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三、文学叙事有哪些不同的视角?
视角,也可称叙述角度,是作者采用某种特定的人称,来观察和感受世界,讲述故事的角度。本文中大量用第三人称“他”(或直呼其名)来叙事,也有不少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很少有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事,当然还有一些本文为着创新,变换叙事人称,几种视角同时使用。
第三人称叙事,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这个旁观者在本文中并不直接站出来说话)。这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它的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也可以在不同时间(短则一小会儿,长则百年)同一地点;可以对人对事进行外部的“察言观色”,也可以探入人物的幽深灵府替他传达心声;可以回望过去,也可以预知未来。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外在式的视角。
《阿Q正传》就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作者尽管对阿Q姓氏和过去“行状”不了解,但对他现在正在发生的生活十分了解,不仅如此,还知道他心里想什么,甚至知道其他人的内心活动。阿Q最后死了,但作者仍知道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
第一人称叙事,是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叙事,“我”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事视角移入本文内部,成为内在式的视角。这种视角有两个特点:
一是“我”既讲故事又参与故事进程当中,还可以对他人、对环境、对故事本身进行充分地感受和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二是“我”受视角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知地叙述任何事情,超出“我”的认知、感受范围之事不能直接叙述,否则视角就乱了,读者必然产生迷惑,这种视角有利于拉近本文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经》里的《氓》就采用第一人称,自唱自述;现代小说《祝福》《孔乙己》也采用第一人称,“我”成为故事的旁观者。二者的区别在于,孔乙己身边的这小伙计“我”只是旁观者,他的存在意义只是叙述故事而已;而与氓相恋并结为夫妻的“我”,则是故事的主角,“我”讲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的感受比孔乙己身边的“我”更强烈,更感人。《氓》中“我”的故事,实际上是主人公的自叙传。
文学叙事尽管角色分明,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变换的。现代派作家总想花样翻新,有时就在叙述视角上做文章,即变换人称,变换视角,这样的本文也自有一番新貌,耐人寻味。另外,即便是传统的本文,细察之下也会发现叙述视角时有变化。例如海明威《老人与海》是第三人称叙事,但作者对老人倾注的热情,从老人的视角看海,看鲨鱼,体验与鲨鱼搏斗的情景,看起来很像第一人称视角。
再看《阿Q正传》一段: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躄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地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这是第八章“不准革命”的一段,写阿Q在深夜碰上打劫赵家一事。本来是第三人称叙事,但这里很像是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是从阿Q的视角来看这次打劫,写出了事情的神秘性,也写出了阿Q的观感,阿Q早幻想过“来了了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叫喊:“阿Q!同去同去!”可是这伙“革命党”竟然抛开他单独行动,让他非常失落。因此,可以说这一情节不像是第三人称的冷静、客观的叙述,而像是带上了阿Q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第一人称叙述。
四、文学抒情和文学叙事有什么不同?
抒情(lyric),是从古希腊文lyra一词演变而来,lyra意指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转意为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或文学手法。
抒情与叙事经常是相对而言的,不过二者的区别也显而易见,抒情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叙事表现外在世界的景象、过程和规律;抒情用声音话语(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和画面形象象征性地表达情感,叙事用本来意义的话语讲故事。简言之,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偏虚,一个偏实。
现代抒情本文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两大类,尤其诗歌,是抒情文学的典型形态。不过也有小说被称为抒情小说的。中国古代的戏曲文学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外国戏剧如莎士比亚剧本也有很强的抒情性。如此说来,抒情手法和抒情本文在文学园地里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要生硬地将抒情与叙事分开也是很难的,从根本上说,文学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必然呈现客观性特点;另一方面,文学又是作家诗人劳作的产物,必然呈现主观性色彩。具体到某篇某部本文,抒情叙事往往兼而有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然客观的没有主观情感的叙事是没有的,全然主观的抒情而没有任何叙事的本文也从来没有过。例如鲁迅《狂人日记》是一篇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作者未曾出面表露过思想感情,而是借狂人之眼看出全部的中国历史只不过写着“吃人”二字,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就是客观叙事中有主观抒情;再看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纯正的抒情散文,其中不乏叙事和写景:
叙事:“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写景:“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叙事和写景对抒情性诗文来说尤其重要。抒情,感情总是强烈的,同时又总是显得有点“空”,需要有实景实事作为依托,写景叙事可以而且应该细致一些。反此,抒情便成为空洞无物甚至空穴来风的东西。
五、为什么说文学抒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
抒情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层面的内容。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有物质性,还有精神性,社会上物质的、精神的东西必然在作家诗人心中投下影子,烙下印记,作家诗人也必然关心普遍的精神文明、社会心理、时代思潮等,并在自己的本文反映出来,当然可能是直接的反映,也可能是曲折的反映。
再有,抒情的功能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现实的精神现象,还表达作家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评价,而且由于抒情的主观性非常强,致使这种评价具有鲜明的倾向、强烈的情绪色彩。
例如闻一多的《死水》抒发了嘲讽的情调、激愤的态度,这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腐败的政府给诗人造成的心头阴云,通过一沟小小的死水反映出来;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或明或暗地反映作者对独立人格、纯洁心性的追求,以及对污浊官场的不满之情和逃离的心愿。
所以,我们应该在品味作家诗人情感的时候,挖掘这种情感背后的社会意义,这是品味文学的要诀。
六、如何理解文学抒情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我们知道,文学塑造人物、描写环境应该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既极富于个性又深含社会意义、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环境。典型化方法在这里仍可借用,同样表现为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即文学情感的细致、鲜明、独特的个性和深刻、丰富的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所抒之情应该是细致、鲜明、独特的。唯有细致才能见到情感形象,粗率之情不属于文学之情;唯有鲜明独特才有阅读价值,个性越强,越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些情感、情调是非常特殊的,常人难以理解、体会,试举几例: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恨晨光之熹微”?奇特,大概心想:天光怎么还没有亮啊!心枷锁既已解脱,要好好欣赏天地光景。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瞥一眼庭院里的树木就会心旷神怡?这纯属个人化的感觉,心神自由之后看什么都成了审美,一个细小的举动和表情蕴含丰富的情思。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手抚一棵孤松环绕行步,多么奇特的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似的,天真情态表露无遗。
在这种个性化的情感表露中,一个天真任性的、热爱自然而与自然贴合化一的、酷爱自由又得到自由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精明的读者会想到陶渊明脱离官场是一种积极的背叛,写诗作文就是这种不合作态度的宣言,这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文人的人格独立意识、对自由美的觉醒意识、对人性的全面复归意识的诗意表达。尽管作者没有说出这些深刻的东西,但今人读作品确能感悟出来。
七、情感的艺术表现与自然宣泄有什么不同?
人类的情感在自然状态中,是一种单调的、粗糙的、随意的、混乱的存在;只有进入艺术之中——审美的形式之中,才成为一种清晰的、丰富的、灵动的、美感的、可感的存在。而情感要成为艺术表现,又必须通过形象化或意象化的途径才能实现。
高明的作家诗人在表达某种情感时,不像平常的人那样,随意地把情感一泻千里地宣示出来,而是首先进入一种想象世界,将情感化为意象,描绘一处景、一物体、一件事,这些意象与某种特定的情感具有相似的动态结构,用外国的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是一种异质同构型。读者通过意象,可以曲折地感受到诗意化的情感;而这种意象又自有一套创造的法则——艺术的法则,把读者的心灵引向意象-情感的两重天地(也可以说一重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