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与反思《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6: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鲁修贤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6:23:41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