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4月14日国务院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最新消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06:4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收作物长势好于常年;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7%,支出增长33.6%;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33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分别增长9.8%和12.7%。3月份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比前两个月有所回升,市场信心持续趋稳,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上升。总的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具备很大潜力,宏观调控政策具有较大回旋余地。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欧债危机的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国内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出口行业面临困难增多。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坚持稳中求进,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加强政策储备,预留政策空间,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会议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总需求管理,及时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抓紧落实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

(二)着力扩大内需。既要坚定不移地扩大消费需求,也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等建设。加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妥善清理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对有还款能力的项目继续予以支持,防止资金链断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三)努力实现农业再获丰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抓好夏季粮油生产,组织好春播备耕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控,提高“菜篮子”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流通政策和大中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促进农副产品价格平稳运行。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保持价格相对稳定。强化市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五)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稳定外贸的政策措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积极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扩大进口,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六)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企业创新和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七)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决不让调控出现反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公租房、廉租房的配套设施。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扎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法处理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九)认真落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加强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稳步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密切跟踪分析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要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协调配合,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2 16: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