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9 15:30:46
|
只看该作者
评周秋阁老师执教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
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和老师们一起听了周秋阁老师讲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九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对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相互转化而设立的。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的内容在以后解决问题和单位转换中可以说是经常应用,周老师很轻松的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接着周老师还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这样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中间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了体积单位名数的变化,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最后又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整节课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教学目的明确,能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开发和组织教学资源,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理念新,组织教学能力、调控能力强,应变能力强;课堂上语言规范简练,能够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知识本身就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实践,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我们教学时能够活用教材练习题,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而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真实、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所以,周老师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为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这里包装盒子是否能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根据计算结果,这个包装盒能装下这璃器皿吗?这时老师问为什么?生: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都要比玻璃器皿的长、宽、高长,所以装得下。这样就算解决完了,其实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试着这样问:如果我们计算的结果要比玻璃器皿的高18cm小,这时还装得下吗?如果学生说装不下,可以给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如果包装盒的高为17厘米时,能否装下?学生可能会说:装不下。因为玻璃器皿的高是18厘米比纸盒高1厘米,那么纸盒无法合拢。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如果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把这个玻璃器皿倒着放,让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8厘米,高是16厘米。这时,它的长、宽、高都比包装盒的长度小,不就可以装下了。也许学生经过讨论后就能解决,这时候我们要提醒学生:看来,那么同一个物体如果摆放方式不同,它所对应的长、宽、高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思考此类问题时,大家还要全面考虑。那么,如果包装盒的高为15厘米时,能否装下玻璃器皿呢?学生可能会说装不下,只要包装盒的高符合什么条件时就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了呢?因为玻璃器皿最短的棱都有16厘米长,而包装盒15厘米的高太短,所以无论怎么变化摆放方式都不可能装下。我们这时及时提醒:那么在这题中,只要包装盒的高符合什么条件时就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了呢?相信学生一定回说出:只要高大于或等于16厘米时就可以。
数学课上,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如果此处照本宣讲,只以计算结果21厘米来进行判断,将严重导致学生思维的闭塞。在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长、宽、高的思维较僵化时,要及时加深教材知识点的思维含量,抓住知识点的中心——比较包装盒与物品的长、宽、高,培养逻辑思维;抓疑点——物体的不同摆放对应的长、宽、高也就各不相同,培养求异思维;抓难点——包装盒的高度至少为多少厘米才合适,为什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采取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通过自己的头脑开展思维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我们可能太注重教学进度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听课时我还发现有时老师提问时,班上只有几个人会,于是就会去请那几个举手的学生回答。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再耐心的等一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时,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其实,只要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己独立解决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的。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不一样,因此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在出示较难的题目之后,要尽量多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满足绝大部分学生思考的需要。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些困难。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恐怕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就对我们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我们要对练习部分进行更加细致的思考:哪些练习是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哪些练习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的,哪些练习是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的,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只有事先对这些进行思考,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