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听课随感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0:2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听课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 陆老师教学本文时抓住主人公的具体表现,结合本文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自觉地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形成和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朴实、扎实。朴实、扎实的词语教学,朴实、扎实的语言品味,朴实、扎实的朗读指导,使整个课堂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课一开始,陆老师就结合复习词语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随时有生命危险等。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还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接着问“如果我们走进沙漠,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交流后,陆老师说:沙漠的环境这么恶劣,小骆驼进去会有危险吗?让我们跟着小骆驼一起和它的妈妈一起到沙漠里去旅行吧!这样不仅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还很自然地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从课文中描写小骆驼旅行感想的句子入手,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作用,感悟题目中的“自豪”,学生对于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体悟,一次比一次深入,朗读也一次比一次有感情。与此同时,教师非常注重在言语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当学生读完了资料《沙漠之舟》后,陆老师让小朋友用上“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来说说,把书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有如果小红马来到我们身边,你最想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语言训练点随处可见,每一个环节都从最基本处入手,从学生发展区入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简单、实用、高效。

陆老师的课很注重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引导,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明白看一样事物不能光看外表,更重要的是看有没有用,通过让学生说说“我感到自豪的是————”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0:21:19 | 只看该作者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听课感想

                                南京市鑫园小学 宋惠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它的作用。

一、从复习字词入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教学时写听写了“委屈、沙漠、旅行、自豪”四个词,接着让学生讲讲课文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留足时间,促进学生自觉参与。

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提出问题,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课文的学习,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老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一读3、4小节,合作完成表格;2、议一议,小骆驼因为什么事感到自豪?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三、课后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课文上完,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骆驼与小红马的第二次相遇,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经意间,课文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让学生明白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它的作用。但教师上课时没有点出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这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如果能在教学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时,不断反复地朗读体会这些话,就能使学生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一步步地深入,然后问问学生如果你是裁判员,你认为骆驼和小红马谁最美?为什么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0:22:26 | 只看该作者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追求平等对话。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课堂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以教师扮演骆驼妈妈,学生扮演小骆驼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沙漠之旅这一部分,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墙角数枝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多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展开想象,表演小骆驼与小红马的第二次相遇,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经意间,课文的语言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自豪说话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更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自豪感。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一定能很快解决“汤姆为什么不情愿放掉这条鲈鱼”和“从哪里看出他的不情愿”这两个问题。让“父亲”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目的是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辩论中明理。  

                                       

      都春燕: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评课:整堂课教师主要抓住描写大沙漠恶劣环境的词语和骆驼妈妈的说话,让学生朗读体会感悟,对美的定义有强烈的感受和初步的领悟。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大沙漠中的恶劣环境,教师借助了多媒体图片,出示“茫茫的大沙漠”等词语和图片,让学生对沙漠有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沙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由此感受出沙漠的广阔无边,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在使学生了解骆驼的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答案,了解骆驼的脚掌、眼毛和驼峰各有各的用处,并以列表似的板书让学生填写,这样一看板书就能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

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难看的话觉得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跟眼毛的作用。教师利用文章留下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遇……学生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以理服人,使小红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有的想象小红马和小骆驼再去沙漠旅行,实地体验。



      唐亚琴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堂清楚实在,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尤其是课堂上的学生,更是显现出一种灵动。

      1、杨老师巧妙地出示生字词语。可以是正音、读文、解词等时机出示。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本节课中理解字词的方式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字词理解词语、近反义词法等。这一些方法的指导都体现在了课堂上。

      3、 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读通课文。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合读、男女生读等。

      4、 精心设计理解课文内容的切入口。杨老师从课题质疑入手,理解“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是父亲说的,所以课题要加双引号;从词串入手,学会动词的准确使用,从脉络入手,由扶到放,帮助学生概括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细心研读、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我们的第一课时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李燕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我听课的感受。首先要感谢两位执教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课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给我们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作了很好的示范;《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孩子们跟随着小骆驼和妈妈去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沙漠之旅。两位老师年轻、灵动,给我们展示了自己对教材的充分到位的解读以及对课堂教学很好的调控能力。让我更惊叹佩服的是博小的学生,他们能说会道、侃侃而谈,声情并茂的朗读,精彩的发言常常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震,特别是第二节课上学生的即兴表演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动的课堂和孩子飞扬的心灵。

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第一课时教学失败的教训,所以一直也比较关注如何让第一课时教学更加充实、有效,我在今天的第一节课中有了很大的收获,下面我就来结合第一节课的教学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清楚。这节课作为第一课时,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并且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进行的。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会了正确、流利并能借助某些重点词语初步读好课文;学会了生字“垂”、“钓”、“未”的写法;学会了理解词语“允许”、“斩钉截铁”;学会概括小标题并能借助于小标题来初步理清课文大意。应该说,这节课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在本节课中确有所得。

      二、清新。听了这节课,我们能感受到一阵清新的风,这风来自哪里?来自课改。第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本次修订的课标中在每个学段都特别注重识字写字,杨老师在课上充分关注到了本课的生字,“垂”字亲自示范,“钓”、“未”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识记。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范写,舍得让学生去写字。特别是其中一个选字填空的练习环节,老师的要求明确,既让学生写好字又很好地区别了形近字,可谓一箭双雕。第二方面:在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意义。我们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允许”,用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斩钉截铁”这个词,应该说三下的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掌握了相关的解词方法,但我们知道学会一种方法不是目的,学习运用方法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杨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不同的词语,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不是为了用而用,可谓匠心独运、水到渠成。第三方面:我们都知道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特别不会概括文章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困惑。今天的课堂上,老师先带孩子概括三个部分的小标题,再根据小标题来说文章大意,这样一步一步,学生在概括时就像有个“小拐杖”一样,说得较好,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困难。

      总之,这节课中学生的习字、解词、理文脉的能力均得以提升。当然,我今天的学习也不能是只停于此的,回去我还要好好消化,付诸实践。谢谢大家!

      谭庆柱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一定能很快解决“汤姆为什么不情愿放掉这条鲈鱼”和“从哪里看出他的不情愿”这两个问题。让“父亲”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目的是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辩论中明理。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钓”的这部分,我出示了“我钓鱼”这一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今天的这节课,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或体会汤姆当时钓起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的惊喜万分,或体会汤姆想说服爸爸让他把这条罕见的大鲈鱼的侥幸心理,或体会听到爸爸严格的教诲后,不得不放鱼时的惋惜。教师在此过程时对学生引领与鼓励使孩子们进一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碰撞,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孩子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在教师尽心设计的“台阶”上,各自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收到了真正的益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可见,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是兼容的,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有确定性,但不管怎么说,“预设”和“生成”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语言,更全面的感悟文本内涵,也许应该说:“生成”最终服务于“预设”。这也算是我们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得到的又一新的启示吧。当然,课堂上还是有遗憾的。有些学生虽然已经体会到文章中的感情,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体会的不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0: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