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3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听课感想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个儿子》听课随想
这是一位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老师,能走近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同行,同享学习的乐趣,平等对话,共创语文和谐课堂。教师基本功扎实,大局观强,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自然流畅,可见教师的语文素养很高。

下面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1、课前交流、导入新课从“聪”字入手,新颖独特,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融入课堂,为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和精神准备。

2、识字学习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由字到词到句,循序渐进地学习,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意思,还注重拓展,值得借鉴。

3、初识“三个儿子”中,引导学生理解“三个儿子分别在做什么?”然后质疑: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层次清楚,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教师注重挖掘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朗读、讨论、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的孝顺,并引发到实践,激发学生做孝顺的孩子,加强了情感教育。

纵观全课,教师组织教学如行云流水,引领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引导启发学生说话,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学生在这节课学习中,思想得到了释放,思维活跃,很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上课发言积极而且非常精彩,能抓住要点。这说明他们理解了,思考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热情四射投入其中进行表演,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执教《三个儿子》一课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本人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这是一篇二年级的文章,教师在一节课内安排的教学内容容量过大,超出了学生接受的范围,可以分作2课时组织教学,第一课时解决生字的读和写、生词的理解、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简要拎出文本的脉络即可。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去探讨交流,在读中理解,我想更易于学生牢固掌握。

2、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但还不够,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进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来体会文本的内涵。

3、这节课整体结构安排合理,但在局部教学环节设计上显得有些松散,没有把语文的神韵全部展现。个人觉得通过三个儿子不同行为的对比,引导学生表演,加之感情朗读,足可帮助学生领会文本内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7:52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儿子》听课感想

今天锦城片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在我校举行,我抽空听了一节课,刚好是同一办公室的小方老师上的《三个儿子》,因为是第二次听这堂课,其中也曾参与讨论过,便有了更多感想。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又一个儿子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记得第一次听课时也许是教师自己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握好点,所以课文学完,学生还有些云里雾里,没有突破文本,而今天的课明显思路清晰多了,却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觉得今天的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说说“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回到家,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从而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个和我们一样能干的儿子”。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

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今天的课特别让孩子们从文中感悟妈妈的自豪、第三个孩子的懂事、孝顺及妈妈的辛苦,所以孩子的感悟教深,比较透彻。

但整堂课听下来,觉得也有许多遗憾之处:课太顺,缺少现场生成的东西,教师导得太多,课堂缺少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往往学生刚有思维的火花出现,便被教师压制了,于是出现了异口同声的局面:大家都喜欢第三个孩子,可到底为什么也许更多的是老师的理由。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读了这个浅显的故事之后,可以引入一些传统的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如:“黄香温席”、“卧冰求鲤”之类的文章让学生去读一读,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再次洗礼又提高了课外阅读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8:12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四,我们学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有幸听了孙老师和杭州德胜小学青年教师傅老师的课——《三个儿子》,两堂课上同一个教材,而构思不同,各有千秋,她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她俩的课,清晰流畅、朴实自然,使我受益匪浅。




孙老师的教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词语复习入手,到学习语段,理解意思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且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每个学生的每次发言,都注意尊重学生,不会因为时间的关系,让学生的发言突然停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因此,课堂气氛始终很活跃,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杭州德胜小学傅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语音轻柔甜美,委婉动听,表达清晰明确,自然和谐,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和我们听课的老师,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自身素养。她的课思路清晰,文本处理巧妙精当,显示了教师高超的驾御文本的能力。当学到第三个妈妈的话时,傅老师就势抛出:“第三个儿子真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回答:“有特别之处”。于是,老师让学生再往下读课文,找出第三个儿子的特别之处。这样,跳出了课文原有的顺序,直奔重点学习第三个儿子提水这一段,而且引领学生研读“沉甸甸、跑、接、提”等重点词体会儿子的孝顺。然后再去学习前面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的表现,由于有了先前的认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两个孩子的不足之处,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偏离文本原有的编排意图。而且更巧妙的一点就是进行文本对话,当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第三个儿子的优点——孝顺父母时,傅老师就引导学生对一二两个儿子说话:学生就对第一个儿子说“你应该一边唱歌一边帮妈妈提水,这样既让妈妈开心。又让孝顺妈妈”;对第二个儿子说“你有力气要帮助妈妈提水,不要只顾自己翻跟头”等。这一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特长,要和孝顺父母联系起来,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熏陶感染,自然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朴实、谦虚、孝顺等品德教育。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的确是开了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8:27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儿子》听课反思
        今天,我很高兴听了三节经过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因为本人也教二年级,所以我想对应老师的《三个儿子》第一课时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 字词教学设计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在解决生字词环节(检查预习情况)环节,教师根据词语的读音、结构等特点分类出示。这样既分散了难点,又方便教学。课堂开始部分,“唱歌好听的就是好嗓子”“课文中什么在晃荡?”;写字指导环节,让学生把生字宝宝送回家,这个家不单单指田字格还指对应的语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课文内容糅合在字词教学里,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建立了联系,分担了部分课文内容的感知任务。
二、 出声朗读和无声默读并重
在带问题朗读之后,安排了两次默读。默读的同时,还让学生用横线、波浪线画出妈妈说儿子的语言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旨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动静结合,既有书声琅琅踊跃发言的时刻,也有学生静心思考的时刻。
三、 重视说话训练,也是在为写好话做铺垫
在课堂前半部分,让学生说说三个儿子、介绍三个妈妈、看图说儿子的表现。说话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采取复述的形式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在课堂后半部分,结合课后练习题,给予句式“一个(只)________,一个(只)________,另一个(只)_________。”扶助学生说话,学生说到了猴子、猫。我想,这里老师是否可以出示几张图片,让图片作支撑,给予学生言语实践的平台。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几点疑问的地方:
课文以检查预习情况开始,学生在课堂中还没有接触过文本,就直接学习生字词。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预习后要求读准生字词,这里有没有拔高要求?
本课的识字教学就只有一个环节:分类学习三组词语,没有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课文中学习,也没有把单个字拎出来学习。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字词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这节课中,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识字写字教学的比重是否轻了点?
以上的观点都是一家之言,供大家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儿子》评课稿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伊始,王老师就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感悟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孝为先!针对二年级的孩子,王老师没有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虽说不用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如何让孩子在读文中去体验,从而有所悟呢?王老师可以说是花费了一番心思。

1、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王老师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通过学生提水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桶水的重”,体会妈妈的辛苦劳累,继而让学生化直观表象为口头语言,再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妈妈那份辛苦的感激!此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已埋下了孝顺的品质,如果在这节课后,布置一份实践活动,如5月9日星期天是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那份埋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孝敬得到深化。

2、化课内语言为自己语言。王老师在教学本课,不单单抓住文本所蕴含的道理上,还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表达上的训练,化课文的语言为自己语言,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相信王老师平时的教学也是注重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会好上加好!从说话训练上教学来看,有层次性,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孩子的动作、表情等,以句式的形式一句一句的训练说话,最后达成预定的目标,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不可貌相”,王老师的外表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大刀阔斧、直爽、干脆、大大咧咧的,从去年上课时的时常拉拉衣袖子,用王老师的话说“那是紧张”,到今年的时常拉拉衣襟、攥攥拳头,用王老师的话说“那是有些紧张”,真是一年比一年进步啊!如果下次有机会再听王老师的课,那肯定是拉拉鞋带,那是王老师肯定会说“我已经不紧张了!”其实,王老师是个很细腻的人,从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比如学生不能很好地读好句子时,王老师总是微笑着,用鼓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

整节课主线分明,细节饱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骨骼后,充分感受其“血肉”,不但学生在解读时“于无声处听惊雷”,而课堂也在创意生成中“能探风雅无穷意”,给人耳目有新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9:22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儿子》评课稿
《三个儿子》是第四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到要懂得关心体贴父母,通过三个妈妈对三个孩子的评价,三个儿子的表现学会比较,学会思辩,学会思考问题解决孩子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罗老师在执教时,围绕“明明有三个儿子,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条主线,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的评价、提水的劳累及三个儿子的表现”等几个细节来展开教学。

细节一: “三个妈妈对儿子的评价”的学习

通过读、生生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前两个儿子的妈妈的自豪、骄傲,第三个孩子的妈妈认为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个妈妈的平常心,包含的同样是对孩子的爱。教师对教材把握很到位,引导学生学习比较、学习思辩,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厚的爱。

细节二:“三个妈妈提水”部分的学习

“三个妈妈打完水,提水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桶水可重了,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三个妈妈提水劳累、辛苦的样子,以仿佛看到什么、听见什么来体会她们的辛劳,以她们在这时心里想什么,来体会她们希望得到帮助。然后唱《我的好妈妈》这首歌,缓解学生上课的劳累,进一步体会父母的辛劳,认识到应该学会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细节三:“三个儿子的表现”部分的学习

在前两个细节内容的学习上,学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体会到妈妈的辛苦,那么这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呢?前两个孩子在表演自己的特长,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面前接过妈妈手里的沉甸甸水桶走了。没有过多的话语,没有犹豫,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就是这最朴实的言行,让大家感受到了这个孩子懂得关心体贴他的妈妈,这最朴实的言行就是人间最宝贵最朴实的爱,这个孩子的心灵是最美的。引导学生去关心父母,学会做人,学会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学习用较好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如果说学生对这个孩子这样做的认识还不够深,那么老师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语言则代表了每个学生的心声,用自己的智慧催化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了对这个孩子的敬佩。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学生和谐统一。

整节课主线分明,细节饱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骨骼后,充分感受其“血肉”,不但学生在解读时“于无声处听惊雷”,而课堂也在创意生成中“能探风雅无穷意”,给人耳目有新的感觉。

“文似看山不喜平”,看文章是这样,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9:40 | 只看该作者
《三个儿子》评课稿



认真阅读了人教版下册《三个儿子》的课堂实录以后,发现这节课堂上有诸多亮点,现作如下评述。



一、          课前交流,别出心裁  



课前交流中,老师以“聪”字为引子,既引导学生掌握了“聪”字的写法,理解了“聪”字的字义,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这表现在老师不遗余力地表扬该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也就喜欢这个老师了,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了。可以想象,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师生一定会配合得很好。



二、          朗读指导,不着痕迹



1、    指导学生读出重音。如指导学生读课题时,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告诉我,是几个儿子啊?”学生很自然地读出了“三个儿子”。一问一答中,学生学会了朗读课文题目。



2、    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如学生在朗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一句时,一开始语气较为平淡。老师运用情境迁移法,学生变成了拥有一个好儿子的妈妈,都想夸夸儿子。最后学生都能自豪地、高兴地夸着儿子。朗读的语气何须再作指导,它变成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          生字范写,恰到好处



一次是在课前交流时,老师范写了“聪”字,要求学生用右手食指在左手心里写一写这个字。课未开始,学生认识了“聪”字,理解了“聪”字,会写“聪”字了,也从老师那儿得到了一个信息“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第二次范写生字,是在学习“晃荡”一词之后。老师范写了“晃荡”,要求学生拿起笔,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也写一遍“晃荡”。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巡视指导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字写好后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这样的要求把新课标中“端正、工整地书写汉字”落到了实处。相信这个班学生的字一定会越来越漂亮的。



第三次范写生字是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在学生体会到了妈妈拎水的辛苦、劳累之后,老师边在田字格里板书边解说:左边一个提手旁,这是妈妈的一双手,这双手为我们付出过多少辛勤的劳动,右边一个令,这下面的一点啊,多像——学生接着说:多像妈妈流下的汗滴呀。学生又一次端正、工整、漂亮地书写了汉字,而且再也不会丢掉“拎”字右边部分“令”下面的一点了。



四、          生字教学,方法多样

1、  运用多媒体

如以课件出示水桶图,让学生对水桶有了感性的认识;“拎” 自桶内缓缓上升,“沉甸甸” 从水桶里溢出随后慢慢落下来,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词义。

2、  联系生活实际

如学习“拎”“提”,师生一起做动作,学生在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了字义;学习“晃荡”一词,让学生想象平时端水走路的情景,充分理解了词义。

3、  归类识字

在学习“拎”时,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另一个表示这个动作的词,学生很快发现了“提”字。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啊!紧接着在学习“胳膊”一词时,当学生知道肉月旁与身体有关后,就积极而迅速地把自己积累的与身体有关的汉子都调动出来了。这样的归类,学生既掌握了新字,有复习了许多旧字。



五、          说话训练,分层落实



1、  通过看图说话训练,学生初识了三个儿子。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加以引导:“瞧!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儿子,看看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紧接着以句式:“一个------一个-------另一个-------”,让学生再来介绍,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2、  通过对话“三个儿子”,学生受到了深刻地思想教育。在学生明白了“只有心疼妈妈,懂得孝敬妈妈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以后,老师引导说:“看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听了老爷爷的话,现在,你最想对哪个孩子说一句话?”学生是非分明,用自己的话,表扬了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并对其他两个儿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一节课来说,虽然有诸多完美的地方,但是遗憾也是在所难免的。

也许是由于这节课容量太大的缘故,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生字的语境,没有采取多组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字的含义。

其次,在“总结课文,引发思考”环节,学生已经明辨是非了,再播放歌曲视频《小乌鸦爱妈妈》,是否是画蛇添足之举呢?

课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广阔的课外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做才算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注:一个班级有男孩,也有女孩,不能以“好儿子” 代表所有的孩子。 ),并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两件孝敬父母的事,注意观察一下自己的父母会说些什么。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只有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中去,构建起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才会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23: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