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1 20:09:23
|
只看该作者
《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
老师们常说,一堂好课是生成的.我们似乎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甚至.不少人在评课中拿"预设"问罪,只要有人工设计的痕迹,通通以违背课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下面我就以王军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课例来谈谈对"预设"和"生成"的一些认识.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而生成,则是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度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得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回答,教师的点拨或讲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由此,我们明确了在教学中那些内容要提前设计,哪些环节和过程依靠生成.
一、预设的内容有:
(1)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如何,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的过程,逐步总结,归纳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其次,利用这个发现,解决简单问题。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过程中的提高实效性或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但在操作之前,教学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
(2)教学环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与发现是并行的。而其中的教学步骤并没有按照老师预先设计的意愿去实现,但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此时,老师心中必须明确,先要学生明确什么是内角,什么是内角和;接着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进一步通过验证;最后将发现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3)学习方式。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完成教学目标,老师要提前考虑到。在一些课中,老师常对学生说:“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自控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王军老师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学生所说的,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快速准确的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学生实际,而且,要灵活多样,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
(4)陈述性的知识。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甚至词语的解释,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随意性,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与程序性的知识不同,这些内容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只需要用语言加以表达。对老师而言,最不能犯的错误便是基本知识的错误。只有老师对基本知识烂熟于胸,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无力解决问题是,老师才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5)辅助手段。借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提前设计,精心准备。如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
二、实现生成的过程
(1)体验式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某些学生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由于学生理解水平的不同,不可能步调一致,达到老师的要求,因而只能在体验中积累,而不能依靠老师单方面的预先设计。
(2)发现式的过程。发现法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至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已经发现了错误,并想到了改正的方法;有些学生还需要借助老师和同学加深理解。这一切都是生成的过程,而不能靠老师一厢情愿的期待和设计。
(3)研究式的过程。不少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研究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那样做,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4)偶发式的过程。课堂上冷不丁出现偶然事件,可能是外界干扰,也可能是学生的思维与老师背道而驰,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如果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则可以生成一堂质量上乘的课。
课上、课后的生成,抛弃了老师为学生与社的按部就班的教学“僵化”的过程,让师生产生了互动,使课堂鲜活起来,但老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而且慎之又慎。实际上,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关键看怎么预设。要把一堂好课奉献给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的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绸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