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8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23: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课程简介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以备课概念及相关技能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备课实务与技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力求对广大教师的实际工作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
主要内容(章节信息) 第一章 备课概论 ?
第二章 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第四章 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第五章 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第六章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第七章 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
第八章 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一章 备课概论
【问题导入】
什么是备课?现代意义下的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备课有哪些作用和价值?当前的中小学备课包含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备课的实务与新技能,首先要正确理解备课的含义、作用与基本流程。?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一位有准备并且胸有成竹的教师,必能信心十足地在课堂上点拨和指导学生。他应当在上次课程结束后,就着手准备这次的课程,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考察有关资料,并且预备适当教具(实物教材)。?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谓教学,其实是两件事:教师从“教”的过程中,从学生身上学习功课;同样,教师从“学”的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二、与备课相关的概念?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备课与预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教师也要按预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展开,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致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静与视界的敞亮。

三、备课的新含义?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深刻了解备课的新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JP+1〗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的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夫。?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

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特别地,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资源、条件性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的进度外,同时还得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类的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到底有哪些共通的地方?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引导和关注的地方?到底有哪些差异性?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教师更应如此。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往往形成一种错?觉——?教师对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因而,一切一如既往。?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一方面,这是一种假象——“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八九年一大改”。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而主要不是在职前(大学读书期间)形成的。

专家指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课本的内容,以至于表面上看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得心应手,实质上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再学习时,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再学习,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一章 备课概论
第二节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备课的作用?
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要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最后是突显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二、备课的内容?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工作——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值得认真探讨。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要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设计课堂练习,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的过程就是备课。其中,教案是备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为了了解备课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工作,我们有必要分析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

(一)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
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教案在结构要素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90%的优秀教案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教学目的也比较全面,不但有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目的,还有品德、情意方面的目的。但从文献阅读中我们也感到一丝遗憾,绝大多数教案中都使用了“教学目的”,而鲜见把教学目的转化为操作性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论在优秀教案中没有得以体现。?

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60%的优秀教案明确标示了教学条件准备。多数案例列出了教学的条件准备,说明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及多媒体开始运用于教学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有重点难点分析。70%的优秀教案有重点难点分析。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实际教学中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采取合适策略解决关键问题,以确保教学质量。?

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97%的优秀教案有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教案中都会列出“教学过程”的小标题。教学过程设计明显表现出程序性、阶段性、操作性的特点,即规划出了非常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这可保证教学实践有序而扎实地进行。

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半数以上的优秀教案有专门的板书设计,从优秀教案的板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案中板书设计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案中留出专门地方列示板书设计,二是在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显示中以加注方式表明为板书。?

(二)备课的基本内容?
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体现,是教师综合主客观情况进行教学艺术处理的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我们总结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可以发现,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一章 备课概论
第三节 备课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而且要把一般的教学理论物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要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这个过程要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准确且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相应内容的整体要求和本节内容的实际应达到的目标,切忌以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取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在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能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特别地,教学参考书上的一课时的内容安排一般都是比较紧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学情况下确定的课时安排,有的内容安排得过松,有的内容安排得过紧,在备课时一般都要对教参上的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有时需要膨胀20%—30%,有时一个单元需要放宽一两课时,甚至在教学顺利时,可以压缩一两课时。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习。

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探究发现式学习可分为指导性的探究发现、独立探究发现和创新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特别要注意,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多边活动,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活动主要是靠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答问、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进行思考和信息交流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是也能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细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的失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板书设计的问题:板书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有提问、演示、作图的问题:问题是否准确,无歧义,演示是否到位,准确无误,作图是否科学、合理;有前后衔接问题:有没有过渡性语言,过渡性语言是否简洁明了;有教学设计问题:是否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否设计了两套甚至几套教学的方案,以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等,做到万无一失;有对学生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问题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通盘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扣人心弦。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较好地制作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的制作要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等特点。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教师还要先进行操作演示,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如何改进,确保课堂演示万无一失。?

在教学中,特别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对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手段,注重实效,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实质性整合。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不仅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而且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

首先,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

其次,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

再次,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

最后,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问题导入】
在备课中,课程标准扮演哪些角色?围绕课程标准如何进行备课活动?特别地,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而准确理解和揣摩课程标准的内涵,并将其物化到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本章我们系统阐述备课标的技能及其操作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简介?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6月29日审议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其中的第五章第三十八条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这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相应课程的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这就构成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成为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的内容涉及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国家课程标准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它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作出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

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三)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比如:物理课程标准开篇阐述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这一阐述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作了清晰的定位。?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比如,科学课程目标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四)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课程标准不仅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了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地理课程标准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生物课程标准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化学课程标准加强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

(五)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相比,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生物课程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数学课程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强调数学学习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二、从文本课程走向理解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备课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具有五个不同的层面:理想课程、文本课程、理解课程、实施的课程与经验课程。?

理想课程属于专家设想的、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国家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课程就是这个层面。而文本课程是理想课程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就是其表现形式。教科书属于典型的理解课程层面,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不仅须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而且要在自觉不自觉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编者的教育理念、信仰和观点。要从理想课程转变成学生的经验课程,落实在学生真切的发展上,这首先取决于课程标准、教材是否编得好,其次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否够高,能否很好地领悟文本,再次取决于学校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师怎么教,最后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又取决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家庭及所在社区的文化水准。只有当我们所有的教育追求和努力真正变成学生的生命经历和体验时,我们良好的教育理想才不是“画饼”,因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出发,我们的追求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起点。?

正如前文分析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而备课正是为了减缓从作为文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到实施课程的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与衰减。?

(一)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即课堂教学是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明确指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对于教学实施的一些具体策略作出了一些建议。?

在备课中,这些教学建议实际上为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不同人对这些教学建议的理解和实际把握有很大的反差,从“满堂灌”到“满堂跑”到“满堂问”是近二十年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并将外在的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真正落脚在备课活动之中。

(二)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比如,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等。还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比如,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可收录的重要资料包括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比如,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以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学生要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评价学生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特别地,在备课中,无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的设计和课后习题的编制,都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评价的设计宗旨。尽管课程标准更多地表述内容标准,而没有表述评价标准,但是,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括课程标准提供的若干案例),确实能给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三)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所以,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有指导性和弹性的;同时,课程标准则是规定教学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资料卡片】 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一些要求?

语文标准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七至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至于第一年学多少,第二年学多少,不作具体规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标准即可。?

数学一至三年级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包含有从报刊等媒体获取数据的体验,四至六年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估算的习惯,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了解课程标准的设计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
课程资源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这个建议为我们开展备课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特别提醒我们,必须关注身边的资源,及时加以开发和有效利用。事实上,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备课中,我们要及时关注课程资源的类别、来源渠道,同时,更要了解我们身边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既要大力开发,更要有效利用。?

总之,课程标准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
——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

充分利用课程标准的有关信息进行备课,是现代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可以提供诸多有助于备课的信息。

一、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对其内容与特征的定位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相对于以往的“一个大纲多套教材”,今天的“一个课程标准多套教材”更富有弹性,多元化的教科书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教师在备课等教学工作中,如何切实从课程标准之中获取有效信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参考作用。?

(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
长期以来,教科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种是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它呈现的每一个知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应当是最准确的,而每一种表达知识的方式,甚至每一个词语也都应当是最精准的,是不容质疑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会被要求“背诵教科书上用黑体字注明的定义和定理”,被要求“用书上规范的语言表述一个知识内容”……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学习过程中供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她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如果能将教科书“复印”到学生的头脑中,那就是最成功的教学。?

课程标准持有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理解的知识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他们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之下,教科书须要改变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知识结构,而应当具备新的含义。确切地说,教科书应当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亦即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课程标准向教科书的编写者们提供了教材编写建议,其目的在于阐述作为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而编写的教科书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内容、编排体系、呈现形式等三个大方面。其中,教科书内容的选材标准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的学科内涵的内容。而编排体系倡导探究式的呈现方式。?

【案例呈现】初中数学“代数式”初始内容的教科书呈现

以往常见的教科书大都采用如下的呈现方式:罗列学生以前曾经学过许多数学公式,例如……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含义)、有关概念的说明[FY]提供一些旨在复习相关概念的例题和练习。?

课程标准主张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科书则更倾向于如下的呈现方式: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数学的或有现实背景的),或者一个有趣的游戏,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接触到“代数式”列举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提出若干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活动,去获得“代数式”本质特征(定义)叙述代数式的含义与相关概念。 ?

显然,前者是以一种“范本”的形式出现的: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概念,一些旨在熟悉这些概念的例题和用于模仿例题的习题,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代数式”,“如何求解有关代数式的题目(最好是能够熟练求解)”。后者则主要向学生提供了若干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求解的经历,思维的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其用意在于:首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并通过学生的自我活动(归纳与概括,思考与交流等)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同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习一些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发展一般能力。?

不言而喻,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最直接材料。?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
与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而没有指出这个目标是在哪个年级,应该在哪个学期达到。这就给教材编订者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作为教师而言,在备课中,我们必须研究课程标准,从中洞察学段目标的标准,对照教科书,把握本单元、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与此同时,研究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揣摩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甚至可以评判编者的意图的正误。?

【案例呈现】一位物理教师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一课的亲身经历 ?
为了演示磁能生电,并理解其实质就是能量的转化,把条形磁铁从线圈插入或拔出,电流表的指针发生摆动, 说明了磁能生电, 演示现象明显。?

在这节课的一次集体备课中,一位年轻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把电流表换成小灯泡,能不能发光? 如果能发光的话不是更能说明磁生电了吗?”其他老师都说:“肯定不亮! 因为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只有微安数量级,不足以使灯泡发光。”随后,大家还是在办公室内进行了验证,灯泡果然不亮,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后二极管也还是不亮。接着,一位老师偶然想到:“没有现象的实验”也是实验,不妨让学生探究一下为什么灯泡不亮,灯泡不亮是否就说明回路中没有电流, 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关于能量转化的分析。这是这次集体备课的成果之一。?

对此,通过反思性研究这位教师认为,本实验在所有的教材、教辅资料等均没有出现过,几乎没有人想到过,却是教学设计中一个实用性极大的“没有现象的实验”。因而,这位教师主张:在备课中,应该先分析课标要求,参阅课本,自行设计方案,教学思路不要受某一版本教材的限制;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不放过任何一点质疑、

一颗火花,树立“任何教材都是可以超越的”的思想。?

在备课时,对照教科书上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选取哪些素材,如何编排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备课、编写出教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教科书章节的编排应相对一致。

三、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给出的结合具体事例的评价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教案的设计之中。例如,数学课程标准给出的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中指出的如下建议实际上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只不过要注意把握评价的时机和时间安排。?

【案例呈现】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
表1中的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四、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不仅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及其目标,其中的许多案例实际上可以直接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呈现】课程标准中的案例 ?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

上面的两个案例,如果直接用教案,可能显得有些宏观,尚须进行一些细致的加工、添加和完善。而如下的案例可以直接运用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之中,几乎不用修改,这正是课程标准提出“增加可操作性”的基本思路。?

【案例呈现】
直观阐述基本事实:两组对应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虽然这个基本事实是不须要证明的,但是通过证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直观分析,探索结论的合理性。?



如图1所示,一个三角形由六个元素构成,即三条边和三个角,因此,两个三角形如果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是:最少几个元素就可以确定三角形从而构成全等条件呢??

观察图1中的△?ABC,如果对图中的边BC“视而不见”,这样,对∠B和∠C也就“视而不见”了(如图2),此时△ABC的形状和大小并不改变。这就是说,AB、AC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确定了△ABC 的形状和大小,于是可以推断,两边以及这两边的夹角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可以认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基本事实。?

另外,也可以用图形运动(叠合)的方法确认“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对于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直观分析可以借助下面的图3和图4。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成为基本事实。对于以上事实的认可,也可以从六个元素中的一个出发,既由少到多进行考虑,通过画图探索出需要几个元素即可确定一个三角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三节 误读课程标准的典型个案分析
在中小学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备课、教案的设计编写中,误读课程标准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现象包括误将学段目标当成学期、学年目标,误将课程目标读为知识技能目标,对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理解有误等等。下面,我们举出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呈现】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
在备课中,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仍然存在着问题,即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与指向含混不清,或理解为纯粹的教师行为,或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游移徘徊,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以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角度和表述的问题,其实质是反映了教学理念问题,其根本在于误读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目标。例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高三旧课程的新设计)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并注重学法的指导。”这个设计纯属教师“教法”的设计,基本没考虑“明清时期外交关系”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未考虑怎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学习,更未考虑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体验和感知。?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在认知心理学上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以及学习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环节。狭义的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关之处,但并非等同,不能简单混为一体。

在一般的课时教学目标中,按照三个维度的划分,“能力目标”应该是在第一维度中结合重点“知识”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设计处理,在这里再作设计处理,难免重复。但是,不能简单地以能力目标置换或取代方法目标。否则,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就会在无意中被架空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在“方法”目标设计中,有的设计也还算合适,但是,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失于笼统,空泛,很难想象其能否落实和实际教学如何。也有的教案设计考虑到了过程,但方法上不知所云,有的设计明确了方法及指导方法的思路,但没有过程,看不出方法是在怎样的教学内容情境下贯彻落实的。在实际的教案设计中,漏掉方法的有,更多的是缺失了“过程”,而孤立地思考、设计方法。?

其实,上面的这些现象都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误读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10: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