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2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透文本,引导学生品味“语文”——《草船借箭》听课反思
语文”,即语言文学。小学语文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学生不但要品味语言的准确与优美,更要开始从准确优美的语言中去体会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细节描写等文学的。今天,李芝莲老师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抓住对诸葛亮 “神机妙算”的句子品读,在每个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深入品读,使学习有效、有趣、有内容。

     在整个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语言点,并点拨理解。细节的引导,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透”,而学生也在这种“透”中得到引导,有了进一步理解深挖课文的兴趣,值得学习。

   关于品读内容引导的思考

   1、品读的条理

学习理解课文,就像提起一串珍珠。只需要提起一条线,上面的珍珠就可以一粒自由欣赏,如果是几串珍珠,就可以按一定顺序逐条提起。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为了避免学生找得过泛,老师提示学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三个方面:知天文、懂地理、知人心。这里,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这样,孩子就形成有了阅读的条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这就是引导学生逐条提起珍珠。才不会一片混乱,老师自己要读得透,看得明。

    2、品读词句,语言的准确优美,文学的效果,文化的熏陶,尽在其中。

    欣赏珍珠,虽然顺序不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寻找,欣赏,但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珍珠中最好值得欣赏的珍珠。

让学生先找“知天文”的句子。诸葛亮立军令状时,鲁肃的惊叹,与三天后天气的变化就是两颗最有价值的珍珠。老师引导孩子对比读,让学生自然体会“知天文” 神机。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位置,老师利用地名让学生理解方位。“两方的地理位置大家知道吧?”当学生反应的时候,老师顺口说“东吴东吴”,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老师则在学生仅有的方向感基础上,出示地图,让学生明确了两军地势。此外,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细节描写内容:“喝酒”与“掉头”,让学生思考原因,最后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顺风顺水”,让学生联系风的方向,长江水流的方向,虽然只是理解一个词,而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广度、厚度大大加强,学语文完全就是一门有意思的科目,不再枯燥的语言点而已。

在“知人心”的内容品读中,老师不局限也不多谈学生找到的句子,而让学生谈诸葛亮言行的原因,直截了当体会诸葛亮所“知”。

此外,李老师又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笑着说”中诸葛亮为什么“笑”,并进一步与周瑜的“叹”对比,让学生从可能忽略的两个字中体会诸葛亮谈笑风生间的举重若轻的智慧,与周瑜无奈服输的情态。这一“笑”一“叹”的引导,其实就是文学评论的引导。怎能不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名著?

关于引导方式的思考

提出问题式的引导不是不好,当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无形中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时候,即使是最任务式的问题都是有趣的,有效的,有用的,李老师这堂课中,学多问题的提出有些甚至显得突兀,可是,学生兴趣昂然,常常在思考中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体验到文章深层意味的智慧的收获。比如,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喝酒,而不是下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6:24 | 只看该作者
《草船借箭》听课心得
前几天,听了唐勤老师的公开课《草船借箭》,听了以后,有以下几点体会:

在教学中唐勤老师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首先通过《三国演义》的视频片段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了课文。

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这是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唐勤老师就把学生事先叠好的小纸船拿出来进行演示,一目了然。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唐老师又使用课件,对曹营和吴营的位置,水流的方向进行的图解,再加以说明,学生就对于船头船尾“什么朝向?”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清楚地了解了。

另外,唐老师的手势语和表情也是非常到位的。比如说道曹操的犹豫、怀疑的心理时,唐老师脸上显出怀疑的神色,眼睛在眼眶中溜溜一转,让人感觉表情非常生动。

这节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能像唐老师一样,成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6:45 | 只看该作者
       90分时间,100分精彩
            ——5月13日听侯老师《草船借箭》有感

    今天上午,我们又带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侯秉琛老师的课堂。整堂课,我们与学生一起跟着侯老师走进了那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衷心感谢侯老师的辛勤奉献,让我们共同度过这精彩而欢乐的九十分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侯老师面前,在中文博士面前,在诸多教学前辈面前,没有居高临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我们怎能妄用一个“评”字!因此恳请侯老师以后顾及场合,不要随便点我们的名字发言了。在骨干班、在我们的“有思”里也就不怕大家见笑了。

一、引用博士的一句话评价:上课轻松,一个半小时,没觉得累。

    从开始上课,讲三国故事,教师夸学生知识丰富,问学生该怎样回答开始,孩子们口中的“哪里哪里”、“彼此彼此”、“岂敢岂敢”...就给整堂课奠定了欢乐的基调。老师并非在故意调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古典小说中一些常用的词语,以便更好的理解小说。我没有计算这一堂课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总共笑了多少次,但我始终在观察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开动脑筋,大家和侯老师一样全体忘记了时间,一点没感觉到累。随着侯老师最后对瑞景小学这群孩子的肯定和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过奖过奖”,这节课又欢笑声中结束。我真得用袭丹丹老师评课时说过的那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了——惊叹。

二、实实在在,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有时,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 通观侯老师的课堂,整节课都在解读一个词:神机妙算。从这个词切入课文,解读诸葛亮的特征:知天文,巧指挥,识人心。开课伊始,侯老师直奔主题,问学生小说主要人物,当学生答出诸葛亮、周瑜、鲁肃时,老师强调“主要”二字,随学生纠正后的回答在黑板中间竖板书“诸葛亮”三个大字,为学生指明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方向和核心。

    精细之处,随处可见:

    第一张幻灯片:《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鉴

       献秘笈黄盖受刑;

    “蒋干盗书”的故事引入;

    “神机妙算”的逐字分解解释;

    对“周瑜请来诸葛亮后是怎样为难他的(四条)”的解读以及“诸葛亮的态度(四条)”的分析解;

    对周瑜和诸葛亮三个回合交手胜负的分析;

    对诸葛亮知人、识天、巧指挥的解读;

    对“草船借箭”情景模仿、再现以及十处以上妙处的探究

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上课也能这样把握课文,还愁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透彻的理解吗?今天一位老师评课时说得好“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行,而是我们不行...”

三、巧问妙点,指导学法。

    还要从上课伊始的“岂敢岂敢”、“过奖过奖”开始说,这里侯老师点拨学生了解当时人物的说话习惯对理解小说很有用处。随后侯老师说“每篇文章都有点睛之笔”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什么,学生起初没有理解,老师马上换言之“每篇文章都有表示主旨的句子(中心句、关键句),点拨学生读书要抓住关键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在解读文章第一部分时,教师随机出示了周瑜为难诸葛亮的“四条”和诸葛亮的态度“四条”。逐一细致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把每句话都概括成一个恰当的四字词语:周瑜的“明知故问、引入圈套、步步紧逼、置于死地”,孔明的“毕恭毕敬、将计就计、胸有成竹...”当最后的“稳操胜券”一词从孩子们嘴里脱口而出的时候,在座的老师无不为之叹服——叹服侯老师的巧问妙点,叹服孩子们的小小智慧。在这里,侯老师点拨学生,读文章,要按照顺序,抓住要点去读。

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这样一来,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在师生的笑谈中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侯老师说正处于身体的疲劳周期,而且听力还不是很好,学生说的话部分都听得不是很清楚,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可以想象如果侯老师状态好、听力佳的话,将会是何等的一种精彩呢?

最后,我代表我们班的全体学员向敬爱的侯老师表示感谢和献上祝福: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辛勤奉献,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7:11 | 只看该作者
《草船借箭》评课
 谢菁老师是我校五年级的一位年轻教师,但她在教学上勤于探究,在语文教学方面初露锋芒。对于本节课,我们认为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先让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认为非常好!
  二 、在教学手段方面,谢老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部分学生对于长江的流向不是很清楚,所以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船回来的时候,顺风又顺水呢?这时候教师先运用课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看地形,再运用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的演示——诸葛亮去的时候船头朝西,受满箭后船头又朝东,两边都受满箭后,就顺风顺水的回来了。在教学中的一段录象,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边看书听课,边欣赏电影。通过这样直观演示,使学生看课件后,就很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课件的制作方面,不但使我们感到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而且感到老师在制作课件方面用了一定的工夫。
  总之,我们认为谢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7:29 | 只看该作者
《草船借箭》评课稿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下面简单谈一谈听陶佳君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首先,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整体意识。

    整堂课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这一主问题统领整课,在体会神机妙算时能够抓主诸葛亮“算的”和“事实上的”两方面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得更深刻。

例如这句话:“大雾漫天,江面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雾漫天”,“面对面”等词语体会雾大,因为大雾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才会选择放箭,“大雾”是借箭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样的大雾是在诸葛亮预料之中的,在6-10自然段中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把这样两句话放在一起学习去体会诸葛亮算得准,算得神,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可以的。

再如学习这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和下面这句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补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还有下面有曹操让军士射箭的句子。诸葛亮说的和事实上曹操做的真是惊人的一致,可见诸葛亮对曹操这个人是多么了解。因此,陶老师把这两处句子也放在一起学习,这对于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感受他的神机妙算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清晰,先是复习导入,回顾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切入展开教学。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时候安排了三大版块,分别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每一个版块之后都能回到中心句,怪不得周瑜回长叹: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真是比不上他。学完整课,教师能进行小结梳理,和学生一起小结诸葛亮草船借煎成功的原因,并且让学生说了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接下去讲一讲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教师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说。例如在学习这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和这句话:“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的时候,教师问了很多问题:例如“为什么要连接起来?”“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为什么要擂鼓呐喊?”“为什么又要调转船头?”“为什么两面受箭?”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去探究。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改一下是不是更好:你能不能从这句话中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者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如果学生说得不够深,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让他把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同样是问,前一个问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后一个问,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

第二,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答案中捕捉正确的因素。

例如,教师让学生找有联系的句子,而学生只找到一句话,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首先要肯定学生找的是对的,让他先说说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一句,再联系起来深入体会。还有一个地方(没有记下来)学生好像饶了很大的一个弯也没有答到老师要的那个答案。在这里,教师是不是可以捕捉他们的答案中一些正确的因素,加以引导。例如说到“大雾”这句的时候,教师想让学生说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算准的,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而学生却说,诸葛亮早就算准了曹操疑心重。这显然不是陶老师想要的答案,所以,老师一急就说:“又讲到曹操了,我们现在讲大雾。”其实这个答案也有正确的因素在里面。教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是呀,曹操疑心那么重,一定不会在大雾天派兵出来。所以诸葛亮一定要选择大雾天去借箭。”这样,就又回到大雾上去了。

这一堂课是陶老师踏上讲台的第一堂公开课。有不少闪光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我想,我们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开课中成长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7:49 | 只看该作者
《草船借箭》评课
                                    
              王富萍老师是我校五学年的一位年轻教师,但他在教学上勤于探究,在语文教学

方面初露锋芒。对于本节课,我谈谈自己的评价。 我认为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笑”露英雄本色
            “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小语名篇《草船借箭》,无论是从主题、人物看,还是从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多元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素养。王老师在教学时,以诸葛亮的“笑”字设疑,让学生的探究“风云再起”。
           师:同学们,诸葛亮的话前有提示语,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后交流)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 (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

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

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

周瑜。

王老师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这样一来,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3,“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将体会感悟随时标记下来,形成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18:1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评课稿:《草船借箭》评课稿
   刚才宋老师所讲的《草船借箭》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他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情绪饱满,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互动,让静止的课堂变成流动的活水,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先让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

    二、 教学方法符合高年级学生特点,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细读课文时,教者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小组议一议、说一说,学生边读边画重点词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促使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动笔墨过程也是学生积累词句,运用词句的过程,学生读书动笔,能够助读、助思、助写,这样设计符合高年级学生特点。另外,宋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他不是单纯以文本教参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获得思想的启迪。例如:在展开评价部分,让学生把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通过这样的学习,在争论中,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知道了评价人和事,都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要全面分析。从而实现今古贯一,以事育人的目的。这部分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又实现了学生的创新要求。

    三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认为宋老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部分学生对于长江的流向不是很清楚,所以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船回来的时候,顺风又顺水呢?这时候教师先运用课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看地形,再运用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的演示——诸葛亮去的时候船头朝西,受满箭后船头又朝东,两边都受满箭后,就顺风顺水的回来了。在教学中的一段录象,给我的感觉就是边看书听课,边欣赏电影。通过这样直观演示,使学生看课件后,就很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课件的制作方面,不但使我感到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而且感到老师在制作课件方面用了一定的工夫。

    总之,我认为宋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