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型:欣赏课
授课教师:保亭县三道中学教师 张兰荣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选自海南岛上在音乐文化上表现突出的两个民族音乐:儋州汉族音乐《调声》和黎族原生态民歌《小侬仔》、《捡螺歌》及根据黎族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和再创作,表现黎族生产生活的歌舞音乐《舂米谣》。在选材上,充分展现了两个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俗风情。采用《调声》引入课题,从歌舞视频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儋州一年一度的八月中秋节这天,大家汇集在一起,以歌舞的形式欢度佳节的热闹、喜庆之情,增进学生与选材的亲和度;《捡螺歌》是黎族原生态民歌中的黎语歌曲,经过对照,让学生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黎族民歌《小侬仔》做好铺垫。歌曲《小侬仔》属黎族民歌中的短调,歌曲易学易唱,唱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由于与汉族人民杂居,在语言上受当地汉语(海南方言)的影响,产生了汉语黎调民歌,《小侬仔》就属于此类型。在学习了歌曲《小侬仔》之后,加入歌舞曲《舂米谣》作为连接和拓展,让学生明白地知道音乐创作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如:《舂米谣》就是根据黎族短调音乐来创编的,从歌曲的开头第一句就可以听出来《小侬仔》与《舂米谣》的相似之处。最后,请同学们再次以歌舞的形式表演《儋州调声》作为回归,理解、热爱、传承和发扬自己民族音乐的必要性。课堂在歌舞中结束。
学情分析:
儋州地区的语言主要以儋州话和普通话为主。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涉及到海南方言(海南话)语种,海南方言对他们来说就象学新的一门外语一样陌生。因此,在学习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小侬仔》这首歌曲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普通话为海南话注音的方法,以降低来自语言上的学习难度。学不会不要紧,只要让学生了解到在海南黎族原生态民歌中还有使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汉语黎调”歌曲即可。
教学内容:
1、欣赏并感受黎族(汉语黎调)儿歌《小侬仔》;
2、相关链接:儋州调声、黎族黎语民歌、经黎族民歌短调旋律创作的,反映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民歌。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了解黎族的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热爱民族音乐,树立起传承、发扬民族音乐的信念。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受黎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回味本土音乐文化(儋州调声),从中对比、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对母语的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学唱、感受(汉语黎调)黎族原生态民歌《小侬仔》,体会黎族民歌短调的特色。
重点与难点:
1、 学习、感受黎族民歌短调短小精炼、通俗易懂、朗朗上的
典型民歌特征。
2、儋州的学生不会说海南话。如何使学生会唱《小侬仔》。
解决:用普通话为海南话注音,写在歌词下方。教师带唱,纠正某些无法正确标出的语音。(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儋州调声《祝酒歌》视频,学生走进教室。待学生坐好后把乐调到最小声,问:“这歌曲和场景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个地方的特色?”
2、教师清唱《捡螺歌》,请同学们辨别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用什么语言演唱?引出新课《爱在泥土芬芳时》。
二、探求新知:
1、说出学习内容和目标。
2、学习、感受黎族民歌《小侬仔》
(1)教师清唱歌曲《小侬仔》,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歌曲类型等。
(2)学唱《小侬仔》:
A、请学生看歌词,教师缓慢的读一遍,让学生对照普通话注音,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给歌词标上自己能直观读出来的音节。
B、带读歌词,达到会读。
C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视谱学唱或带唱。
2、检测结果:分组演唱、接唱,教师可口型引导(针对学生学习海南话难道问题)。
3、查看资料,谈谈对黎族的了解。
三、拓展:
根据黎族短调音乐创编的歌舞音乐《舂米谣》视频欣赏,找出与《小侬仔》相似的音乐素材,了解《舂米谣》与《小侬仔》之间的关系。理解民族音乐的创作离不开本民族音乐素材,一旦离开了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四、小结: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音乐文化。正值国际旅游岛落户海南的今天,传承和发展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尤其显得更加重要。把我们最优美、最灿烂的一面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海南、喜爱海南。只有让别人欣喜的走进来,我们才能快乐的走出去!因此,本节课的课题就叫做《爱在泥土芬芳时》。
五、昔日重现:
请学生表演《儋州调声》。(回归)理解、热爱、传承和发扬自己民族音乐的必要性。课堂在歌舞中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