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形式美可以表现在意象的创造上。意象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就其蕴含诗意的情思来说是内容的,就其外观呈现来说是形式的。因此,形象化或意象化可以理解为文学最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作家诗人最基本的本领之一就是精心构造出鲜明的意象,而且擅长于将抽象情思化为可感可触的具象事物。试看下面一首现代诗:
蛇
冯 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
蛇代表邪恶和恐怖?可有时它也代表美丽和温柔,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是典型的化抽象为具象形式;“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不仅是化抽象为具象形式,还化为优美的具象形式。冯至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在诗人眼里,蛇是美的象征。
形式美也表现在对文体的选择、把握上。作家诗人才能有长有短,往往擅长某种文体,而显弱于其他文体;在他们所擅长的文体之内,他们会把文体特点、优势发挥到极致。例如郭沫若在早年的诗歌中,把“狂飙突进”的诗风发挥到极致,后人鲜有可比肩者;又如鲁迅的《野草》把散文诗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其中饱含的深刻情思哲理让后人永远咀嚼、探讨不尽;老舍、巴金把现代长篇小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曹禺、老舍把现代话剧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形式美还表现语言的创造上。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和语言美的荟萃,这一点不难理解。语言的形式美,表现在句式的均匀整齐,或句式的错落有致;表现在声韵的抑扬顿挫,或长短句的旋律性、节奏性;表现在一气呵成的连贯语句,或中断跳跃的分行语句……当然,还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这也是语言形式美的重要方面。总之,凡是作家诗人精心创造的语言形式,一般说来都表现了语言之美。
3.风格美
文学风格是作家诗人创造的个性标志,对风格美的欣赏是对作家作品欣赏的重要内容。
风格美并不指风格优美(或优雅之美)的单一倾向,还应包括多种多样的倾向,如豪壮之美、静穆之美、悲壮之美、哀婉之美、谐趣之美、清新之美、朴素之美……文学风格之美表现在作品中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复杂的,互有交融,难以截然拆分。
风格,本来就富含审美的要素,“风格”与“美”紧密关联,对风格的类型和特点的辨析与认定,其实就是欣赏风格美。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品评风格美的表现效果,即给人的审美感受。例如我们品读“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诗句,先认定诗句具有苍凉沉郁、廓大壮美的风格,把它的审美特点指出来了;再进一步分析,读了这样的诗句,脑海中产生了画面,心中鼓荡着声响,加上响亮的节奏、工整的对仗,给人以优美感、振奋感。
4.文化意蕴美
文化意蕴不等于文学美,但文化意蕴以作品为媒介传达给读者,会带来审美感受。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对作品中涉及的中国文化传统、现代文化意识和民族性、民族精神有一触即发的审美感受。它们也许只是散布于作品中的星光三两点,但所带的美丽光晕可以无边际地扩大。
例如我们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感受到作者受中国传统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深深浸润,你看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景之后,情不自禁地转到对中国文学的联想上,“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再往下有具体说明,“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他写到动情处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个文化人的优雅、美妙的情怀。
再比如冰心的文字,同样具有文化意蕴,而且表现得别有风致:
年来笔下消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记得1924的初春,在沙穰青山的病榻上,背倚着楼栏凝望: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候,淫风四起,风片中夹带着新草的浓香;黑云飞聚,压盖得楼前的层山叠嶂,浮起了艳艳的绿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我那时神悚目夺,瞿然惊悦,我在预觉着这场风雨后芳馨浓郁的春光!
姑且不论文中亦文亦白的语言自有一种优雅气质,只说其中蕴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气质,是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只须点出其中几例用语即可明了: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乙(yà)乙欲抽”——(晋)陆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乙乙,难于出来的样子。
“背倚着楼栏凝望”——李白《清平调》:“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危阑,危栏。
“山雨欲来”——(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黑云飞聚,压盖得楼前的层山叠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可以说古典文学像融入血液的生命因子一样融入天生才女冰心的创作之中,其他平庸之辈虽孜孜以求,也难以达到这样圆满的审美境界。
四、品味文学美需要怎样的素质?
下面从与审美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说明。
1.审美注意
这是读者进入品味文学美起始阶段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对文学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凝神静气地予以关注。读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希望和作品的审美意蕴,追寻作品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此时心理上的非功利性很重要,不带有与审美无关的欲求,如果功利性目的介入,审美注意便转为其他注意,如搜集某种信息、研究某个专题、考证某个人物或事件等。我们读李商隐《锦瑟》一诗,一般都为诗中的鲜明美丽意象和空灵幽深的意境所吸引,沉浸在美好的联想、想象之中,获得对文学美的感悟,对人生的感叹,这就是品味文学;而有些专家则专注于考证诗人写此诗是悼念已亡妻子,还是怀念过去的情人,这就不是品味文学,其兴奋点不在审美方面,而是在进行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
审美注意产生的效果取决于注意力的单纯和集中,要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一心一意地潜沉到作品的“底层”,只注意与美相关的东西。
2.审美想象
品味文学的审美想象,可细分为再造性审美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想象。再造性审美想象,是受审美注意的引导,把过去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在情感力的推动下,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记忆中的形象融合,幻化出新的形象;创造性审美想象,是受情感力的推动,调动记忆储存,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一般说来,品味文学以再造性审美想象为主,文学创作则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时常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例如我们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在审美注意的引导下,会在脑海里产生两幅(也有可能融合为一幅)辽远、壮阔、雄浑的画面,特别是一轮巨大的夕阳悬浮在半空中的形象更是鲜明无比;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是创造性审美想象,因为诗人并没有真正见到这样的现实景象,但其中沉舟、帆船、病树、万木是诗人记忆中储存的,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它们被重新调动、组合起来,成为全新的画面。
审美想象只关注想象事物中的美的表象和特征,情感力的推动尤其不可缺少。对文学形象的表象和特征的审美注意越集中,审美想象就越易于激发;投入的感情越多,审美想象的天地就越加宽阔。也就是说审美想象并不会由记忆自然生发,需要情感的推动,情感如同双翼,给审美想象以飞翔的动力。
3.审美情趣
这是指人在欣赏和接受文学之美时产生的情调趣味。审美情趣标志着一个人具有健康的情感、优雅的气质、优越的智慧和审美的能力。作家诗人创作文学作品是创造和表达审美情趣,读者品味文学是感受审美情趣,并增添和更新审美情趣。
读者之间的审美情趣的区别,一是有无,二是高下。审美情趣的有无,不仅体现一个人人格、性格的优劣,而且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识别、欣赏和接受文学之美;审美情趣的高下,决定着一个人愿意欣赏和接受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欣赏和接受到积极健康的文学美。
例如,有的学生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对文学美极其陌生,这说明他们从来就没有什么审美情趣;有的学生从来不读经典作品,只读通俗作品甚至是庸俗作品,年深日久,势必造成审美情趣的低下,精神境界的低下。
经住了时间检验的名家名作,其中必有深高的思想哲理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如果你一时读而生“厌”,只能说明你暂时还没有接受深刻的丰富的真善美的能力,只要你沉下心来,强化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感,就必能在审美的天地里获得充分的享受。
4.审美理想
这是指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或文学形象中,区分出自己更为欣赏甚至是最为欣赏的对象,作为欣赏的一种审美定向,激发欣赏的情趣和追求目标的动力。
品味文学是个化的事情,从这意义上说,欣赏的审美理想也是个人理想。但是作家诗人创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公共财富,品味文学又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的对话交流,所以个人的审美理想会不自觉地服从社会审美理想,或者说个人审美理想通常是集体审美意识的反映。
审美理想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审美理想具有不同特点,如孔子听音乐,说《韶》乐尽善尽美,《武》乐美而不尽善,而《关雎》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把中和之美视为审美理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传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未必成为每个人都接受的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对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建构我们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导向。我们每个学生都时时怀有对未来的憧憬,在心里树立起一些远大的崇高的理想,那么在这些理想当中,是不是应该明确一下审美理想的地位和作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