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4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随笔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抓住教学难点质疑。课题的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恰恰从课题入手,巧妙的运用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确立教学重点研读。要想顺利地突破难点,又必须先要理解两件事中叶老的高贵品行,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到爬山虎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 为解决“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认真”这个问题,我预想学生光靠肖复兴的叙述和表达,很难走进叶老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叶老修改稿的原稿”这一直观作品呈现在同学面前,并启发学生想象70岁的叶老坐在灯下、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一字一标点地修改作文的情景,进而引出“假如这是叶老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对叶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处理“叶老为我修改的两处语病和简短的评语”时,我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这篇课程资源,不仅教给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语病,还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事、表真情,并渗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在抓住字、词、句重点细致地研读了“修改作文”这件事后,我又采用读文与想象、角色换位与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研读文章的“邀请做客”一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感悟“握手”这一细节,感受叶老的亲切平和。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叶老先生,你会对肖复兴说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后,畅所欲言,此时的学生俨然成为了一位“叶老”,深刻感受着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回首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与缺憾。如,在这堂课上,感觉读的还不够充足。虽然努力地通过快读、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7:09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学习叶圣陶先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有了名篇范例,加上态度认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本组课文的读写知识训练重点也就得到了全面落实。
一、解题,激兴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我”受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十分感动。可用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揭示课题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
  1.通过“删”、“换”理解题目本身的意思。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棵绿绿的爬山虎。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题的语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逻辑中心则是“片、绿绿”。
  2.题文对照,激发积极探究的兴趣。
  揭题后,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课文内容不符。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教师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学生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并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

  二、精问,理文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课文从第七自然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并将第一条线的内容全部提挈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逆推:“我”作文“亲切自然”(叶老要“请”“我”)。→叶老亲自改过“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叶老通过“增、删、改”,运用了“圈、钩、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并写了评语(对“我”注重“事实”表示赞赏)。→“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1)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2)理解词句。画出时间词:“下午”、“黄昏”。找出关键词:“小精灵”、“沉郁”、“永远”。(3)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三、深思,做人
  1.对比思考。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2.递进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习“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3.换位思考。叶老对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当“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时,叶老“眯起眼睛望望”,写出了叶老对爬山虎的感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这当然是十五岁的“我”无法理解的。
  4.总结思考。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文题对照。“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课文两条线索因叶老为“我”燃起绿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学生对文题似不相符的误解消除了,本文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7:37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  
         ——  抓好练说读写的结合点

       师:上文我们学到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地帮一位初中生改作文,现在叶老又要请他去家里作客了,这是何等的荣幸。可是,作者明明是写记念叶老的文章,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现在请大家看第二大段,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爬山虎?

(生默读第二大段,边看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第一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并请大家想一想,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茂盛。

生:这个爬山虎很特别,会在夏天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师:是呀,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作者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他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竟会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邀请,去他家作客,这是万分荣幸的事情。这个凉爽,实际上是作者的心情,而并非是爬山虎真的会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生:因为他们的地位太悬殊了,一个是一流的大教育家、大作家,一个是普通的初中生。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去邀请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作客。不管是谁,心里都会感激动的。

生:那倒过来说,如果作者心情不好,不管看到什么景色,都会觉得很烦的。

师:是的,景色是根据人的心情来描写的。现在我们来看作者第二个描写爬山虎的地方。

师:谁来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好好感受一下,作者这一回又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生:这回描写的爬山虎与上一次描写爬山虎有点儿不同,上回写的是顺路看到的,这回写的是在室内看到的。

师:谁能说说到底不同在哪里?

生:上回写的是零星的,这回写的是大片的。

生:这次重在写颜色,浓浓的,像西湖的水一样。

师:请大家再去好好默读一下,说说这颜色的描写,会不会与上面的对话描写不相符。

生:我觉得是有关系,并且关系很大,浓浓的,像西湖的水,看起来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叶老这个人的学问深浓,知识像西湖水那样广博。

生:作者是花,叶老是绿叶,是叶老把他培育成了人才。

师:是的,作者写绿叶,是说叶老甘当绿叶,为培养新人甘做人梯,这样的精神很伟大。

师:谁来读第三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一生读,其余学生默读思考。)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记在我的心里,讲得多好呀。名义上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作者永远记着他的这位扶他成才的恩师。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复兴,你会讲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叶老先生,没有你的帮助,就成不了今天的我。

生:叶老,你是一生遇到的最大恩人,我要以你为榜样,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生:我是渺小的,叶老才是伟大的,我虽然今天成了著名作家,但没有叶老,我是不能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

师:如果叶老今天还健在,看到肖复兴这样的文章,他会怎么说?

生:如果我是叶老,我就会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生: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应尽的本份。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有过帮助吗? 请你也用你的笔,像肖复兴那样来写一写。

       抓好文本,走进文本,抓好练说读写的结合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7:53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8:03 | 只看该作者
  作家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表现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平和,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文章在描写第二件事情中,曾两处具体描写了爬山虎以表现作者当时自己的心情.对于现处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感悟并体会这种写作手法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以景抒情”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我抓住了文中的那点空白: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自己路上的情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说话练习:如果你是肖复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初中生,而受到大作家叶老先生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当时就说很紧张,很激动)谁能具体形容一下自己一路上的心情?(学生沉默了)

  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提示的关键词:

  我走在路上,天气_____________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我的神情动作___________

  于是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虽然那是炎热的夏天,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我的心情紧张极了,一直在沉思:叶老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会不会象我猜想的一样慈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心情激动极了.一路上不住地蹦蹦跳跳起来.到了叶老先生的家门了,我不由得紧张起来:终于到了.可是, 叶老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会不会很严厉对待我?可是我又想起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作文,心里渐渐放松下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汗水不住地往下流,可我一点都顾不上擦,心里只想快点到达叶老先生家。我的心怦怦直跳,想:马上要见到大作家了叶老先生了。他长得怎么样呢?是不是和我想象中的慈祥?他见了我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会不会教我写作文?”等等。(个别学生有想象不合理之处,我当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我”所感受的叶老先生的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

  进行了说话练习后,我再切入问题:是啊,一路上,“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叶老先生家的,所以“我”一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躁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段爬山虎的描写,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

  在理解“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时,我同样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空白: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猜想一下他们的话题。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也许在谈“我”的学习上和写作上的事情吧;有的说也许在请教叶老先生关于写作的事情;有的说也许叶老先生在询问“我”的生活上的事情等等。看到学生们的话题,我让他们再展开想象:叶老先生的神情动作和话语应该怎么样去表现才符合作者的描写?我在黑板上板书下:亲切——认真;质朴 ——期待;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刷刷写了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8:16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8:23 | 只看该作者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有了名篇范例,加上态度认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课文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我”作文“亲切自然”,叶圣陶先生请“我”做客。叶圣陶先生亲自改过“我”的作文,运用各种方法修改,“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构成“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理解词句。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3、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在叶老家做客见到那片爬山虎,叶老教导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过去近三十年了,但当时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老,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4、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10: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