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感悟:悦读·充实心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07: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悦读·充实心灵
浙江省庆元县城东中心小学 刘根香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族长便会让其站在村落的中央,整个部落的人都会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这是要向犯错的人表明一种态度:既然你曾为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记住教训,改正错误。



这个智慧故事和由此衍生的教育故事,充分验证了一个哲学家的话:要想铲除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由此生发开去:心灵太空泛,会有无聊的时候,会有懒惰的时候,不让心灵的杂草丛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快乐读书去充实心灵。



关于读书,中外名家都给予过许多赞美。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提升才干、陶冶性情、提高境界。



参加工作和建立小家之后,没有属于自己的大块的自由时间,日渐滋生的惰性,让自己觉得没时间没精力去细细阅读长篇大作,因此,短小而有趣的杂志成了工余时间闲暇悦读首选之物。诸事完毕之后,沉浸于那漫妙意境之间,悟智者哲言,觉造化奥妙,任思绪翻飞。阅读,成为快乐,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前不久在《特别关注》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内地一个高中毕业的青年到深圳去打工,工作繁忙不忘学习,时时处处细细揣摩,对阅读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让他从一大帮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担任了公司重要的部门经理。我,不禁对这个青年肃然起敬。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过的学生很多届,可是扪心自省一下,我的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这样那样的岗位,还能有几个像这个青年一样热爱学习?还能有几个会用悦读充实心灵?还能有几个是凭能力而不是凭文凭拼爹娘取得胜利?



曾几何时,我们看一个学生,先看到的是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即使有些霸道或不讲理,也装着看不见,“一俊遮百丑”;成绩差的学生即使有闪光点,也懒得到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变成了高分低能、重智轻德。我们的教育给学生指了什么道,授了什么业,解了什么惑?



实质上,每一个第一天步入小学校门的学生,都有着天真活泼的笑脸、清澈明亮的眼神、兴高采烈的表情。我们的教育,却慢慢地让笑脸僵化、让眼神黯淡、让表情冷漠;让全部高高兴兴背着书包来上学的孩子,渐变成一小部分所谓的“优秀学生”的虚无的背景;让很多学生成年之后,不会再捧起书籍阅读;让很多学生刚考完试,就扔了书本忘了知识甚至宣言“还给老师”……



其实教育最本质的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教育的源、根、本,有她,则有源,而后源远流长;有她,才有根,而后根深蒂固;无她,就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教育因为掺杂了太多功利的因素,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端屡见于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也就不足为奇。心灵都空洞了、麻木了、迷茫了,还能指望他们敬天畏地、尊重自然、善待别人、提升自我?!



我们是该静下心来想想了。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先要教育他们做人,做个善于学习、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对于优秀的学生严格要求,对于暂时落后的多鼓励,多发现闪光点;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是以平凡为起点,以热爱为基础,以负责为基准,干什么就爱什么,做什么就做好它;我们还应努力教会孩子学会阅读,快乐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拥有对于知识和学习广收博纳的广阔视野和宽阔胸怀!



前提是:作为教师,我们须像巴贝姆巴族一样,用悦读驱赶虚无、排斥懒惰、占据内心、充实心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0: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