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背景
(一)案例简析
本案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中的片段教学,本片段是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圆、借助实物感知圆的基础上而进行教学的,教学中通过引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掌握用不同的方法画圆,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二)指导理念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注重课前预设,把握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使预设和生成达到动态平衡,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本片段突出的教学理念。
二、案例展示
在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物体中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进入第二阶段——画圆。
(一)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也领略到了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呢?
很多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圆规。
用圆规画圆教材是安排在学用其他材料、其他方法画圆的基础上而进行教学的,可是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我想何不顺着学生的意愿,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呢?
师:是啊!圆规是我们画圆的工具,那么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全体学生尝试画圆,在画圆过程中,只有个别学生能一下子画出一个漂亮的圆……有的学生用力不当, 把纸画破了,有的学生稍不注意,圆规尖尖的脚滑动后,得到的圆就不圆了……
师:大家画得都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请大家猜猜,可能哪儿出现问题了?学生根据自己画圆的体会一一列举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尖尖的脚动了,可能是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动了,也可能用力太大了……)
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再画一个圆,你该怎么画呢?学生你一言我-语,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通过自己尝试画圆,交流画圆时的感悟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认知结构。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其他方法画圆
师:可要是没有了圆规,比如还没有发明圆规之前你们能想办法画圆吗?
学生 经过片刻思考后,就开始动手画圆了。学生边画圆,我一边巡视。在巡视过程由发现学生画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圆形的物体放在上描的。2、用线段在纸上围一个圆,再把它沿着外围画下来。3、利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圆形窟窿画下来的。接着我就进入了反馈阶段。
师:林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反馈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种方法画圆之外。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有钉子和绳子吗?”(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钉子,绳子和笔)。学生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根粉笔在黑板上演示。而且边演示边指出钉子就相当于圆规那尖尖的脚,绳子相当于两脚间的距离。粉笔相当于圆规中带笔的那只脚;另一个学生补充:“这根绳子要固定,也就是不能改变两脚间的距离,而且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果然,这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半圆形的尺子来画”。原来他指的是量角器,于是我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这时,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我有不同的意见,量角器不正好是半个圆它多了下面的一部分”。很多学生纷纷为他的发现表示赞成。我在肯定了他的说法的同时,拿出了用硬纸板做好的半圆让学生画,在画的时候,还有学生补充说:“画下半个圆的时候要小心,动一动就不准了。”在同学们的提醒下终于画好了一个完整的圆。
以上学生所出现的这几种画圆方法,完全在我的预设当中。因此都能从容地应对学生。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当我正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时,让我惊奇地发现居然还有学生还有话要说。原来他是用画线段连点的方法
来画的 ,针对学生这种创新方法。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发现更是异彩纷呈。有的说每条线段要一样长,有的说这些线段其实就是圆的直径,有的学生还发现中间相交的地方应该是每条线段的中点,就是圆心。有的学生觉得不行一不小心就不圆了。如果画很多很多线条,那么连起来就比较圆。我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感到赞叹不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一个学生大声的说我还可以从一个正方形中慢慢的描出一个圆(学生上台示范)。很多学生持否定意见。认为不圆。这时该是我亮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了。
师:刚才一这位同学所说的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周髀算法》中就有这样记载—“圆出于方”。在美术上素描方法画圆就是这样,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
针对这种方法,我随机补充了课本上常见的习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在这个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那你能总结出哪些知识呢?
生1: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圆的直径就是6分米。
生2: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就是圆的圆心。
……
刚才这个片段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灵机闪现。只有善于捕捉这些充满灵性的资源,放大亮点,让所有的学生来关注这个亮点,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