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9-4 12:40:2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
一、聚焦环境描写,感悟善良的内心
师:课文开篇描写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找出来读一读,看看有怎样的作用?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
师:这段话描写了室外的自然环境、家庭的生活环境,描写这些环境跟题目“穷人”和主人公的品质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海上恶劣的环境下还出海打鱼,更加突出桑娜一家的穷困。室内的温暖,则突出了桑娜的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清新”一词让人有怎样的感受?“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将带来什么呢?
二、聚焦心理描写,解剖矛盾的内心
师:课文多次描写了桑娜的内心活动,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她想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丈夫出海打鱼,生死未卜,可桑娜一直惦记着西蒙,为什么这样呢?
2.桑娜做了什么事情?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上挂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
A.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
B.聚焦“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展开想象:西蒙在临死前想抓到什么呢?
C.聚焦“两个很小的孩子……”,思考:此时此刻,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可当他们醒来的时候,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了家,而且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3.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按理说桑娜的心情应该踏实、平静了,可为什么“忐忑不安”呢?
A.联系第2自然段,看看桑娜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家庭在增加两个孩子,生活会怎样呢?)
B.播放海上风暴的视频,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C.联系第9自然段,自由诵读,思考:
这段话写出了桑娜怎样的心理活动?(桑娜自作主张收养了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心理不安,怕丈夫责怪,怕负担不起……淋漓尽致地活现出了桑娜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地刻画出桑娜复杂、慌乱、忧郁而又果断的情态,表现出她真切的救人之情,疼爱孤儿之心。)
桑娜内心为什么这样复杂、矛盾呢?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贫穷造成的,在这样的压力下,对两个孤儿的同情,与她对丈夫的热爱发生了冲突,桑娜的心情才如此复杂。即便如此,她收养孤儿的决心也没有动摇。可见,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救助孤儿。)
D.对比阅读,体会异同。
怎么办呢?把这张票给了他们吧。哎呀!《大闹天宫》,我盼了好多天了。不给可也不行,我说过给他们的呀。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出了个主意:下回学校再组织看电影,不管多好的片子,我都把票给他们。(选自《我的心事》)
对比读读两段话,寻找有何异同?(相同点:两段话都是心理描写,都呈现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不同点:桑娜的心理描写运用了7个省略号,省略了某些内容,表现出桑娜的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思考的内容在不断地变换,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个心理描写片段的异同,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省略号的作用,为领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三、聚焦神态描写,体会复杂的内心
师:神态是一个人的名片。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语句,看看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桑娜沉默了。
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师:渔夫打鱼归来,为什么两人都“沉默了”?
师:桑娜把西蒙的死讯告诉丈夫后为什么“沉默”了?
师:渔夫催促桑娜快去把孩子抱来时,可桑娜为什么“一动不动”?
四、聚焦言行描写,了解淳朴的内心
师:抓住渔夫和桑娜质朴的语言和平常的动作,可以感受到他们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师:细读这段话,用心研读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说“是个问题”?
B.聚焦一个“熬”字,想象:渔夫此时想到了哪些?以后的日子会怎样艰难地度过呢?根据提示,填补空白。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__________。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________。最后,他决定:宁可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
C.渔夫是怎样对待收养孩子这件事儿的?在你的眼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D.对比阅读第9和24自然段,思考异同:
这两段人物描写,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渔夫是想了再做,桑娜是做了再想;桑娜的品质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渔夫的品质主要是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相同点:桑娜和渔夫都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仁慈的心。)
如果把写两人的内容对调一下,怎么样?(不可以。渔夫和桑娜的性别、性格、在家中的地位等不同,考虑事情的角度和遇事后的做法,自然也不同。)
感情朗读这两段话,体会写法。
【设计意图:拿描写桑娜和渔夫的典型语段来比较,认识到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描写角度来表现相同的品质──善良、仁慈,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师:“帐子”拉开了,意味着什么呢?既表示渔夫和桑娜在对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问题上想法一致,都有一颗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也暗示渔夫和桑娜更加穷苦的生活已拉开了帷幕,等待他们的将是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
师:展开想象,延伸情节,以“桑娜拉开帐子后”为题续写。思考: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的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师:续写要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的美好心灵。
师:本文作者的一句名言:能为别人付出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的生活宁可自己受苦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灵!
五、回顾重点语段,领会课文表达手法
1.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讴歌了穷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2.课文采用什么表达手法来塑造人形象的?(以事写人,正面刻画人物言行、心理、神态,环境烘托人物。)
3.课文的构思有何特色?
【设计意图: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字来体会思想内涵,了解以事写人,正面刻画言行、心理、神态,环境烘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