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64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雨》听课有感

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张宇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我们年级的集体备课本单元轮到徐光燕老师主备,徐老师在级组公开上课之前先在我们班试教了,因此这篇课文我听她上了两次。我觉得徐老师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徐老师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徐老师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马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这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然后老师还相机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借助情境,以读促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恰巧上课的时候窗外下起了很大的雨,还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当时孩子们的注意力有些不集中了,都被这现实生活中的“雷雨”给吸引住了。徐老师此时能马上利用课堂的生成,停止了自己的讲课,给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观察雨中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然后再相机指导朗读,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中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徐老师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感受中国文字的语言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2:12 | 只看该作者


《雷雨》听课实录



一、课前交流
    1.用掌声欢迎老师。
    2.跟着老师拍手,让掌声变化。(手举高拍,表示掌声响些;手摆在胸前拍,掌声稍轻些;手摆在下面拍,掌声很轻。)
    3.老师示意学生练习拍手。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夏天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就会下起倾盆大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夏天的与雨。(板书:雨)
    2.夏天的雨还时常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叫什么?(板书:雷)相机提示书写规则:小雨点落在田里。
    3.齐读课题,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并标出自然段。
  (师:同学们,大家读完一遍,就向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读完两遍呢?——两个手指头。好,开始吧。)
    2.检查读书情况。
    1)开火车读,每人一段。
    2)课件出示雷雨中、雷雨后两幅插图,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是什么时候?老师相机板书,并要求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而判断出来的。
    3)找出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
   (一)学习雷雨前的段落
    师:雷雨前的画面就藏在文中,大家边读边想,你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
    1.自读课文第一到三段。
    2.指名学生读文。引导学生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生1:天黑沉沉地压下来。
    做动作理解“压”,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压”的动作。
    生2: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1)出示词卡:乱
    2)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当风中的小树,体会“乱摆”。
    生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指导书写“垂”。(哪一笔画出现得最多?各笔横长短都不同。和老师一起在田字格里书写。)
    2)老师做动作 “垂”,一下子就下来了,小蜘蛛为什么这么着急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生4:还看到了闪电。
    出示词卡:闪电。练说词语:越   越  
    3.师生合作读第一到三段。(师: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场大雨就要来了。)
    过渡:开始下雨了,引导学生一起拍手,表示雨声。并通过老师的示意,表示出雨从小到大,又由大到小。(课前拍手游戏在这里应用)
  (二)学习雷雨中的段落
    1.学生自读。
    2.指名学生读,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雷雨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哪儿感受到雨大?
    4.想象说话:假如这时你正在街上,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学习雷雨后的段落。
  (师:雨渐渐地,渐渐地小了,停了,推开窗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后的清新吧。)
    1.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感受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彩虹。
    出示词卡:彩虹。师讲述“虹”的故事,便于学生区分“虹”与“红”,并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两遍。
    2.说话练习:小蜘蛛,你坐在网上干什么呀?引导学生说出雨后的景色。
    3.生配乐朗读课文。
    4.师配乐引读课文:雨停了,推开窗户,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抬头看—— 树上—— 池塘里——
    五、欣赏儿歌,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1.读儿歌
    欢迎小雨点
    来一点
    不要太多,
    来一点
    不要太少,
    来一点
    泥土裂开了嘴巴等,
    来一点
    蘑菇撑着小伞等,
    来一点
    小荷叶站出水面等,
    小水塘笑了
    一点一个笑窝,
    小野菊笑了
    一点敬一个礼。
    2.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2:37 | 只看该作者
《雷雨》听课感受
听完张老师的课,如雷雨过后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沉醉其中。张老师的这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特性,它姓“语”、姓“小”、姓“低”,具体表现在:

一、定位学段目标——准确而又适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张老师在课堂上对读书和识字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目标,我们看到张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检查反馈时,先让学生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句子读正确,然后让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议和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的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真正经历了识字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全体学生读通课文,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形成语感、提高语言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渠道。

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的安排上,张老师再次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并通过找朋友,强化了对本课生字的巩固。在生字指导中,选择本课生字中最难写的“垂”进行指导,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和笔画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示范书写。我们看到了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10项要求,而其中的许多要求,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都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该说,张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落实学段目标要求,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的课例。

二、把握文本特点——准确而又形象

《雷雨》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看到,张老师在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声音和画面读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具体形象的画面,然后张老师提了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课文的描写,你觉得应该加点什么或者改变什么?”统领雨前的这一部分教学,这样避免过于繁杂、细碎的课堂提问。在教学反馈时,张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借助多媒体,把看图与读文、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一次的情景再现,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言语实践——扎实而又高效

潘新和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引领学生守住语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语文这方故土。张老师善于精心挖掘这一课中的独特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蜘蛛、蝉、彩虹” 词语时,我们教学时往往是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就完事了,但是张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其中一种事物,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在词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

让我感到最为精妙的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彩虹高挂”这四个词语的挖掘。这四个词语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张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首先,请学生借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彩虹高挂”这四个词语来描述画面,这样词语与具体的景物对应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的积累;接着根据图片给词语排队,在排队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在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效扎实的训练在行云流水中自然顺畅地达成。
       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就该上成读书课。读是语文的生命。“简简单单教语文”。所谓简单之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张老师把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读书,我们看到她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在教学雷雨前这部分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多形式地读(有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师生合作读),教师用话语点拨,用激励评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词语理解(“垂”“越来越响”的理解)句子理解、积累运用融为一体,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综合效果。

四、二度创作文本——巧妙而又灵动

语文课是诗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是语言文字彰显魅力的圣地。张老师匠心独运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把雷雨前的情景改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这首精美的小诗一出现,文章的灵魂鲜活起来。小诗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一道绮丽的景致,令学生兴致徒增。让学生用上新学的词语将小诗填写完整,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而且在阅读中进行新学词语的巩固与积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小诗的出现,使课堂多了一份灵动,语文课堂的境界悄然而至。

五、注重学法指导——用心而又无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上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我们不能把学

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张老师是个有心人,

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圈画的方法;学生碰到难读的地方时,告诉学生回过头来再练习几遍;默读时,提醒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想;学生自由读4、5两个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倾盆大雨的画面,虽是不经易的话语,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纵观整堂课,张老师凭借着亲切的教态,灵动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语言与组织形式,营造了和谐、温润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充满了童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3:1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雷雨》听课反思
《雷雨》一课是我们二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展示,从初接教研任务到撰写教学设计,再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改教案,至最后这堂课的呈现倾注了曾妮老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倾注了组内老师对她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我们的黄老师,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手把手地教。这个磨课研课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曾老师来说就是一次宝贵的历炼,也一定能促使她蜕变与成长;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在协作过程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这堂课虽然谈不上是一堂高质量的研讨课,但是我依然能从中收获良多:

首先,语文教学要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读。阅读教学总得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声音来再现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读做到了,层次分明,方式多样。初读的感知,精读理解,默读、范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比较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书声琅琅。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到了读的方式与目的的统一,需要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默读,需要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大胆的自由地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

其次,曾老师努力挖掘了教材的语文因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学习雷雨前部分抓住“垂”、“压”等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从而体会雷雨前天气的闷热,紧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越来越怎样来体会作者是按照天气的变化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先是闷,再是风,然后是闪电和雷声,以此来感受雷雨前天气的变化之快。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既有雷又有电的景象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雷雨中的景象吗等等,试图充份利用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两点体会,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3:54 | 只看该作者
朗读指导有学问  

——《雷雨》听课感悟  


  

近日,在工作室活动时,我们听了刘晓丽老师的一节《雷雨》,这是人教版二年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中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恰当的读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读雷雨前的景物时,刘老师使用了师生合作引读的方法。教师读雷雨前的景物,学生接读文章中的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这样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写法,起到了读书促思考的作用。  

在学习风大一部分时,王老师使用联想引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教师简洁的引语展开联想,如第一个同学读此句后,老师说:“风不够大,不够急。”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将课文内容变成现实生活,再读时有了进步,老师马上又说:“仿佛看到大风吹来的样子。”最后老师让全班一起读这句话,使得风的气势更大了,我感到这样的安排是很巧妙的。  

在读“雨下起来了。”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老师先用引读的方法,但几次引导后,学生都读不出雨大的效果。这时,老师使用了范读的方法,用好的范读创设了情境,生动再现了文本意境,使学生感受到大雨倾盆似的落下来了。范读后,紧接着又让学生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大雨瓢泼的这种感觉。面对语感不太敏锐的小学生,范读有着不可估量的‘增效’ 功能。”在课堂上,老师用一定时间进行范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指导读这个拟声词时刘老师没有一个标准的要求,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雨的大而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片段非常美,刘老师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品味画面中的美,激发学生在读中表达感情的欲望。  

听了这节课,我对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将把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启迪,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4:39 | 只看该作者
《雷雨》评课  坐在孙老师的课堂中,仿佛如沐春风,又似一股清泉潺潺流淌,那么舒服,那么自在!加上一个个精彩的亮点,让人在惬意中享受一次次的惊喜。

一、渗透段落意识

初读课文时,孙老师提出了自学要求: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一下子找到了1——3段写雷雨前,就是第6小节的归属成问题,有的认为是“雷雨中”,有的认为是“雷雨后”,孙老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去读读第6小节,从“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看,雨停止了吗?“雨声也小了”说明雨还在下,只是变小了,应该归属“雷雨中”。课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分成三个大段,脉络清清楚楚,学生认识了自然段的同时,也初步有了分段的意识。

二、对比中敲词研句

在研读课文中,孙老师机智地运用了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遣句的准确和巧妙!

1、  自然段中的对比。

出示了“雷雨前”的段落,孙老师用表格的形式理清了作者写到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呢?如果把这一段改为:乌云压下来,叶子不动了,蝉不叫,树枝乱摆……这样写好不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体会用词遣句的准确和巧妙。

2、  句子的对比。比如:

(1)乌云压下来。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蜘蛛逃走了。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在读读议议中,体会课文用词遣句的准确和巧妙。

3、  字的对比。比如: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从蜘蛛的前后动作“垂”、“坐”对比中,感受蜘蛛的变化。雷雨前蜘蛛紧张、害怕,慌慌张张地逃走了。雷雨后蜘蛛那么悠闲自得,那么愉快!

4、  大段落的对比。

雷雨前后的景色截然不同,孙老师请学生通过声音把雷雨前后的变化读出来,非常精彩。



三、把段落读成一首诗

“雷雨后”的景色十分优美,美得就像一首诗歌。孙老师在这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处理,把段落变成一首诗去读读,真是太有创意了。通过诗歌的形式,学生的朗读更入情入境了。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

四、注重说话训练

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它应该适时地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在进行美读课文的同时,我们的孙老师也恰倒好处地进行说话的训练。

如积累说话:(        )越(   )越(   )。

又如拓展说话:雨后大自然的还有哪些变化?

天更(     )。

树更(     )。

路显得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5:24 | 只看该作者
评《雷雨》

《雷雨》一课,用精练的文字,精美的插图,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听了范老师上的这一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1、雷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说说雷雨时怎么样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范老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找了电闪雷鸣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勾起了孩子们的回忆,的确看到过这样的雨,原来这就叫雷雨呀!此时就可以让学生读读积累“电闪雷鸣、雷电交加”,从而引出课题。在这里我觉得范老师还可以多介绍一些雷雨的知识。如:夏天雷雨多;雷雨与其它鱼的区别等。

2、再如出示了漫天的乌云图,问学生看到这样的乌云,你心里怎么样?学生好像真的就在乌云下,心里很害怕,感受到暴风雨即将来临,这样就为下面的朗读埋下伏笔。

3、范老师不但运用了图片,还巧妙的运用了声效。范老师找了打雷的声音、哗哗下雷雨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这场大雷雨里。

二、抓重点字词、品悟文本。

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教师在打屏幕上出示了漫天的乌云,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于此同时,范老师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做个动作理解“压”的意思,并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一处,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范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溜溜球演示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这里还有一处亮点,溜溜球的一面掉下转过去的时候,范老师随机应变的谁:“瞧,蜘蛛逃走了。”把课堂上的一个小意外变成了这节课的亮点,这也充分体现出了范老师的教学应变能力。

三、朗读指导,形式多样。: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范老师根据这句话的特点,适时插播多媒体“雨声”让同学们听完之后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当学生说出“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等时再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句话的朗读,并且体会到了雨的大。再如:范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有了体验,再进行朗读指导。:“小树叶呀小树叶,你为什么一声也不叫啊?”让学生角色反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空气的闷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情感朗读这句话,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就通过读表现了出来。



范老师的课上的非常精彩,是我学习的榜样。最后我提一点点的建议:

范老师上了雷雨前、雷雨中就结束了这节课。我觉得这样不够完整,毕竟这是一节公开课。至于雷雨后我觉得可以这样处理:我们并不要求向前面两小节那样展开,我们可以以老师引读的方式作为结尾。或者以诗歌的形式让学生读作为结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