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英语教学优秀论文: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方式的改革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9 10:42
标题: 小学英语教学优秀论文: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方式的改革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方式的改革
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 王玲莉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上下功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方式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发挥集体力量,提倡集体备课;其次要借助网络资源,实行电子备课;另外在备课的课程中要注重课前预设,同时记录课中生成;在这个基础上强调课后反思,甚至二次备课,以此来提高备课质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备课改革;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对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备课不只是简单地写教案,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理念新,教材新,学生活,课堂生成多,备课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不能将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写完了教案就备好了课。教案只是备课呈现的形式:备课是一个过程,它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书写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效益的提高完全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备课。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益,摆脱备课形式上的烦琐是一对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形式上大胆地改革,在备课效益上做好文章。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备课制度改革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发挥集体力量,提倡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这一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和教师所认识所接受。集体备课的优点是集体交流、集体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体现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在每次集体交流中,我们不仅讨论备课的教案,还就教师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讨,这本身也是教研培训相结合了。



笔者以前所在的学校就提倡集体备课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采取集中研讨和分散实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研讨即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分配备课内容、提出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信息。其中,讨论备课提纲,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提供本次集体讨论的备课提纲,备课提纲包括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课型、主要教学方法、全部知识点、配套资料、练习设计、检查与反馈等内容。然后组织本组教师讨论、修改、审定备课提纲。分散实施即任课教师根据审定后的备课提纲再进行创造性的备课,设计课时教案,组织上课和检测等。         



这样的集体备课统一了备课中的重难点,主要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把教学目标突出化,教师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目标再进行自己个性化的备课,即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这样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可以实现同课异构的思想,下次在教研活动时大家可以谈谈集体备课前提下自己个性化备课的一些做法,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的集体备课方式,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行电子备课



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网络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老师们都习惯性地上网去搜索一些资料,其实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基于网络的众多优点,我们提倡“资源化+个性化”的备课策略,是指备课首先必须资源化,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放自己的思想,使自身的积累逐步丰厚。在学习、吸纳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从中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再去丰富教学资源。简单地说就是借助网络,查找比较好的资源,再进行合理地利用,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变成自己的教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电子备课,备课用电子稿的形式呈现。



当然电子备课的前提条件是每位老师都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我校信息化硬件已经完全适应学校的发展,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为我们借助网络资源,实行电子备课提供了前提条件。



我校的“电子备课”采用以教研组为单位,个人申报的办法。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尽可能考虑与体现下列步骤,即“设计思考→预定目标→课前准备→预设流程→(板书设计)→教学随笔”六步。电子备课采取“电子+笔录”的形式,分为“方案基本区、方案调整区和教学反思区”三块。“方案基本区”是电子稿,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配到备课的教师通过电子备课完成的电子稿,同年级的老师人手一份,“方案调整区”要求使用电子稿的教师对电子稿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学反思区”是针对这节课上下来自己的教学反思,主要反思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和改进意见。



这样的备课方式就既能集教师群体的智慧,让备课资源实现共享,又能促使每位教师勇于创新,不俱一格,发挥个性,备出具有特色的教案。同时,这样的备课改革提倡课后反思,随笔的数量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定。教师们觉得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多了,共享教案上的修改意见实了,教学后的反思深了。很显然,与以往一样,备课时间没有增多,但教师们觉得备课的数量减少了,但是质量却增加了,走进课堂的自信心更足了。这种做法,既把老师从传统的繁重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又发挥了学校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团体智慧,使备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先导,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当然这种备课方式重在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否则弄得不好电子备课都变成了网上下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使我们又回到传统的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上来。



三、注重课前预设,记录课中生成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自己的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新知识的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发学习。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课程改革关注动态生成,但动态生成绝不是随波逐流,好的动态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在进行预设时,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预案,用动态的理念去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简单地理解,课前预设就是我们教师的备课,前面提到了集体备课和电子的理念,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使我们的课堂预设更加周密严谨,充分考虑到一节课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在进行集体备课或电子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主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学生的反应有时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精心的课前教学设计。



面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我们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二次备课,记录课堂中的生成情况。完整的二次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调整加教学中的生成记录加教学后的反思随笔。我的二次备课预案调整主要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首先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然后对比教案、发现问题,接着抓住问题、具体对待。如果教案与自己的思路比较吻合时,就进行勾画、完善;如果稍有出入时,既要有理有据地调整;如果出入较大时,则需要完全重备。



为什么要记录课堂生成?因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常常会不约而至,它是教学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流走,从而失去许多良好的教育时机。因此,教师首先要对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能够及时记录有价值的生成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课堂生成记录的内容可包括:抓学生精彩对话时的生成;抓学生肤浅认识时的生成;抓学生争论不休时的生成;抓学生答问错误时的生成;抓课堂发生意外时的生成。如果我们经堂记录这些课堂生成也为我们写案例分析留下了可贵的素材和资源,也就是第一手材料。



四、强调课后反思,提高备课质量



前面提到了备课改革的形式包括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并有意识地记录下这些课中生成,进行二次备课。但是这并意味着备课的结束。一节课上完了总会这样或那样的感想,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是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所以我们提倡教师一定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多方面的,可以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是改革的一种手段,如果做得好能够打破传统的备课方式,从而大大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到教育研究中来。而课后反思是最能促进教师成长的,我们的反思可以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将一节中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记录下来,为以后写案例积累素材。当我们在课常上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写下来,记录课中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我们的教学反思除了写成功和不足之处外,还可以写学生的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最后我们还可以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及时记下课中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样通过不断的反思,积累经验,不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教材、新课标、新课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方式的改革具有必然性。经过备课改革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采用集体备课、电子备课可以大大促进备课的改革,教师通过记录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能够较好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写课后反思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真正走上教学研究的道路。但是在这些环节中对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建立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还需在今后的备课改革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麦曦主编. 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 广东:新世纪出版社,1996.



[2]毕田增、周卫勇. 新课程教学设计[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杨九俊. 备课新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