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的蕴涵很丰富,语言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一般配有精美插图,便于学生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歌内容。教学时,必须让孩子们透过文字与鲜明的表象发生联系,读出一幅幅活的画面,最终才能达到诗、画、情统一的境界。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想象,要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对课文内容较感兴趣,而诗歌的语言简炼,跳跃性较强,学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因而这里的想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要在充分朗读课文后再展开合理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下面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例,浅谈二年级诗歌体裁的课文教学。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是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小节。第1节写夏天这位“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2-4节分别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第5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诗由第一节开始,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起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儿童是最富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勃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及至梦幻的想象力。而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想象空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亲近美。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实践的欲望,他们对现实世界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乐于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让他们在读中感受美、想象美,再去创造美,步步渐进,使他们身临其境,趣味盎然。
一、课前储备,为文本与生活之间搭桥
●走进百草园:夏日,学校小花园使人流连忘返。瞧,石榴花憋红了小脸使劲地吹着“小喇叭”;池塘里的睡莲静静地绽放;池边的红花草则缀满星星点点的粉红小花,一只只白色的粉蝶尽情地舞着。傍晚时分,蛙鸣阵阵,蛐蛐也不停地附和着,仿佛在同奏一曲美妙的夏音。课前得找个合适的时间带孩子走进百草园,让他们张开眼看,竖起耳来听。当然,最好课前有一场雨。那样就可以带孩子们看绿叶上的小雨滴,看风中的小雨滴在绿叶上打滚。
●读关于夏天的短文:除了带孩子走进生活,还需推荐有关夏天的韵文和小诗给孩子读。如:帮孩子认识萤火虫的《夏夜多美》;写荷叶与“小精灵”们嬉戏的《荷叶圆圆》;帮孩子具体感知小鱼快乐嬉戏的《采莲曲》;容易让孩子对夏夜浩瀚的星空产生无限遐想的《问银河》……
[喜欢源自内心的那份相似。课前的有意观察是让孩子脑子里储存一些生活画面。课堂中可引导孩子借助生活积累中的这些相似画面激活文字、走入卷中,从而品出文中味,读出文中情。如果说生活经验储备是孩子与诗对话的基础,文字阅读储备则能让孩子的思维显现张力。曾经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智力背景”一词。他认为比较好的课堂应该拥有这样的智力背景:学生、老师课前都要有所准备,这准备并不仅仅是相应的课文预习,提出问题等等,还包括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阅读。我这里提的智力背景主要指的是相关资料的阅读。孩子读完诗后,肯定也会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愿。但有些孩子可能会囿于教材的束缚,这时,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文字阅读背景为思维的拓展创造可能。]
二、往来于文本与生活之间体验
(一)借助一组短语词串走入小诗的意境
●上此课时,正值夏季。课始,可以让孩子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夏天的感受。估计孩子可能会说到“满头大汗”、“骄阳似火”、“热极了”之类的词,老师可以自然接过话题:送一颗透明的雨滴滋润你干渴的喉咙,送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清洗你满头的汗水,再送一片大大的荷叶为你遮挡火辣辣的太阳。(边说边出示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大大的荷叶)
1、读准确(注意滴是“di”非“die”;“凌”读“ling”非“ling”)
2、激活已有经验,读词读出一幅幅画面
●提醒孩子想像生活中见到的“雨滴”“小河”“荷叶”的样子,再加入自己的情感读词。需储备一幅“雨滴图”,当学生找不到感觉时,可以让孩子通过面对面与小雨滴打招呼这一直观手段感觉小水滴的可爱,如:你好呀,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水滴,像水晶那般晶莹的小水滴;“清凌凌的小河”在现实生活中已很难见到,可以通过一些画面为孩子补上生活中残缺的这一课,让孩子读出向往和喜爱之情。
(二)读文,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三)借助一组动词体验小诗中蕴含的情态美
睡 游 穿梭 嬉戏
●根据学情调查,孩子们对“穿梭和嬉戏”不太理解,因此课堂上肯定有孩子质疑。当孩子质疑“穿梭”一词时,在引导孩子回忆生活场景的基础上,引导一孩子做翩翩起舞的蝴蝶,其余同学摆出各种姿势变成自己喜欢的花朵,以现场表演再现蝴蝶穿梭于花间的场景。
●“嬉戏”一词可引导孩子回忆学过的《采莲曲》和生活中见过的小鱼水中嬉戏的场面进行自我解疑,通过具体句子(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感受鱼在莲叶间自由穿梭的快乐。
●“睡”的领悟则与指导朗读相结合,引导孩子张开想象感受“睡”的无限神韵(可以提醒孩子想像水滴的睡姿和睡熟的样子。假如孩子说不出来,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提示:呼的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摇啊摇啊,就像躺在妈妈的怀里,那是怎样一种感觉?)
(四)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以朗读的方式表现出
(五)再现“荷塘对话”,感受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我想让孩子在充分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再现“荷塘对话”,自我感悟为什么要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师先说出自己“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心愿,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这期间肯定也有孩子说自己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老师将他们请出来,举着事先准备好的荷叶。“小鱼”、“蜻蜓”、“雨点”们则与“荷叶们”即兴对话,通过对话让孩子们自我感悟想变荷叶的理由。当然,这环节中,教师一定要以荷叶的身份进行语言引领,如:“你是谁呀?”“你为什么要藏在‘我’下面?”“你在‘我’下面干什么呢?”“我很愿意做你的保护伞(太阳伞),快来吧!”“小雨滴,谢谢你给我带来美妙的歌声。”“朋友们,因为你们,我不再孤独,荷塘也因为你们充满快乐。谢谢你们”……
[“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大大的荷叶”描绘了诗的静态意蕴,“睡、游、穿梭、嬉戏”则让诗呈现活力与趣味。但教学并不是机械的灌输,让孩子就文字论文字式的被动赏析。必须引领孩子将视野拓展到生活,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触摸、体验语词的声音、形体、色彩……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因生活而灿烂!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语文就是灰色的!]
三、课后延伸
走进生活再度观察和感受,并合作新的诗篇“夏天,我想变……”
[学完小诗,孩子借助文字已于脑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夏的画面,再度让孩子走进生活,他们会获得印证的喜悦。同时,因为新的发现,会激发他们模仿创作的欲望。]
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中的小朋友一起产生丰富的遐想,体验夏天的美好,从而感受语言的精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诵读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理解文本,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