学生不仅了解和运用说明方法,还体会到科技发展速度快。任春梅老师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5:49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听课反思

独二小  余玮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杨静老师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教学时,杨静老师以罗素说的话为导入并质疑 “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杨静老师在讲解“耕”时一边板书一边说明当时的社会状态,并请学生设想“没有什么?还会没有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汉字深深的语文味和当时社会的不方便并自然引出对比的说明方法。杨静老师这节课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6:01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听课反思

独二小  许红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曾经也上过这篇课文,因为说明文比较枯燥,情感没有抒情性文章,叙事类文章生动有趣,所以在学生学习时不够积极主动,但是听了今天几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浅显的谈谈自己的收获。

首先是任春梅老师的课,她采用先质疑再解疑的方法,强调学生要提有价值的问题,点拨学生提问题的时候可以观察书本上的泡泡,这样就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把一个原来看似很难的问题瞬间简单起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传授了方法。再解疑的时候,老师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赛读不同的朗读不同的要求,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把自己提的问题一一解答。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老师对课题 “呼风唤雨”这个词的理解,由导课时的预习理解的字面意思到学完课文后理解的深层含义,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

然后是杨新梅老师的课,她亲切自然的教态,温婉的声音瞬间化解了学生的局促,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她的课上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她对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词,然后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大屏出示正确的意思,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出示词语填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运用,最后区别课文中语句,哪些是发现那些是发明?学习水到渠成,教学由浅入深,步步稳扎稳打,这样的教学可谓扎扎实实,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运用。

以上就是我在一天的听课中的一些心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6:10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感受

独二小   敬秀

今天,我有幸听了四位老师共上的一节四年级语文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四位教师经验丰富、沉稳干练。那精妙的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无疑不值得我们年轻教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本人是头一回带高段,经验不足,对于学法的有效指导常感觉做得不够,而这四位老师是特别重视此处。这使我更加认识到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教人学会”进一步就是“教人会学”。

学法指导存在的问题。

理论片面。学法指导与学习指导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只提学法指导,眼里只有学法,容易走唯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林。而学习指导,内涵却丰富得多。它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少提学习指导,导致指导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效应,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急功近利。理论的片面性也导致了价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学法指导能有立竿见影之效。从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导学法→尝试学法→独立应用学法。立竿见影好像其妙无穷。然而,文中段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这也就难怪似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学法难以迁移了!

浅尝辄止。学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学法还未运用就束之高阁,如同“小猴子下山”,学一个,丢一个,自然形不成“滚雪球”效应。表现之二是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句段,却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用想象、朗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学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26:36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评课稿

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1、我觉得老师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和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区别“发现”与“发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字面上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上写了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写法上的特点:有条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目的也很明显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这两个词,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最后通过做练习巩固,实现了第一条的教学目标,区别“发现”与“发明”。区别“洞察”与“观察”的意思时老师很巧妙的出示“洞”的词义,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真正理解了“洞察”与“观察”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老师也做得很不错。老师通过想象说话“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祖先们的生活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百年的变化,科技给人类带了了哪些改变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不知不觉中就唤起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2、老师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

    老师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课堂上也经常听到老师激励学生的语言。如:你真会读书;你真会发现;你回答真完整;你的收获真不少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这样的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3、读的形式多样

有自由读,有男女声读,有师声合作读,有比较读,齐读。但我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是,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读书形式呢?学生已经是中年纪的学生,那我们可以安排默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应该是尝试并运用默读。在这堂课里,我们在让学生找出“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等到让学生交流时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是不是更轻松呢?

同时,我有一点建议 :

就是在区别“发现”与“发明”这个教学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然后交流,最后师生合作读。在交流这个环节,我们看到学生说出答案,老师评价,对于听觉好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效果很好,但对于偏好于视觉的学生来说,效果就不太好。那我们在课堂上如果做到关注学生,即关注到偏好于听觉的孩子,也关注到偏好于视觉的孩子呢?

我认为老师可以这样做,当学生说出答案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正确答案,然后给足学生订正,真正把训练落实到位,最后才师生合作读。这样效果会不会好点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4: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