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梁伟芳
【摘要】 数学课堂活跃是个好现象。务实求活应是和谐的统一,课堂要真正活跃起来,不仅是课堂气愤的活跃,更要把知识教活。这就要求老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的构建教学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活跃课堂,务实求活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由于对新课程理解不全面和急功近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课堂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补充教学材料随意性大,教学内容不扎实;片面理解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活跃浮于表面,学习目标未落实等。怎样防止上述倾向? 亟需我们思考。
一、开放内容,防止随意补充材料
1.游离文本,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
“课本为中心”已成为过去,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形式要向生活开放,从而改变数学课程孤立、封闭、僵化的弊端。优化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与儿童的经验相联系,引进时代“活水”,充实、完善现行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在对教材处理时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炉灶,一节两节马马虎虎,多了呢?其结果必将退下阵来,这显然不可取;而较多的问题是,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学要求,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新授课时,课才上到10分钟,一名优秀学生提问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大加赞赏,分析解答。其他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也千方百计提出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组织讨论逐一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学要求,教学的后30分钟只讨论了3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真是舍本逐末。
可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开放,让教学效果显著。
2.流连于情境之中
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学生却往往留恋于情境本身,无法作数学化的提升,以至于“用”冲淡了“算”,知识技能的底线目标无法落实。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上),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博物馆开张了,一、二、三、四班的同学想一道去博物馆参观文物,可学校只联系了两辆车,每辆车准乘70人,你们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马上围绕着图上信息“准乘70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准乘包不包括司机?”“不包括,准乘是针对乘客而言的,是提醒司机这部车最多能装多少乘客的,所以不包括”。“应该包括司机,既然是准乘,就应该是车上所有的人,当然应该包括”。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室里一番针锋相对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辩论精彩,但问题在于争论的焦点乃生活常识问题而非数学问题,留恋于具体生活情境中浪费大量的时间,而致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计算的目标不能到位,比之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效率,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
3.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非数学化倾向
案例:人教版(二上)36页“我长高了”实录:测量课堂上各种物体的长、宽、高,并提出问题。学生们测量了铅笔、文具盒、桌子、椅子、身高等,提出了“……比……高”“……比……长”等问题,教师给予了鼓励。这时一个学生提到“老师为什么这样高?”教师答:“你真聪明,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小的时候注意营养、注意锻炼身体,所以长得高。我相信你今后比我长得高。”这时又有学生提到“世界上谁最高”,教师做了回答。接着学生又提了很多问题,如“吃什么最有营养”“为什么男的比女的高”等等,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很难收场。这样,数学课上成了健康课。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有的数学课上成了“环境课”.有的上成了“语文课”,有的上成了“少先队活动课”,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课的“主题”被冲淡了。
数学课中通过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提倡的,结合一些内容进行环保教育、爱心教育等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