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0:1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布县内外,深入基层,走进新课堂,听了近百节的思想品德课,包括台州市、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
例如,在 2004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这样一个提问:“在我们的校园里,地球上有哪些生命?”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像这样的设问,过于宽泛,答案是无边无际。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例如,在 2004年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一位教师上了《与快乐生活有约》这一堂课,她是根据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设计的。我为这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赞叹,但觉得遗憾的是这位教师脱离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如果课前没有提供教案,我不知道她上哪一框内容。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要“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教材,忽视“双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认知目标也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三维目标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某一框节基础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联系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紧扣该框节的知识,组织相关活动。在事例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误区三:追求互动体验,可缺乏价值引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于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了大家的行动追求。
    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课堂气氛,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例如,2004年台州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过程中走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发现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框内容时,播放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录像片断,叫学生谈感想。一个同学说:“我要认真读书,做‘人上人'。”另一位老师在上同样的课题时,老师叫学生讨论“读书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踊跃发言,一个同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始终在“倾听”,却不加以正确引导。
  思想品德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于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的互动体验。
  误区四:关注资源生成,却不够突出主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地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超越是远远超越新教材知识范围,是建立在新教材基础上对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学生对其生活的思考,体验和领悟而获取的新知识。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现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重视课堂资源的互动生成,这是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大量的活动不断涌现。面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每把遗憾的课堂瞬间定格,我就发现有的课程资源是无用的,多余的。
  例如,在 2004年台州市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先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比一比,在生活中有没有比学习更苦的事情?”“说一说,残疾人在生活中会碰到哪些困难?”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又没有加以引导。这样的问题设计、资源的开发,与主题“学习中的苦与乐”有关吗?又如,在2004年浙江省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内容时,有两位参评教师都播放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女孩为了救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反思着:世界上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为了救心爱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与主题相符吗?关爱和呵护周围其它动物的生命,更应关爱人的生命。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不是随便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要把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价值,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等实际出发。信手拈来,任意生成,会淡化主题,突出不了重点,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塑。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的心永远飘荡着课改的激情,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9: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