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7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葛爱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四边形”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欧景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6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


  2.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初识四边形


  1.了解起点——画一画。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四边形,你认为四边形是什么样的?请你画一画。


  请学生到黑板画。学生画的有:





  2. 四边形的特征——评一评。


  ①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吗?有好多同学有不同意见,在你认为不是的图形下面画个叉,有疑问的画个问号。


  学生自由上来做记号。


  师(指着没有意见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吗?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生1: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大家同意吗?(板书)


  生2:四边形可能是对称的,也可能不是。


  师:你观察的角度很特别。


  生3:有四个角。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


  生4:四边形有不同的形状。


  生5:有四个直角。


  生6:我反对,四边形有四个角但不一定有四个直角。


  师:大家同意哪种意见?


  生:四边形有四个角。


  师:那如果说有四个直角?


  生:不对,四边形不一定是四个直角。


  ② 指着打叉和有疑义的图形:现在你能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了吗?谁要修改自己刚才的意见?


  生1:上台指着自己画的图形   :我画的是对的,可是这个小朋友说我画错了。


  师:你凭什么说自己画的就是四边形呢?


  生1:我画的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是四边形。


  师:你真棒,能用刚刚概括出来的四边形的特征来检验。那么,刚才谁做了这个记号?


  无人回答。


  师:哦!没有人回答,说明这位同学也认为自己画的确实是正方形。(擦去叉叉)


  生2:老师,我有问题。我不知道    是不是四边形。


  生3:是的。因为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它是。


  师:还有两个图形被做了记号,这两个同学能否自己来讲讲?


  生4:我画的是  ,我画错了,这是个五边形了。


  师:四边形应该有几条边?这个五角星还不是五边形,它有十条边,所以不是。


  生5:我画的这个图形   也不是四边形。因为四边形的边应该是直线,我画的是歪的。


  师:画歪了什么意思?


  生:没有直,是弯曲的线。


  师:你认为四边形的四条边应该是——?


  生:直的。


  师补充板书(直边)。


  3. 巩固认识——辨一辨。


  师:请你用四边形的特征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用手势表示。


  (判断过程略)


  4. 生活中的四边形——找一找。


  现在请大家把眼光从纸上转移到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举例:空调。


  师:是整个空调吗?


  生1:是空调的一个面。


  生2:黑板的一个面。


  ……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老师到校园里拍了一些照片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二、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1. 分类。


  四边形真是一个大家族,它的成员之间肯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好吗?





  小组活动:先研究这些四边形,再讨论按什么标准分类,最后动手分一分。


  2. 反馈。


  ①小组1:我们组按形状差不多的分一类:1、3;2、4、5、7、8;6


  师:怎么个差不多法?


  生1补充: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方方的,有4个直角。


  师:它们的角有特点。


  生2补充:边也有特点,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和右边一样长。


  师:左边和右边、上边和下边我们可以称它们为两组对边。


  课件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但是四边形,而且还有其他四边形没有的特征,所以他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② 小组2:我们按常见的与不常见的分为1、3、4、5、7与2、6、8。


  师:这些常见的四边形你能叫出他们的名称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其实它们也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哪里特殊呢?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的。


  ③ 小组3:按是不是对称分为(对称)1、2、3、5与(不对称)4、6、7、8。


  4号平行四边形是否对称引起争议,教师让有意见的学生折一折,学生发现不是对称的。


  ④ 小组4:以两个直角为界分:1、3、7一类,其他一类。


  ⑤ 小组5:1、3(长正方形);2、7、8(像梯形);6(很特别);4、5(像菱形)。


  生1:5号就是菱形,不应该说像菱形。


  师:你说得有道理,但这样分类行吗?


  生1:行。


  三、练习


  1. 将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会变成什么图形?


  生1:四边形。


  生2:五边形。


  生3:三角形。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2. 剪一刀,使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了吗?


  生1:两个正方形。


  生2:两个长方形。


  生3:两个梯形。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直边、四个角。


  生2:我以前以为   不是四边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个也是四边形。


  师:是呀,从不知道到知道,这就是学习。


  【设计说明】


  本节课力图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


  1.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


  为了解学生起点,我曾做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活动,在画一画、评一评、找一找等活动中自我完善、修正对四边形的认识;在分类活动中通过研究四边形的角、边、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等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些都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交流中得到。


  2.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让其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应该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活动或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力图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河南省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张红培 查卓珩
河南省许昌市教研室 张红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要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在学生必须寻找搭档才能完成的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可能性》教学设计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街道白云小学 徐立权



活动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4-105页,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交流,体验事件发生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活动准备:



小组竞赛表格、奖品、抽奖箱、两种味道(水蜜桃味、柠檬味)的小糖果、课件



活动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游戏,而且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出示竞赛表格),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游戏做得最好,有小奖品的哦,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挑战吧!



一  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第一个游戏是——击鼓传花。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放一段音乐,由一个同学来控制,当音乐停下时,花传到谁手上,谁就上来选择一个题板(课件显示),看屏幕,这边有四个题板,后面分别藏着奖品和数学题,大家想翻到什么啊?(奖品)那就来试试你的运气吧!(先后产生四名同学)



师:你先来选择一个题板,猜猜后面是什么呢?



生1:奖品。



师:一定是奖品吗?



生1: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选择一块题板,有可能出现奖品和数学题两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我们来看看题板后面是什么吧?(奖品)



师:你选择几号题板,你希望后面会是什么呢?



生2:奖品。



师:如果不是奖品,还有可能是什么?



生2: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有两种可能。[板书:可能]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你来选择一个题板,有没有可能是让你上来给同学们跳支舞呢?



生3:不可能,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板书:不可能]



师: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现在只剩下一张牌了,如果老师告诉你四张牌中有两道数学题,两份奖品,现在这块牌后面藏着什么?还用猜吗?



生4:一定是奖品。因为两道数学题都翻过了。[板书:一定]



师:如果老师把四张牌都换成奖品,翻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奖品,一定是奖品。



师:这个游戏大家都玩得很开心,看屏幕,根据刚才四个同学的翻牌情况,还有我们刚刚学习的“一定”、“可能”、“不可能”,你有什么发现,谁来总结?



A、每张牌都有两种可能,可能是奖品,也可能是数学题。



B、不可能有跳舞等其他的。



C、当四张牌中有两道数学题,两份奖品,前三个同学翻了两道数学题、一份奖品,最后一个同学一定翻到奖品。



D、当四张牌都换成奖品时,翻到的一定是奖品。



E、翻到的奖品有可能是铅笔,也有可能是小本子。



F、花传到哪个同学的手上都是有可能的。



二  联系实例——解决问题



1.说说生活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例子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例子吗?小组里说一说,一会来交流一下。



同意的给予掌声,认为不对的说说为什么。



生5:明天有可能停电。



生6:买彩票中奖是有可能的。



生7:人不可能不借助任何设备在水里面生活。



……



2.“一定”、“可能”、“不可能”判断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大家会判断吗?现在我们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判断,听好游戏规则:小组合作,听清题目,每小组确定一个最终答案,小组长用手势表示,每答对一题就爬一格。(课件出示问题)



①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②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而东西。



③三天后下雨。



④太阳从西边升起。



⑤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⑥石狮子在天上飞。



有不同意见,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3.改变条件,“一定”、“可能”、“不可能”可以相互转化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想说说行吗?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从前有一个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要抽生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这时候这个大臣面对几种情况?(两种,生和死。)一个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进谗言,偷偷地把两张签都换成了死签,这时候大臣还有可能活下来吗?(不可能)一个士兵偶然知道这件事,很伤心地悄悄告诉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兴,抽完签后竟然没被处死,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抽到签吃掉,剩下的一张是死签,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签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臣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还一定会活。老师这个可能性故事说的好不好呀?那要给予掌声肯定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肯动脑筋,改变其中的条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像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



4.游戏:根据要求准备摸奖箱里的糖果



师:老师这边有一个摸奖箱,但是里面是空的,奖品——五个小糖果得由同学们根据要求来准备,看看哪个小组准备的最快最好。(课件显示要求)



①      一定摸到水蜜桃味的。



小组合作摆五个水蜜桃味的



②         不可能摸到水蜜桃味的。



  小组合作摆五个柠檬味的



③ 可能摸到水蜜桃味的。



小组合作,出现四种情况:



一个水蜜桃味,四个柠檬味      二个水蜜桃味,三个柠檬味



三个水蜜桃味,二个柠檬味      四个水蜜桃味,一个柠檬味



师:这以上的四种情况,哪种最有可能摸到水蜜桃味呢?(第四种)



师:老师最喜欢柠檬味的糖果了,该选择哪个呢?(第一个)



将准备好的糖果放入抽奖箱,请几个同学上台摸一摸,验证是否符合条件。



三  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守株待兔



师:刚才同学们闯了很多关了,同学们都没被题目难倒,山越爬越高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守株待兔》,休息一下。但有个小要求,结合今天学习的“可能性”谈谈自己的看法。(课件放映动画片)



生:兔子撞到树桩是偶然的,也有可能再撞死,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生:这个农夫很傻,兔子不太可能再撞树了。……



师:农夫一定是没有把《可能性》这一课学好,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相信同学们一定比农夫聪明,学好了《可能性》,就不会干这种傻事了。



2.转盘游戏



先猜猜转到的是什么颜色,再转一转(课件显示),初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来看看登高表格,哪一组最高呢?把掌声送给他们!其他小组还要加油,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攀高,来夺取最后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分数的初步认识

天津市大港区上古林小学 孙宝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月饼实物图、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趣激学



导语:“同学们,孙老师早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听问题出手势。)



师说问题。



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块?手势表示。



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块呢?手势表示。



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手势表示。



[第3个问题学生可能知道,但在用手势表示时可能不知所措。]


引导:我看到大家的手势有点乱,有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不能用手式表示出来,是不是这样呀?好,别急,先用语言告诉我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如果学生表述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


板书:一块月饼
一半



引导: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问:是这样分吧?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关键是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引导:把这块月饼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那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学生会回答:不能。


引导: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这就是刚才同学们不能用手式表示的原因。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学生能答出:二分之一。


板书:二分之一。


引导: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教师板演


问:谁看清了老师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书写,适当指导。


引导:知道这是什么数吗?(生: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后一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所以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一半”。]


二、凸现主体,顺思导学


1.认识图形的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出示一个圆形)老师这有一个圆形,谁能表示出它的呢?


指名尝试,用阴影表示其中的,并写在圆上。


引导这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的,加深学生的认识。


2.创造图形的


引导: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想办法表示出它的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


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问: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有一个词是很重要的,谁听出来了?


随学生回答重点标注“平均分”。


问: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呢?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判断: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表示对吗?



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学习新知中锻炼了能力。以游戏自创的形式折出不同形状图形的,建立的表象。巩固了对所学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三、迁移类推,引导探学



1.认识


引导:刚才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出示一个圆,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贴到黑板上)像这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色)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学生能答出


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板书:四分之一。)


问:写成数字形式谁会写?(指名板书。)


问: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也是这个圆的呢?(学生上前指。)


2.探究


引导: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从纸袋中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二是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


指名代表小组汇报、展示。


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应用刚才的得来,推导得到。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本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四、自主探究,应用促学


1.判断分数。



师:(指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那你们能不能判断下图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多少?



2.写分数。



下图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看分数涂色。



4.找分数。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课件出示主体图,指明学说,其他学生评判。)



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创分数。


引导:拿出长方形纸,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试一试。


6.动脑筋。图中的各涂色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全课总结,疏理评学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结尾,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更是丝毫不能忽视。让学生疏理一下在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和收获。把课堂内容和课堂总结融为一体,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秒的认识”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 周琳华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教学过程:
一. 创境设疑,初步感受秒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放映课件(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咱们再回到晚会现场看看: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什么?
生1:1秒很短。
生2:1分钟就是60秒。
生3:滴答一下就是1秒。
[分析:从学生熟悉的春晚倒计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二. 观察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1. 观察秒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看来孩子们对秒并不陌生。老师可要考考你们。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表示秒的?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样儿的?同桌的孩子互相指指,说说看。
师: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2. 认识秒针走动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1: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生2:秒针走一个大格就是五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吗?(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分析: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电脑演示:播放豹1秒钟的奔跑路程;发电厂1秒钟的发电量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光每秒大约跑30万公里,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师:了解了这些,你理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课件)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分析:“双基”的教学是数学课的灵魂,是孩子未来学习知识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忽视教书育人的本职,要把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本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发电厂的发电量和光速等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引出“分秒必争”“争分夺秒”这两个成语,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4. 认识几秒。
师:刚才,咱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仔细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演示秒针从12走到1)
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
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
师:说得真清楚。接着看(课件演示秒针从1走到5)你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秒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秒针走4大格就是4个5秒,是20秒。
师:真棒!再来看一看(课件演示,秒针从5走到7再过2小格),秒针又走了几秒?你怎么知道的?
生:秒针走了两个大格就是10秒,再加上两个小格是2秒,所以一共走了12秒。
师:如果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你怎么想的?
生1:秒针走一圈就会走12个大格。
生2: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
(师随着生的回答,板书:60秒。)
[分析:几秒的认识教学先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五秒、二十秒,再让学生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也优化了方法。]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会也什么变化?请学生猜测。
师:现在分针和秒针都指着几?(12)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脑演示的钟面秒针走动情况)
师:回想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分针走了一小格
师: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师板书:1分)
师(指着板书):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你有发现吗?
生:1分=60秒(师板书:=)一起读读。
师:那半分等于几秒?2分等于几秒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1分等于60秒,2分就是2个60秒,所以是120秒。
[分析: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三.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分析: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2. 估测活动:咱们再来一个估测时间的活动。
①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的时间
师:请一个小朋友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其他的孩子估计一下他走这段路程大约是几秒。同时介绍秒表(这是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老师用它来准确计时。
师:哪些估得比较准?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我是用数的方法。
师:数给同学们看看。(生演示)
师:他数的节奏就和秒针走的节奏相似,所以他估得较准。
②系红领巾的时间
师:再来估测小朋友系红领巾的时间,这一次看谁估得准确。
(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炼方法)师:我们大都用上了数数的方法,每数一下要和秒针走的节奏差不多,就能较准的估计。
[分析:估测时间的活动是利用前面学生对1秒、几秒的体验进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由第一次的估不准,到听同学交流方法,再到第二次大部分估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估测短时间的方法。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
四.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
师:第三关,100米排名
出示100米跑步成绩单
小东 16秒
小红 18秒
小亮 16秒25

看时间排名
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五.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环节中还有体验五秒、二十秒、体验1分=60秒,1分钟的体验活动等。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课的另一特点是突显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数学不仅仅只是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份,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忽视了其作为文化功能的存在,以致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只是一些没有生机的数字和图形的堆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强调作为科学的数学时,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文化的数学的存在。本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秒能做多少事,看刘翔夺冠的资料,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了时间的宝贵,感受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是本课极具人文关怀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估算



河北省衡水市河西小学 吕敬芬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

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          小估
生2:400×6=2400          大估
生3: 350×6=2100          中估
生4 :300×7=2100          大小估
生5: 300×6+300=2100        凑、调估
生6 :330+350+300+380+400+350=2130  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师: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生3:中估。
师:中估你请坐。同时板书:中估。
……
师:到底怎么估?你们在计算的时候,电脑作出了精确值。出示
课件:

问:你同意哪个?为什么?
生:2108千克,即使大估,最高位才是四位数,也不可能是五位数。
师:此时此刻,根据你的估算,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问:大估想说什么?
生:太大了。
问:小估想说什么?
生:太小了。
问:哪种方法最接近准确值?
生:觉得中估和凑调估最接近。
师:看来我们对于选的方法,即要欣赏自己,又反思自己。
电脑:

生1:7×56≈350(个)350=350 够
        50
生2:7×56≈420(个)420>350    够
        60
问: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小结:往小里估好,可以预防万一,保证保险。
电脑:

生1:大估,285×6+986≈2800(千克)
           300    1000
生2:小估,285×6+986≈2680(千克)
           280    1000
师:到底大估好还是小估好呢,为什么?
生:大估。
师:到底怎么估?
生:看情况来定大估还是小估。
小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面对。到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
电脑:

生:C 832。因为最后一个数肯定是2,不可能有万位.
小结:这是用尾数检验的方法。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有时大估比小估好,有时小估比大估好。
生2:估算比较保险,预防万一。
生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4 :有的地方不必用精确计算,用估算比较方便。
生5:估算,也有一定的范围。
生6: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呀!
吴正宪老师讲完课后,讲了自己在“估算”这方面的感受与体会。作为教师,要大气,要有大的数学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是估算中的重要内容。
    1.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2.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对学生的估算做出适度的评价。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评价。估算结果落在合适的数级中,视为合理。
我的体会:吴老师上课风范如行云流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估算教学内容的把握,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教师听吴老师的课,感觉就是一种享受,学生上吴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快乐。“有智慧的老师,才有生命的课堂”,这堂课真正让我亲眼看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7: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