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3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后记《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反思
教学本课,我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的教学——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哪些不同?

  学生找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例如:民族小学的学生是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来到学校的,而我们是从开阔的马路上来到学校的。

  有学生找到了:民族小学有古老的铜钟挂在打青树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曳,而我们的学校没有这些景物。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上发出的声音是多么悠长、清脆,想象凤尾竹的样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又是怎样的美丽的画面,这样,同学们体会到了这所学校是多么美丽,读起来也就美美的。

  同学们找到了“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都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学校虽然也有少数民族,但不能称为民族小学,因为学校大多数同学都是汉族的,我们穿同样的衣服,说的都是普通话,这和民族小学是不同的。他们也找到了“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我们是在不同的教室学习,他们却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可见他们人数很少,这也是一个不同之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很团结,他们虽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他们却成了好朋友,他们还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团结。

  同学们还找到了其他不同之处: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外面只有轰鸣的汽车马达声,他们读书时却有小鸟、蝴蝶和猴子在旁边好奇地听着;下课了,他们跳孔雀舞,做游戏,可以把小鸟、松鼠和山狸都吸引过来,我们不跳孔雀舞,也没有小动物能被吸引过来,通过比较不同,我们羡慕他们的无忧无虑,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在寻找民族小学和我们学校的不同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民族小学的特点:美丽、团结和快乐,充满对这所学校的向往之情。因为感受深刻,朗读时,也就自然做到了感情丰沛。这样,抓一个问题,将课文学透、学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抓此主要问题之外,在课堂上有些细节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比如:一上课,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学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学生的服饰,五颜六色,非常美丽,而学生也能调动原有的知识体系,将原先学过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中就有关于少数民族服装的介绍,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又比如:当学到“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一句时,我让学生想象同学们是如何向小鸟打招呼?怎么向老师问好?敬礼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有意思:小鸟你好!小鸟你吃过早饭了吗?高高飘扬的国旗,我心中的骄傲……

   又比如: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我为孩子们创设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入情体悟,效果较好,现将教学片断记录于后:

  师:请大家自己轻声读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句子?

  师:文中没有具体去描写,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

  生:认真听讲,不被外界环境干扰。

  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老师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读书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生:上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师:这时,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

  生: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停止唱歌,去听他们读书。

  生:如果我是一只小猴,我会为他们感到高兴、自豪。

  生:如果我是一棵树枝,我会停止摆动,静听他们读书。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下面请你们把自己的那种感受读出来好吗?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为孩子们创设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5:52 | 只看该作者
反思《我们的民族小学》

朗读,不参加考试,但是它却是孩子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能力。不会朗读的孩子,书面考试成绩再好,那也是残缺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朗读不参加期末测试而忽视了它,相反,教好孩子朗读,也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都比较深远。

下面我就以《我们的民族小学》为例,说说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一、上课伊始,抓好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这是抓好朗读的第一关。特别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如果教师时时注意提醒孩子,估计以后绝大多数孩子也会养成很好的听音能力。像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差不多成了半个测试员了。这课重点要抓的是坪坝的坪、招引的招以及粗壮的粗。

只要稍作提醒,相信孩子马上能读好这几个音。

二、上课之时,抓好特殊词语的朗读



本课里有“当,当当!当,当当!”一开始我没注意到这个地方的特殊性,等课上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读的节奏不对,他们读成——当当当!当当当!可能是没注意到逗号。于是我示范一下,马上,一群孩子就“当”起来了。这个地方并不难。



三、课文结尾,意犹未尽

本文的结尾“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里体现难忘和怀念之情,应该语速减慢,声音放轻,特别是摇晃两个字,给人以浮想联翩的感觉。





课文写得很美,课文的美是读出来的,多读多思,把语文味读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6: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民族小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
        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在第一课时,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这一课中我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6: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有一段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蝴蝶飞舞”的师生活动情境,由老师扮演蝴蝶,邀请同学读文段,谁能读出“安静”的感觉,“蝴蝶”就会“停留”在谁的身边表示欣赏,由于有的学生理解课文有差异,读这段时声音十分响亮,于是我说:“哎呀,蝴蝶都被‘吓飞’啦,你们说为啥呢?”该学生马上醒悟过来,改成了静静地诵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比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暂时朗读不到位的学生积极性没有受到挫伤,仅成了学生提高自己朗读水平的一次鼓舞。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6:5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民族小学》反思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7: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8:17:4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团结的学校,充满欢乐和祥和气氛的学校,不同的穿戴,不同的语言,大家一起来到学校,认真上课,快乐玩耍,都成了好朋友。

三年级,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低年级不一样,三年级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但是学生刚开学,精神还没有集中,上起课来,学习的兴趣不弄,尤其是中下生,拼音没能过关。识字方面,在以后的课文教学中,要先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先全部读准确读流利才在词语中学习生字。在指导书写方面,也不可能一个个的让学生去模仿,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根据今天下午的听写,学生的词语掌握还没能全部过关。该课注意抓好的一个生字是“戴”与“雀”字,“穿”“引”字的拼音也有和多学生写成后鼻音。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6: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