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弘扬西柏坡精神作文1500字征文做西柏坡精神传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0: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弘扬西柏坡精神作文1500字征文做西柏坡精神传人800字1000字1200字2000字600字400字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米王小学魏雪桂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  
  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  
  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  
  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  
  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  
  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从无私奉献做起江苏油田二厂施朝阳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无私奉献应当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永恒追求,共产党员的先锋队性质决定党员是一块特殊的材料,弘扬奉献精神,共产党员既要平时看得出来,更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平时看得出来,就是要做到既身置群众之中,又走在群众之前;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就是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在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  
  在1998年那场特大洪灾中,许多党员站在抗洪第一线,带领群众用血肉之躯筑成了钢铁大堤。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冲在最前面、站在最险处的,是共产党员,成为抗击非典的中流砥柱,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有赖于平时看得出来,又是对平时看得出来的检验。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不仅要身先士卒,而且要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名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光自己扛着“旗”跑,只满足于自身先进不行,还要把身边的群众带动起来一道前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无私奉献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做到了无私奉献还不够,要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奉献为荣的风尚,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同时要更好地把每个党员带动群众的责任感激发出来,实现由个体先进向群体先进的跨越,切实做到自己的事踏实干,别人的事争着干,份外的事乐着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0:24:08 | 只看该作者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了<;<;强国之路30年>;>;这本书,使我更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还有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民族的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
    因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不会使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显著增强。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刻苦求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关注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定会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手挽手一起去迎接人们生活的新变化,社会的新气象,农村的新面貌,科技的新发展,国家的新形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0:24:21 | 只看该作者
弘扬西柏坡精神

加强和改进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内容提要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新形势下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是要挖掘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一)毫不懈怠,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二)勇于开拓,不断探索新领域的学习意识;(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研究精神;(四)戒骄戒躁,永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二是要正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困难和挑战。困难有三,党的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弱化;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僵化。挑战也有三,坚持党的领导、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依法执政三者有机结合的考验,经济市场化的挑战;十六大为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时限要求。

三是要加强和改进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目前面临的困难,更要看到前途和希望。(二)要加强理论武装,用“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教育广大党员,提高思想素质。(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要坚持“两个务必”,切实转变基层干部的作风。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始终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

西柏坡时期(1948年5月—1949年3月)是我党历史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转折时期,它所包含的以七届二中全会为重内容的丰富内涵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完成神圣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回顾过去,我认为西柏坡精神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毫不懈怠,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期之一。特别是作为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这一时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是甘当小学生,反对个人崇拜。毛泽东在答复当时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是否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时,他复电:“那样说是很不恰当的,现在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更没有改动的问题,而是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注①二是以史为鉴,决不当李自成。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前的准备工作中,他对周围人说:“同志们,我们要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出发前,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要进京赶考”。周回答说:“我们都应该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注②正是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与他的同事以至全党始终保持一种对前途、对形势清醒的认识,在中国革命重大转折时期作出一系列正确判断和决策,这为以后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一种平台。

(二)勇于开拓,不断探索新领域的学习意识。194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歼灭敌正规军500个旅左右。但仅仅8个月,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国民党军队主力在三大战役中已被基本消灭,党的决策者没有固守旧的方案,面对革命即将成功,社会主义新形势、新任务迎面而来。适时地提出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七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其着眼点就是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问题,解决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问题。七届二中全会上,还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政策,这些政策经过实践检验,是十分正确的,成为新中国的政策基础。西柏坡时期的实践证明,全党只有勇于开拓,不断探索新领域,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才能正确判断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积极适应和引导社会的变革。

(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研究精神。经过二十八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层,十分注意从理性角度科学的总结党的领导方式。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党的决策者在党的全会上,专门讲了领导方式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专门研究和总结领导方式问题,在我党历史上还是少有的。其意义昭示我们,作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执政党,就要时时注意研究自身研究自身建设规律,研究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

(四)戒骄戒躁,永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己的作风建设,这是我党的一大优势。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尤显得重要。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是西柏坡时期我党最宝贵也是最大的精神收获。纵观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坡时期的军事斗争、统战工作以及邻居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等,都始终遵循着这“两个务必”。

二、新形势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取得,有赖于农村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努力,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组织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带领群众顺利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步农村改革;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市场、注重效益的新阶段时,农村各级党组织又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涌现了大批“五个好”支部,“六个好”党委,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三大困难:—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弱化。农村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部分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尤其普遍的是,大部分农村党组织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村级党组织在新情况下没有新的思路、工作方法,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发展经济的信心和能力,造成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不力,各项工作滞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作起色不大。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群众认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的仅占11.2%,大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般。部分党员不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认真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差,有的甚至拉帮结派,各树山头,搞内耗,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二是党员队伍老化。据笔者调查某市农村共有6000多名党员,平均年龄49.7岁,60岁以上的党员占29.3%,中学文化程度(含初中)占87.3%,有的农村党支部十年甚至十五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虽然经过近年整建有所改观,但是35岁以下年轻党员严重缺少,仅占农村党员的9.6%。有的村支部书记党阀思想严重,垄断权利,不愿、不敢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在发展党员上一味设卡、限制、刁难入党积极分子。这样一支“越来越老,越带越少”的队伍,难以胜任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三是农村党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僵化。据问卷调查,认为自己所在村党支部能适应形势仅占调查者10%,基本适应的20%,正如一些村干部总结的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遇到困难之时,同时也遇到新形势、新要求的挑战:一是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党组织的工作要体现民主,党内决策要透明,如何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护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二是面临市场化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加入世贸组织,广大农村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而农村村干部以初中文化为主体,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本领和能力不强,发展思路不清,都是对农村党组织的考验。三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提出了挑战。占全国总人口62%的农村是实现小康的重中之重,完成这一重任离不开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两个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现状改变与加强有了明显的时限要求。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用西柏坡精神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努力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正确估价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满信心。“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化、区域经济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结构的调整,“三农”问题在许多地方被当做次要问题,长期忽视,把农村工作放在一个不应有的位置,影响了农村基层党员工作热情。我们应当象当年西柏坡时期那样重视农村工作,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象抓其它工作一样,从三个层次多方联动,齐抓共管:一是中央决策层。新的中央领导组成之后特别重视农村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规格升高,主题集中,对农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决策,高层的举措,无疑对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大气候。二是中间层次。包括省、市、县、乡。特别乡、村两级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农村工作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农村工作具有的重大作用。彻底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思想,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是农村层次。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实存在着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基层干部不应当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既要看到困难,更要看到前途和希望。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党支部一班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他们的工作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只有上上下下头脑清醒了,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念,才能为改变现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要弘扬西柏坡精神,用党的理论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是我们党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工作法宝,也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今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就必须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从理论学习中去寻找思路,从实践中寻找方法。当前,许多农村干部学习理论的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这就更要在理论的学习上下苦功夫,下硬功夫。现在,尤其要抓好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运用,着重从三个方面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学习引向深入:一是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农村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广大干部和党员群众,增强在党意识,执政意识,增长执政本领,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二是巩固和深化农村“学教”成果,探索“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到实惠,组织不断得加强”的长效机制,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措施上求得力,方法上求灵活,效果上求实效。三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状态,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不断突破学习上条条框框的限制,变革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念,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应注重活的“四观”:活的知识观,不只重视已有的知识,而要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活的学习观,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要在变化发展中学,随时地学,终身地学;活的信息观,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活的组织观,重视组织的弹性、适应性、可调性。

(三)要弘扬西柏坡精神,认真研究目前农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状况,改革和完善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是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和加强的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没有新的突破,相当多的基层组织建设依然停留在过去形成的模式和框架中,对于迅速发展变化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适应慢,有时甚至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民主自治制度建设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已成为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切实认真地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象加以研究,象当年西柏坡时期那样,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建立起一套真正高效简捷、实用的领导机制,真正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各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农村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发扬西柏坡精神,解决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实际上真正减下来的不多,不少地方不仅没有精简,更有甚者,比过去还有所增加。靠这种修修补补、不下决心的精简,是根本减不下来的。只有机构和人员真正减下来,效率才会提到议事日程。农村一级也要精简,第五届村两委会换届之时,提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级两委干部交叉任职,从实践来看,是切实可行的,但力度还是不够,远远没有达到最优化。二是创新管党机制,强化各级党委特别是乡镇的管党功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前提,也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乡镇党委要管好党,不仅要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更要不断增强“一把手”抓党建的意识,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着力创新管党机制,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行政的关系,增强党委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目标责任制。把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层层落实责任制的形式来实现,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把目标考核与评先创优、干部任用密切挂钩,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硬任务。三是提倡研究精神。中国农村幅员辽阔,乡情、村情千差万别,乡镇党委书记不只是当上级的执行者,而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善于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实践中提炼适合本地的领导方式,争当学者型的领导人。

(四)要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切实改变基层干部的作风。执政党的作风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容不得半点含糊。作风问题,也是西柏坡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有没有、会不会、能不能始终坚持“两个务必”,是对我们党的一个重大考验。在新世纪新阶段,西柏坡精神依然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西柏坡精神中那样一种优良作风来对待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实中,在一些党员领导身上流露出三种不良倾向:一是骄满情绪。骄傲自大,自我膨胀,头脑中充满领导“高明论”思想,听不得不同意见,老子天下第一,不关心人民的痛痒。自我满足,不思进取,满足于一得之功,丧失进取之心。二是形式主义严重。只图形式,不求实效,只出方案,不抓落实。三是享乐主义盛行。忘却党的宗旨,沉溺享乐,道德沦丧,  腐化变质。这三种倾向都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大敌。因此,胡锦涛同志在新任总书记之初号召全党发挥艰苦奋斗作风,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应当重新在基层干部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西柏坡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要用西柏坡精神来净化、陶冶干部的心灵、升华干部的思想,实现党在农村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其具体方法有三:一是理直气壮地抓艰苦奋斗的教育,夯实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领域总是你不去占领,别的落后、有害的东西就要去占领。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艰苦奋斗的宣传。宣传中一方面要强调艰苦奋斗物质层面的涵义,提倡节俭,励行节约,另一方面更要强调精神层面的内涵,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二是大力抓好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奠定艰苦奋斗的组织基础。广大农村干部是党的政策形象的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党在基层的形象。因此要对农村干部提出具体的艰苦奋斗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奋斗的氛围。三是大力抓好制度建设,打造艰苦奋斗的制度基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本之举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践证明,种种不良倾向和不良作风的蔓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缺位,监督无效造成的。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切实奠定好艰苦奋斗的制度基础。唯有如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会得到加强和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3: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