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21:4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小柳树和小枣树》听课反思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
梁燕霞老师始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用人文教学去激发人文精神。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梁老师把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贯彻,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春天和秋天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以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读文。如在读小柳树外形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来夸一夸小柳树;谁能把小柳树读得更美,增强了感染力。又如为了显示小柳树的骄傲得意,梁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配之以动作、表情,精彩纷呈。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对课文的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其次,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重思想熏陶。文中虽然小枣树的话很少,却凸显了它的宽容大度和谦虚。梁老师抓住“温和”一词,让学生在深刻悟读小柳树的话后,让学生品读小枣树的话,从而感知小枣树的为人。紧接着,梁老师结合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进行“虽然……可是……”句式训练,既让学生体会到两者的性格,又达到了语言训练的效果,一举两得。梁老师还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让孩子们辨证地看,激起学生的思考。结尾处,陈老师巧妙设计了拓展延伸,说说别人的长处。联系实际,进行口语的训练,也深化了寓意,不仅仅停留在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个问题上。从而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一深刻的道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国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也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是“皮”,人文性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这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
我个人觉得梁老师的教学中,有两处引导得不够深入,轻轻带过了,就显得削弱了这语文的工具性,孩子的字、词、句的训练得不到保证。第一处是“虽然……可是……”的句式训练。梁老师带着学生指着板书全班一起来进行口头表达。这是不足够的。这个句式训练设计的意图是非常好的,但没有发挥到它的应有作用。若能请一到两名学生来讲,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我想,这样的话,句式的训练将会更有效。第二处是词的积累欠缺。二年级阅读重点之一是积累好词好句,如课文中的“细细的,弯弯的”就是非常优美的词语,若梁老师能引导学生,除了“细细的,弯弯的”,你还能说出一些像这样的词语吗?如此一来,把词语给拓展开来,从孩子心灵的深处,把那平常积累的词语给唤醒了,进一步巩固。
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时候,不能以削弱语文的工具性为代价,工具性才是语文的基本性质。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两者不但不相对立,而且相互依存,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那才是语文的未来和希望。
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把两者进行有效的统一。如何才能在课堂堂中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下是我的几个浅薄的看法:
1、找准契合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文本是一堆文字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需要读者理解,填充其空白处。文本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所以教师首先要能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倾心相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和挖掘教材,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契合点是什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重视课堂训练。
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叶老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可见,要读好书,写好作文就必须通过训练。语文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东西哪一个能够离开训练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训练。但训练不同于题海战术,不等于练习,因此,教师必须得把握训练的度和形式,在人文性中彰显工具性。如让孩子尽情品读柳树在春天优美姿态的句子。“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仿佛看到了柳树在春风中的摇曳多姿。老师接着说:“细细的,绿绿的,多美呀!你还可以说出像这样这么美的词吗?”这样一来,带领学生领悟人文色彩的同时,不忘语文的工具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不能忘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应采取多种方式侧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领悟祖国语言文字。学会运用精彩的语言文字,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