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5-3 06:48:29
|
只看该作者
召滑(shào huá) 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 《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
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 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 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通 ②陈利兵而谁何 通 ③威振四海 通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尊贤重士( ) 会盟而谋而弱秦( )
约从离衡( ) 追亡逐北(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以弱天下之民( ) 却匈奴七百余里( )
以愚黔首(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 ④因利乘便( )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
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 )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
信
①明智而忠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合作探究】
1.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③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巩固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弱 B.天下云合而响应 云: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统治 D.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对……斗争
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 D.沛公引兵之薛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 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连横 ”,是 秦国 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张仪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苏秦 。
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
宁越 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
徐尚 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杜赫 《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召滑(shào huá) 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 《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 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 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从 通 纵 ②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③威振四海 振 通 震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 ④因利乘便(凭借)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 ②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统治)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 )
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达 )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
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北的军队)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
信
①明智而忠信( 守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 伸张)
【合作探究】
2.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答案: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巩固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解析】选B。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解析】选D。A.因:凭借;B.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C.揭:高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解析】选C。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弱 B.天下云合而响应 云: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统治 D.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对……斗争
【解析】选D。使动用法,使……争斗。
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 D.沛公引兵之薛
【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A.代词,代指秦孝公;C.助词,的;D.动词,到。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 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解析】选D。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解析】选E。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整个天下”较贴切。B项中“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过秦论》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知识导学】
《过秦论》中下篇荐读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觽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夡,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觽,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觽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觽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觽要市于外,以谋其上。髃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能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阨,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 通 ②百有余年 通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 ) ②将数百之众(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斩木为兵( ) ⑤山东豪俊( ) ⑥同年而语( )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默写: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 ;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⑥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合作探究】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3.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巩固提升】
1.填空。
(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乐毅之徒通其意 徒:门徒。
3.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4.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5.选出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选出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锄耰棘矜 ②钩戟长铩 ③万乘之势 ④度长絜大 ⑤一夫作难
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
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
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
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9.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3. 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4.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知识导学】
《过秦论》中下篇荐读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觽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夡,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觽,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觽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觽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觽要市于外,以谋其上。髃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能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阨,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②百有余年 有 通 又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②将数百之众( 指挥、统率 ) ③赢粮而景从( 担负 )④斩木为兵( 武器 ) ⑤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 ) ⑥同年而语 ( 谈论 )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④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BD )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默写: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⑥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合作探究】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明确:详述了陈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猝,士卒疲惫(或军队弱少)武器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
第5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5自然段)
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3.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 ②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巩固提升】
1.填空。
(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答案:(1)孟尝君 田 文 平原君 赵 胜 春申君 黄 歇 信陵君 魏 无忌
(2)函谷关 崤山 黄河 越 桂 浙闽 粤 百粤
(3)秦 民 奴隶 天子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乐毅之徒通其意 徒:门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之徒”与文中的“之属”“之伦”意思相同,指“这一类人”。
3.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A项中“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B项中“以为”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4.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选出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答案:A(A项中①②都是“到了”的意思。B项中①为“遗留”,②为“丢失”。C项中①指“便利(条件)”,②应理解为“锋利”。D项中①是“制度”的意思,②念duó,“估量”的意思。)
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选出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锄耰棘矜 ②钩戟长铩 ③万乘之势 ④度长絜大 ⑤一夫作难
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
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
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
答案:B(“矜”“乘”“度”“难”均为多音字,要根据意义来区分。)
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C〔A项中①“夫”是发语词,无意义;②中“夫”指男子,具体指戍卒陈胜。B项①中“致”是“(发展)到”之意;②中“致”为“招纳”之意。C项①②中的“然”都表转折,意义相同。D项①中“朝”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来朝拜”,②中“朝”为“朝庭”。〕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答案:D(文中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
9.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汉文帝以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答案:D( “他们”不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