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 星期六 晴
到书店里查找了很多童话故事书,都没有找到李学中的原文。也许,是近些年他没有继续进行童话创作的原因吧。
那么,联想到他出版《神奇的手杖》的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想,我也应该把搜索的目光放在那个年代的一些童话书中。
于是,我开始在家里、学校和图书馆查找二、三十年前的童话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市图书馆里的书库里,我找到了一本发黄的《实用幼儿故事大全》,这本书的206页,“独立自信“这个栏目中,刊登了李学中的这篇文章的原文,也叫《酸的和甜的》,全文如下:
酸的和甜的
从前,有一只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一次又一次跳起来摘葡萄,可一颗也没摘到。他吃不着架上的葡萄,就指着架上一串串青绿色的葡萄说:“这是酸的,不能吃!”
小松鼠听了,心想:世界上最聪明的是狐狸,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酸的。小松鼠又把这话告诉了小猴子,小猴子一听,心想:世界上最伶俐的要算小松鼠,连他都说这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罗!
这时,葡萄架下来了一个小学生,他是葡萄是主人。他望望架上挂着的一串串水晶晶的葡萄,乐滋滋地摘下一串,洗干净后,摘了一颗就要往嘴里送。好心的小猴子跑过来说:“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当心酸掉牙!“
小学生笑着问:“你吃过吗?”
小猴子摇摇头说:“我没吃过,可是松鼠说是酸的。”
小学生就去问小松鼠:“你尝过吗?”
小松鼠在葡萄架上说:“我没敢尝,是狐狸讲的,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连忙把手中的葡萄分给了猴子和松鼠。可是他们不敢吃,生怕酸掉了牙,只敢用舌头舔舔。
小学生说:“你们看我吃!”说着就给他们看。他们这才放心大胆地吃了。啊!真甜,都甜到心里去了。
小松鼠和小猴子真不明白,咂着嘴问:“可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上是酸的呢?”
小学生学着老师的口吻对他们说:“这个,你们自个儿动脑筋想想吧!”
原作 李学中
反复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原文与课文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课文淡化原文浓重的人文色彩,巧妙地注重了工具性训练。这从 “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等词句,从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从改编后的教材去掉了“洗干净后”、“学着老师的口吻”等,都可以清晰地看得出来。
二、课文更加精致,有趣,意境也更美好了。由原文的五百多字压缩为现在的三百多字。语言更加凝练与考究,尤其是编者把原文中的“狐狸、松鼠和兔子及小学生”四个形象更改为“狐狸、兔子、松鼠和小猴子”。更突出了趣味性。
一同入选这个栏目的文章,还有《旺堆叔叔落空了》及《小马过河》、《“咕咚”来了》。后两篇也曾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综合原文与改编后的课文,李学中与编者的真正目的,并非是在纠缠狐狸的相关问题,主要是想来松鼠及兔子的顿悟及猴子的大胆尝试。他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猴子的表现,就能够看得出,猴子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如果是这样,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第一段写狐狸的部分显然不是教学设计落脚的重点,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松鼠、兔子和猴子的不同表现上,而这其中,猴子的做法应该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要适当弱化对狐狸的研究,清晰对比松鼠、兔子与猴子的不同,强化、加深对小猴子的印象。
2、另外,我还大胆地带领学生用一种辨证、客观的态度看待狐狸:不偏颇地说他坏、狡猾,也不高深的传达“精神胜利法”,更不舍本逐末地深究“为什么硬说酸”。面对初入二年级的孩子,我只把狐狸定位在“因为没有摘到葡萄,所以,硬说葡萄酸,以此来安慰自己”这样的程度。事实上,我们客观地考虑,狐狸到底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不要说我们,恐怕作者李学中也不知道,唯一能给出答案的就是文中的那只狐狸。而且我个人认为,恐怕教学参考书中所给出的精神胜利法都略显片面──或许狐狸是吃不到葡萄安慰自己,或许他是是坏,不想让别人吃;或许是热心肠,根据自己的判断好心地告诉别人;或许是不好也不坏,有口无心地溜达出那么一句!这是个无法确定答案的问题,虽然适合多元解读,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重点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显然没有必要带着学生去深究。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认真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正确的解读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8月21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收到丛老师发来的这样一封邮件:
晓梅:
你好!
关于你参赛的课,不要急于考虑如何上,要仔细揣摩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当前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既要符合一般规律,又要体现你本身的特点,这一点很重要。
仔细看看前两册中学生认识和会写的字、学生能达到的语文能力、本学期的任务、本课在本组的位置等,在这个大背景下,全面考虑这一课的教学。
有两段文字,请你看看: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课,第一自然段狐狸的话“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的理解各异:有的说用着急的口气读;有的说用可惜的口气读;有的说用骗人的口气读;有的说用惭愧的口气读。显然,这几种理解有的仅有一点点合理成份,有的基本是错误的。怎么办?若不置可否,学生无所适从;若赞赏肯定,显然违背文旨;若断然否定,又伤学生自尊心。于是老师对“着急、可惜、骗人、惭愧”几种理解一一给予板书,暂且搁着,待学习课文最末一段“小松鼠和小兔子怎么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时,出示“狐狸、松鼠、兔子、猴子”四动物图象,问: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明白了吗?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我明白了狐狸说葡萄酸是因为它吃不到;狐狸吃不到就故意说它不好;狐狸自己得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得到;我想说,小猴子,你真聪明,以后做事也要像你那样敢于尝试;小松鼠、小兔子,盲从可不好哦;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它酸,你这话更酸……这时,老师相机点拨:现在你们知道“硬说”的意思了吗?看看板书(学第一节时所书),想想课文第一节狐狸的话该怎么读?学生逐步悟出:应读出不屑的口气;嫉妒的口气;野蛮的口气;故意说口气;酸溜溜的口气……
通过对“硬说”的理解,联系第一节狐狸说的话该怎么朗读,一方面使学生原先对狐狸的话的不同体验有了正确的导向,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避免了对学生不确切理解的放任自流和姑息迁就;一方面,篇首篇末相互联系起来,互动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整体把握能力,避免了语文教学孤立割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附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丛智芳
8月21日
在收到这封信之前,我一直在忙于设计教案。因为我想,我必须得在开学之前把教案确定下来,这样,开学之后就能够试讲,也能够早一些发现问题,而且不耽误学校里其他的事情。
以往,我也是这样,看过教材后,就忙于教学设计,忙于试讲。在试讲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再通过下一次试讲来更正上一次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使得我的课,有时要试讲很多遍,其实是一边讲一边改,一边改一边讲,如此反复,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
可是,丛老师的这封信让我明白,在我还没有仔细揣摩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时,在我还没有清晰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当我还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时匆匆忙忙就备出来的课,并没有因为我的用心而取得很好的效果──目的不明,方向必然就糊涂,耗时费力不说,结果极有可能还会南辕北辙。
我把丛老师封中的几句重要的话,写在了备课的笔记本上:
一、 要仔细揣摩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
二、 要了解语文教学当前出现的问题,
三、 课堂教学既要符合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自身的特点,这一点很重要。
我想,这些问题一一找到答案的时候,也是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出炉”的时候吧!
8月22日 星期二 晴
人教社刘芬老师发来短信,要求赛课选手准备教学实录、论文、教学感言等资料,上传到人教网。接到她的信息,我不禁为刘芬老师的这个想法而叫好──通过互相网,让我们这些赛课选手之间交流、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交流,让更多的人参与与关注这项活动,让更多的老师与全国小语的进程与发展同步,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全国小语会的领导和老师真是用心良苦!
刘芬老师的这个想法,也促使我在思考,自己的语文教学感言应该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这么多年,用一句话来概括,还真得仔细思考。
这个问题我一时想不出合适的答案,却开始思考,自己理想中的语文教学──
我理想中的课语文教学,应该是比较圆润的:不见工具训练的刻意与古板,也不见人文渗透的做作与突出。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还应该是师与生互相感动的:教师应该感动于学生的大胆与开放,学生应该感动与教师的专注与投入。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应该走一条中间路线,对过去的有机继承,对创新的理智吸纳,二者共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 突然让我想到了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黄金分割”。那个神奇的“0.618”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绘画等许多方面,遵循这一规则的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遵循这一规则的形式被认为是最美好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够遵循“黄金分割”,也会变得美好吧?
回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多都是由于极端了,偏激了,过度了,才显得不够那么和谐吧!于是,我把“辨证”、“和谐”写在了语文教学的黄金分割点上;于是,我给刘芬老师发去了我的语文教学感言──辨证、和谐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于是,我提笔写下了一篇随笔──《教学的“黄金分割”》。
于是,我下决心,在全国的比赛中,我也要展示一节辨证、和谐的语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