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1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8:20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反思  -一、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展示了20世纪的一些科学成就。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选此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本课教学的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达到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五、教法学法:将教学方法确定为用朗分析、主题讨论、合理畅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关注科技的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说明:第一课时:1、教学可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 2、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互相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主要彩霞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默读,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围绕这句话在读中理解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抓住体现呼风唤雨的句子进行教学,突出文章的重点段3、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展开讨论。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谈一谈农耕社会是臬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后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齐读之后,自由畅想、交流,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分析全文围绕哪能句写的达到回应全文。

  1、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2、既体现了以学定教,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解初步的文章的写法融入到课文当中。举事例,作比较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渗透从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板书设计:反映教材内容,简明扼要,启发性强。至于教学设计成功与否,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最后恳请各位领导、老师能够指出教学中的不足,让我早日进步,尽快地走进更加美好的教学境界。

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8:38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这学期有幸上了一堂完小点镇级教研课,上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它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因注重了工具性而上得缺少语文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感悟,更注重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与人文提升。先引领学生读懂“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然后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领学生进行人文感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实践,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区分课文中所提到的20世纪的成就哪些属于发现,哪些属于发明,然后让学生探究这样区分的理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发明与发现的区别,然后进行选词填空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述20世纪科技成就时的用词特点,然后仿写,通过小练笔不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且在写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科技带来的舒适与方便,真是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两不误。

   针对四年级学生作文表达形式单一这一现象我在设问句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师问生答。2.男女生读。3.老师讲述什么是设问句,以及设问句在写作中的作用。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一用,丰富语言表达。简短的一句提醒,我相信一些用心的学生就能在他以后的文章里将设问这一表达形式运用出来,事实也正证明了这一点。

  但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词语教学,原本认为这一课词语简单,为了课堂教学环节能顺利开展,就省去了词语教学这一环节,只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可课堂上,潜入海底的“潜”学生屡屡读错,这就证明课堂上词语教学不能放,至少在四五年级还不能放。

  再比如在教完了第四段后,我利用课件罗列了许多20世纪的新发现与新发明,并要求学生利用句式写话:“20世纪人类发现                 

              ;20世纪                    的发明,使得      

                    。”由于课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罗列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他们不了解这些发明发现的作用,也就根本写不出什么来。但如果学生写出来,便能将教学环节推向高潮,于是我就尽量补救,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可这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我觉得这句式也不太明了,应改为“20世纪人类发现         ,人们利用它可以                      ;20世纪        的发明,使得                         。所以课前备课一定要周到,要做到备教案的同时也要备学生。

    上完一节公开课,经过同仁们的毫无保留地指导与点评,学到了很多,在此感谢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9:05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9:1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

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9:31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这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并通过题目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讨论“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接着,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的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0:19:46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它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新尝试和挑战,没有设计和把握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或者科学常识课。在备课时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还上网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和教学视频,从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学习这类型课文教学环节中的亮点,思考存在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这篇课文的一课时教学中就对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和关键句进行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回到课文朗读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孩子们在自主质疑,读中解疑,分组汇报的合作学习环境中由对课文的不懂到懂,让我感受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地思考、钻研和精心设计,让孩子们学有所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1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