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7 13:36:50
|
只看该作者
师:这“饥餐渴饮”的日子原来是这样的不易。再来看“晓行夜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天刚亮时赶路,夜晚住下来。
师:天刚亮时就去赶路,干什么?
生:察访药材。
师:要访问有经验的医生、老农、山民,向他们询问、学习。认识了新药材后要去寻找、采集下来。有些药材可不好找,长在深山密林里,找到它们要历尽艰辛,可能还会遇到危险。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李时珍都会尽力克服。夜晚李时珍会住在哪儿?
生:有时会住在客店里,有时可以向村民借宿一晚。
师:假如错过了客店,又找不到人家借宿呢?
生:找不到能住的地方,他可能会升一堆火,露宿荒郊野外。
师:这“晓行夜宿”的生活又是如此的艰辛!同学们带着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再读第一小节,看看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读词,再读课文。
生:我读出李时珍一路察访药材真辛苦。
生:我读出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千辛万苦。
生:李时珍靠一双脚走了好几个月,除了生活艰苦,他的脚一定磨出了泡,很疼。
生:尽管一路风霜,但李时珍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两个词语蕴含着许许多多值得去联想、去补充、去体味的东西。老师耐心地、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填补,学生逐步走近李时珍,走进他的察访生活,仿佛看到他吃不好、住不好,辛苦察访药材的艰辛历程,与人物进行心灵碰撞,感悟李时珍的伟大精神,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美好形象。
三、外延之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的相关经历、体验来帮助理解,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拓展词语的外延,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同构共生,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请看《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教学片段:
师:“翻山越岭”什么意思?
生:就是翻过一座山,跨过一座岭。
生:不一定是一座山岭,可能是很多座。
师:你们爬过山吗?爬山时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爬过乡下外婆家那儿的一座山,爬到半山腰就爬不动了。
师:后来有没有爬到山顶?
生:是爸爸拉着我,我才到山顶的,我真累坏了。
生:我和伙伴也爬过一座山,爬着爬着,实在爬不动了,就拽着山上的树枝、藤蔓一步一步往上挪。一到山顶就倒在地上喘气。过了好几天腿还疼呢。
师:同学们挺有毅力,能坚持爬上山顶,只是都累得不行,中途还要休息,还要借助别人的帮助,真不容易。可文中的母亲在翻山越岭时有人帮助她吗?能走一会儿停半天吗?
生:没有。她也不能歇,因为她翻过山后还要去干活。
师:母亲翻山越岭时不能停,得去完成任务;完成了任务又得翻山越岭回家;回到家可以休息了吧?还不行,得去做家务,你觉得母亲怎么样?
生:真辛苦啊!
师:母亲翻山越岭时像你们那样空身爬山吗?
生:不是,母亲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
师:担子大家没有挑过,但拎过东西。你拎得动多重的东西?
生: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妈妈买了一桶 5升 的油,我抢着拎,可拎上手就放下了,它太重了。
师:母亲肩上挑着比油重十几倍的担子,这比她最重时的体重还要重二、三十斤,还要翻山越岭,你觉得怎样?
生:(咂舌)太不容易了!
师:母亲不仅肩挑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她怀里还抱着妹妹,手里还牵着作者。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难怪作者觉得母亲力大无穷。要是换了我,走一步就趴下了。
生:母亲真是太辛苦了。我想她不是一次这样的翻山越岭,她会经常这样的劳累。
生:母亲用她最重不过八十几斤的身体去承受这样的劳累,太了不起了!
生:她是伟大的母亲!她的辛劳让我们难以想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太多的爱包围着,很难体会得到父母的辛劳。即使是作者,也是在成年以后通过抱母亲才体会到而产生愧疚。上面教学片段中抓住“翻山越岭”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爬山时的经历、感受来理解。通过自己爬上山顶时的艰辛、劳累,来体会文中母亲肩挑超过体重的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怀抱妹妹,手牵作者翻山越岭的那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和可贵的坚忍,而母亲自己却认为这没什么。这样的拓展,让学生与母亲有了爬山经历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母亲的辛劳,母爱的深厚,胸怀的博大,学生才能领悟。牵一词而动全文,词语的魅力浸润着学生,也浸润着课堂。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重视它的基石作用,让词语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开辟词语教学的新天地,让阅读教学有更坚实的支点,让这股“智慧的琼浆”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