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28 10:23:37
|
只看该作者
用心构建课堂教学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曹经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 我们的课堂面临许多困惑和挑战:学生厌学,教师难教,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 当教师用心良苦地设计教学情境,滔滔不绝地讲解和耐心引导观察,发现,探索时,部分学生却毫无兴趣,不知所云,却只听大珠小珠落玉盘,千呼万唤不搭理。分析其原因有很多:也许是这部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也许是他们好动;也许是他们的基础跟不上老师的节拍;也许是他们觉得乏味……,然而产生这些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到底在渴望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为此,笔者将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大力营造学生所期望的课堂,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效应.
一、用心赏识学生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树立服务的意识,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正确的评价与赏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句赞赏鼓励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与赏识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句话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在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第三,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第四, 教师要善于使用眼神。俗语说:“眼睛会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用眼神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即便是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答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她)。
二、用心关爱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各班的学困生或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异,或父母关心不够,或自信不足,或老师关爱不够.去年,我教初三(8)班时,有一个学生叫杨平,在初二便是出了名的“坏” 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上课从不听讲,还带动周围附近的学生不听讲,与老师对着干,作业从来不做,各科考试都是十多分.开学第三天,便把书卖了,当我知道后,我也没说什么,便把我的数学课本给了他,隔一天,又卖了,当时,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我还是没坑声,又我把手里唯一的课本教材再一次地给了他,久久地看着他,这时他也感觉地不好意思,低下了头,说,“老师,我再也不卖了,”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也看不到从前的杨平了,两个月后的期中考试,各科都有五六十分,且数学有七十分。其它的学生在他的带动和感动下,学习上个个你追我赶,结果,这位学生中考考了541分的好成绩考入了高中。
当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对学生的内心残缺关爱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能永远的记住你,爱着你,改过自新;当我们以阳光的心态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我想说:带着微笑,用阳光的心态上课,用自己的诚心,爱心,耐心,,细心温暖每一个学生,永不放弃.因为教师是一份爱的职业,爱的工作.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创新的今天,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进步,还应有更为深刻内函的心理关怀,道德素养和精神自律系统的建立.这其中就包含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情绪和爱心.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同样的道理,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这里要特别强调微笑的价值。微笑是最能表情达意的面部表情动作。微笑能表达友好态度,微笑能使学生的心里感到轻松。借助微笑可以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发自内心的微笑意味着:“我喜欢你们”,“对你们的回答我很感兴趣”,“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微笑,那么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教师对他们并无好感,或者认为这个教师冷漠无情,不好接近.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才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才能亲近你,并在课堂生活中与你互动交流,才能逐步构建合作,探究的自主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整天看着那威严的面孔,非常紧张,他们还会主动的探索,深入交流吗?如果教师带着快乐的心情上课,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健康,还会把这种心情自然的传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阳光般的心情快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来.说起来,动起来.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教学效果定当不断提高.
三、用心感受学生
首先,教师角色要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思想的引导者。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其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对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要坚信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技巧,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自我评价。第三,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高度创设问题情境,并创造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地自我思考,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和个性时间和空间。第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验和多样化的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他们提供形象支持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教学要视学生直接经验,重视第一手材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体形象的认识支柱。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并且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要应使教学内容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理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先经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四、用心激发学习效应
问题情景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首先,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比如对概念的抽象,原理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方法的思考,要深入到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直观活动,概括活动以及具体化等智力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
其次,要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抓好和建立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结点”教学。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
第三,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
第四、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情境内容,打破学科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再由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问题。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大力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这种理念背景下,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和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想方设法地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根本的改变,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异想不到的惊喜,亮点和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继续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