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3 10:29:45
|
只看该作者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一篇阅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全文主要讲述了猴王出世及其成为猴王的经过。通过这篇课文体会猴王的形象,品悟语言的精彩,感受名著的魅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已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猴王从哪儿来和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基础上,抓住“那猴在山中,都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和猴子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语句作为突破口。教学前一部分时首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让学生在自主读中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密。然后提出“这样的句子用什么节奏读呢?”这一提问就将学生的理解通过读得以外化,而在反复品读中猴子顽皮可爱的形象亦呈现在眼前了。此时此刻学生对什么是经典,什么是语言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已深有感触。第二部分,猴子的几处语言看似平常,却同样显示着名著的魅力。教学中通过“我进去!”与“我进去吧”的对比,感受到“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的含义,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到猴子敢作敢为的美猴王的形象。可以说正是在这节课中对这两处的重点学习,避免了面面俱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不仅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将名家的手法铭记心中。
这节课讲完后同样也留下了思考:
1、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文字含义比较拗口,难懂,什么时机解决,又解决到什么程度?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只有一课时的时间,如何完成几个层次的读?
3、阅读课中教师的角色与讲读课中教师的角色有不同吗?有何不同?
带着这些问题我请教了领导,并准备听一节师傅的引路课。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预习课文必须落实到实处,有时间可以在下午自习课时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以解决优生读,困生偷懒的现象;课上可以直接检查,读文读生字词的情况,不准不会的地方直接解决,对于词的理解可以以句子的形式呈现,重点词还可在品读课文时进一步感受;阅读课不能面面俱到,抓住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解决了,课亦完成任务了。
课完了,思考却在延续。以上我粗浅的认识,对与否还需实践的检验,我将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改进,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