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5-6 22:32:53
|
只看该作者
六、大显身手
1.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很多资料,现在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讲一讲。学生小组练讲。
2.师:现在同学自由讲(指名上台讲)
生:其实鹦鹉能学人说话,是因为它的鸣管和舌头。鹦鹉的发声器叫鸣管,其构造比一般的鸟儿更加完善,在它的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发出鸣叫声。在整个鸣管的构造上,鸣管也与人的声带构造很相近,只不过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鹦鹉的鸣管到舌段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发音的音节和腔调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声的音节感和腔调感越强,所以,鹦鹉才能够像人类一样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音节。再说舌头,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标准的发声条件,鹦鹉便可以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音节了。
师:谢谢你!我现在总算知道了鹦鹉会说“北京欢迎你”的原因了。
生:我想讲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其实原因很简单,变色龙的皮下有三种色素组织,绿色、蓝色和灰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组织呈长纺锤型,垂直于皮肤广泛分布在皮下,而灰色的色素组织就在绿色和蓝色的色素组织之下,平行于皮肤分布。变色龙变色的原理就在于绿色和蓝色色素组织的变化。当绿色的纺锤型色素组织的中部膨胀时,皮肤表面就呈现更多的绿色;当蓝色色素组织中部膨胀时,皮肤就呈现更多的蓝色;当绿色和蓝色的色素组织都收缩时,皮肤就失去了绿色和蓝色,露出了皮下底部的灰色色素组织带来的灰色。
3.师:你懂得真多!好!现在同学们也可以来玩采访游戏。现在请收集了袋鼠、青蛙、蚌、乌龟、变色龙等资料的同学到讲台上来接受采访。下面的同学谁愿意来采访他们呢?
生甲:我要采访袋鼠。你好,袋鼠!请问是不是所有袋鼠的腹部都会长个袋子?你腹部的口袋是干什么的?
生乙:不是所有袋鼠腹部都长口袋。我们腹部的袋子叫育儿袋。育儿袋里很温暖,里面长了乳房,我们的的孩子从我肚子里出生后,,就在袋里抚养,要到我的口袋里生活六个月后,才让它独立生活呢。
生甲:噢!原来只有袋鼠妈妈的身上才有口袋呀!袋鼠妈妈真辛苦呀!无论到哪儿都要带着孩子。
生采访其他动物
师:同学们来评一评,刚才他们讲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魏堃就像一个袋鼠妈妈,讲得既清楚,又有礼貌。
生:杨佳在采访的时候,有礼貌,很大方,像个小记者。
生:我从丁非凡对杨梅子的采访中知道了鹦鹉会说话的原因。
【点评】这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交际,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再加上师生之间,生生间的评价,使学生的交际水平不断提高。
七、拓展:保护动物、造福人类
师:是呀,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可大了呢!人们利用蜜蜂来治救风湿病人,辑毒;人们研究蜻蜒发明和制造了飞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制成了雷达……
生:是呀,动物们还会给我提前作为预报呢!当蚂蚁搬家时就是要下雨了。
生:当蜘蛛竖着结网时也是要下雨的表现。
生:我还听说四川大地震之前的一周,有大量蟾蜍,集体搬迁呢。
师:是啊!让我们都来关注动物、保护动物,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点评】用熟悉的或身边的事来升华课堂,使学生对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关注动物的兴趣。
【总评】
一、巧妙地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减缓口语交际的坡度,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与特定的交际对象的语言交流。口语交际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这节口语交际课精心创设了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口语交际。
1.教师巧妙地引导用奥运话题紧扣“奇妙”来导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的习惯;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2.恰当利用视频文本介绍蜗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刺激,补充熟知动物地陌生方面,使学生更感兴趣。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并迅速从中捕捉信息,然后老师做出整理信息的示范说话,同时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语言进行评价。此环节重在教师示范引路。
3.再次利用视频(比目鱼),给学生创造练身手的机会。此处体现了教学的坡度,因为有上一环节老师的引路,所以学生很容易模仿。
4.采访游戏的加入,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乐于交际的同时,也明白了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做到开放思维,开放语言。
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地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达到了预期目标
新教材中大部分口语交际的设计内容都需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才会避免课堂上无话可说的现象。也才能使口语交际中有大量的信息提供交流。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节课教师在引导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方面尤为突出。
1.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收集丰富的、奇妙的动物的资料,有文本图片,还有实物。此过程为课堂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2.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收集的信息并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信息,留给学生整合信息的充足空间。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3.锻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多方收集信息,教师多次呈现不同种类的信息,让学生迅速获取信息进行语言转换,从而能在课堂上灵活自如地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