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京华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实践和注重团队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旨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新型的学习活动。它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超越知识技能,超越将学习视为任务的价值观,直接激发人能动、自觉、自为地学习,直接调动人的心境与情绪、动机与愿望。不言攀而自登峰顶,不言渡而自达彼岸。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传统性学习而言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性学习是在传统性学习的“学习”基础之上,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先要“学而时习之”,但研究性学习并不停留在传统性学习“接受”和“传承”的阶段,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搭建不同的学习组织和策划不同的学习目的,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断地创新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学教互动,多采取咨询式、研讨式和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开放性和能动性。而传统性学习,则更多地表现出了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和从书本到书本,学生习惯在反复的模仿和记忆中,作为教师和教材的“受众”来接受和消化既成的知识和理论。
其次,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在学习的组织程度上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程度更大、更广,多以开放的团队学习甚至社会化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与实践活动更多的联动性,学习的社会效果也更明显。而传统性学习的组织程度则相对简单和狭小,基本上以单一的小团队,主要以学生个体的学习为主,学生学习的社会实践性被弱化,基本看不到学习组织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最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在学习的动力机制上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提倡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里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竞争。而传统性学习则强调学生要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得到一个好名次、进入一所好学校和将来踏入社会时有一份好工作、占有一个好职位而学习,其动力机制表现出了更为具体和更为明确的功利性。
研究性学习又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以促进学生在个性、情感、态度、认知、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技能等方面综合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实践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与整理、表达与交流为基本结构。在探究与整理阶段,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调查研究—获得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表达与交流阶段,表现为展示成果、交流心得、共同分享、体验成功。
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这些素养包括: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自立意识、独立意识、怀疑精神;自信心、能动性、意志力、好奇心、挑战性、责任感等。良好的研究问题的素养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
我们来看看陈政道同学对蚂蚁的研究,那里有很多名词术语,大人看了都会觉得乏味枯燥,然而他却饶有兴趣。他不了解蚂蚁,他就要去接触它,研究它,走进蚂蚁的世界。这种研究素养多么可贵。
蚂蚁的研究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陆地上随处可见,大家都很熟悉它,但是我不太了解它们。所以我就抓一些来观察与研究。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宣武公园找蚂蚁。我们带上了几样工具,有放大镜、小铁铲、一块面包、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在小山坡上我发现了许多蚂蚁窝。我用小铲子铲了一个蚂蚁洞口,下面还是一个黑黑的小洞,也没有蚂蚁。我们在其中的一个洞口附近放上一些面包屑和一小块面包。一会儿几只蚂蚁就叼着面包屑回窝了。一只蚂蚁搬不动面包块,就回窝去叫来大部队。它们一起把面包拖到了洞口,面包堵住了洞口。怎么办呢?最后我发现好多只蚂蚁把面包撕成小块,一只一只排队把面包搬回到窝里。
我捉了几只蚂蚁放在瓶子里,里面还放上一些面包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区别和活动。
这些都是工蚁。它们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身体又细又小,长约3毫米,全身棕黄色。它们一会儿吃点面包,一会儿在瓶中爬来爬去。可能是瓶里氧气不足,第二天它们就都死了。我就换了一个很大的矿泉水瓶,里面放些土,还有馒头,过了84小时,有12只死亡,还剩28只活着。看来瓶里氧气多,蚂蚁活的时间就长。
我把山楂和苦瓜分别放进装蚂蚁的瓶内,我发现蚂蚁见到苦瓜就绕着走,这说明蚂蚁不吃苦味的东西,但能吃一点儿酸酸的山楂。
我又把蚂蚁分别放在两个瓶子里,一个瓶子里放上冰,另一个瓶子放在开水盆里。放冰的瓶子里很冷,过了一会儿,死了两只蚂蚁;另一个瓶子里因为温度的升高,很多蚂蚁都很着急,过了一会儿就死了很多只,看来蚂蚁怕热,喜凉。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蚂蚁的一些习性。
在家里我又查了一些资料,了解了另外一些有关蚂蚁的知识。
蚂蚁的种类很多,如果从它们的食性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食肉蚂蚁,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雨林;一类是普通蚂蚁,就是我们常见的蚂蚁,分布于世界各地。蚂蚁是一种昆虫,建窝于地面土质比较疏松处,窝深一两米。一个窝可以居住一千多只蚂蚁。蚂蚁窝里有许多分支和通到地面的气孔。
蚂蚁的种类繁多,我们国家拥有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六百多种。
蚂蚁可分为女王蚁、雄蚁、工蚁和兵蚁。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叫“工蚁”,它们一生的任务就是工作,就是寻找食物。大家看到的“蚂蚁搬大虫”、“蚂蚁争食大战”,参与者都是工蚁。
最有趣的就是蚂蚁传递信息了。蚂蚁传递信息全靠它们头上的两根触角。两只蚂蚁相遇,如果是一个窝里的同伴,就用触角交流它们的“所见所闻”;如果不是同伴,它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厮咬起来。
有个资料上说,蚂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4 5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随着环境和历史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繁衍,而今已成为一个鼎盛的王国,其数量在上百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我又看了一本有关蚂蚁的《动物之谜》,了解了更多有关蚂蚁的知识。
蚂蚁是个大力士
如果有人告诉你:蚂蚁是动物世界中的大力士,你会感到奇怪吗?一只蚂蚁能将比自身重五十多倍的石块搬走,难道不算是大力士吗?那么小的蚂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力量呢?原来蚂蚁腿部的肌肉是一台高效的肌肉发动机组,而使用的燃料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蚂蚁走动时,它腿部的肌肉会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引起这种燃料的急剧变化,这时肌肉收缩起来,一台“肌肉发动机”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蚂蚁便将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东西举起来了。
蚂蚁会打仗
昆虫学家发现,生活在不同窝的蚂蚁,身上有不同的气味,蚂蚁有着敏锐的嗅觉,一旦发现自己家族以外的蚂蚁和自己“窝味”不同,就会打起来慢慢形成大仗。单只蚂蚁相遇,咬杀斗争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蚂蚁不会迷路。因为它的视觉器官非常灵敏,陆地上的景色、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日光,蚂蚁都可以用来辨认回家的方向。除了依靠眼睛外,蚂蚁还能根据气味来认路。有些蚂蚁在它们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归途中沿着这种气味走,也就不会迷路了。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路面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气味,但是它们对往返路上的天然气味很敏感,所以也不会迷路。
有关蚂蚁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还想更多地了解它们。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写出这么长的科学小论文实属不易,更可贵的是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社会和环境意识、竞争与挑战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