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7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格式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3:5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
高效课堂源于2006年中国教师报对课改名校杜郎口特色的称呼。当前,潜江市教育系统正在开展以学习借鉴课改名校经验为突破口的高效课堂创建活动。通过学习嫁接外地经验、自主探索,走出一条潜江特色的高效课堂创建之路。我们围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创建活动,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尝试,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体系,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一、创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
应该说建设高效课堂的方法和途径不是唯一的。我们选择的是走导学案的道路。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导学案写出来了,怎样变成学生的学习行动呢?《第二次教育革命能否实现》一书给了我们启示。该书作者李卓玉认为:今天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的功利性,人们过于看重知识的价值。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要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同时李卓玉认为学习是在团队中展开的,学习的某些环节也许是以个人行为完成的,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问题解决式教育必须坚持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启示是将导学案转变为学生学习行动的最佳途径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纲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将导学案落实为学生学习行动、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
老师干什么?老师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分配学习任务、调查学情,放手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引导反思、小结。其中展示是课堂的亮点。春祥课典告诉我们,追求生命活力和课堂效率的统一是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生命活力的欠缺会使知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活力的情感要素有:自主、激情、自信、成功、快乐等。自主引发激情,激情引发自信、自信催生成功,成功伴随快乐。生命活力的实现形式就是展示与表达。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课堂效率要素主要有:目标、方法、实践、练习、评价、反馈等。其中目标和反馈要贯穿学习过程始终。
至此,创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可以表达为:导学案——小组学习——课堂展示。
从形式上看,导学案突出的是效率,课堂展示关注的是生命,小组学习则是联接效率和生命的桥梁。
二、导学案的撰写
关于导学案,高效课堂倡导者、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导学案的功能是导,而不是习题集;核心是学而不是教;案是设计。全称可以叫做“推动引导学习的设计”,简称“导学案”。
在实际操作中,关于导学案的撰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反差很大。我们有自己的创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有自己追求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于是有了自己的关于导学案的基本想法。
(一)撰写导学案的基本出发点
导学案承载教的规律、学的规律和知识结构规律。撰写导学案必须有基本的出发点或原则。如果我们有相同的出发点,我们就能达成共识。如果出发点不一样,只能分道扬镳,走不同的路子。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
1.导学案是写给学生看的,是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2.导学案的假设前提:在课堂上没有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学生依据导学案的指导自动完成学习活动。
撰写导学案时假定课堂上没有老师不等于实际的课堂上无老师授课。之所以这样假定,是为了突出在教学设计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导学案可以相互借鉴,便于资源共享。
那我们的课堂不就千篇一律了吗?不是。有人说教学是科学,也有人说教学同时还是艺术。所谓科学,用四个字表达就是科学原理,科学原理的特点是具有可重复性。你能依据某教学原理设计一堂课,我同样也能。撰写导学案之所以不考虑教师因素就是为了揭示共性。艺术的特点在于个性,个性可以模仿,但肯定不能重复。高效课堂中有没有教师展示个性的舞台?有,在哪里?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中——课堂导入更多的应该从情感而不是知识,目的是点燃、激励、唤醒;在组织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开展课堂展示的活动中。意思是说,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放手学生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反思、小结。导入、交流、展示、反思、小结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过程。
3.导学案的撰写,必须坚持按探究性学习方式呈现内容并满足小组学习的需要。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为了坚持走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道路。
4.关于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包含三维目标,是否需要把三维目标都写进学习目标?我个人倾向于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主要写双基目标,理由是:
其一,导学案是写给学生看的,把三维目标都写进去恐怕学生读不懂。读不懂的东西何必要写给学生看呢?
其二,导学案中有自我测评环节,只有双基目标学生可以方便的通过自我测评做出判断,另外二维目标的落实情况是学生难于自我判断的,只能由教师去评价。
其三,虽然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主要呈现双基目标,不等于不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把握在老师心中,三维目标蕴含在导学案的字里行间。只要学生经历了,目标也就实现了。这就叫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3:51:17 | 只看该作者


5.关于目标层次化的问题

说实在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我想,对小学生来讲,虽然要要关注个体差异,但在目标的达成上不要过于分层吧!用独学、对学、群学去解决。

6.关于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知识问题化指不把知识、规律、方法、定理、公式、结论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设置的若干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发现真理,获得知识。其实,我们所追求的问题解决式教育就已经解决了“知识问题化”问题。问题层次化一是指导学案中的问题从前往后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二是指一个大问题要设置若干有层次的小问题,好像一个个小台阶。

只要我们认真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你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典范。我们不需要纠缠“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只需研读教材,读懂意图,执行意图就够了。接下来我所讲述的导学案的结构就是认真解读教材的结果。

(二)数学导学案的结构

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导学案是写给个体看的还是写给群体看的?我更愿意是写给个体看的。其次,导学案的内容结构应该与高效课堂的学习流程一致,与自主学习、小组学方式的要求相吻合。

我以前很反感某某教学模式,总认为是形式主义。但我现在对形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式是对内容的表达。借鉴别人的模式,一定要弄清模式背后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模式所遵循的规律,所追求的价值观。采用“结构”一词而不采用“模式”一词,就是为了突出表达导学案模式所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所追求的教育价值观。

1.导学案的结构

小学数学导学案由学习目标,课前准备,课中导学,课后拓展四个部分组成。

前面讲过,导学案的撰写必须体现探究性学习特点。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都应围绕探究性学习的步骤和要求展开,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高效课堂功力在课外,亮点在课堂。按照这个观点,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来实现课堂高效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学的。应该把探究性学习的某些任务提前到课前,延伸到课后,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课前准备学生做什么?

有人说课前准备就是预习课文、预习新知,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按照问题解决式教育的思想,课前准备应该是收集信息、收集资料、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这些都是探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将这些耗时又很重要的活动移到课前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这种作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的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课后拓展学生做什么?

课后拓展可以是查阅资料拓宽视野,也可以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ƒ课中导学学生做什么?

本人曾尝试用统一的模式来呈现导学案。实践中发现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特点,还真不好用统一的模式来表达。同是探究性学习,由于内容特点不同,探究的过程、方法所体现的科学思想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导学案中就是导学案结构不同。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课中导学,可按下列四个步骤叙述:

—— 理解情景、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反思小结(探究算法、反思小结)

——知识迁移、检查测评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建议在检查测评环节只测评双基,将解决问题(应用提高)放在巩固练习环节。

“空间与图形”内容课中导学部分的结构如下:(供参考)

——理解情景、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观察特征(或提出假设、提出猜测)

——检验证明、形成结论

——知识迁移、自我测评

——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三、     如何组织小组学习

首先要搞明白创建高效课堂为什么要选择小组学习的方式。首要原因倒不是因为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学习方式,而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必然选择。小组学习方式的创立,除了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强调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外,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小组学习是探究性学习必须坚持的形式。

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学习呢?让我们先看看高效课堂的倡导者、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老师的观点,也是杜郎口的特点。

李老师认为,仅有导学案是不够的,还需从四个方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即学习小组,任命小组领袖。建组原则是: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小组内部基本构成是AA、BB、CC形式。

2、设计一个学习过程。任何好的课堂都必须是基于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展示、反馈而进行的。

3、给予一个学习方法。先自己学(独学)。如果遇到学习困难,向同伴请教,叫对学。对学学不会,那就群学。

4、明确一个学习任务(目标)。A有A类的学习目标,B有B类的学习目标,C有C类的学习目标。

请注意,李炳亭老师的学习方法与小组结构的联系。其中“对学”很具特色。和谁对学?A与A对学,B与B对学,C与C对学。李老师打了个比方,好比下象棋,叫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如果A与C学习,那就不叫对学,应该是群学中的帮学了。其次,学习目标的分层,是与小组结构的分层相配套的,这就是为什么目标要分层的原因。

李老师的观点已经非常明确了,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认识。开展高效的小组学习活动,至少要解决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组织管理、组织实施、导学案的利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3:51:19 | 只看该作者


(一)组织管理

从关于小组学习的资料中知道,开展小组学习,首先要合理分组,合理分工。小组的规模3--6人,设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发言人等不同岗位。可能上述分工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学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特点不能完全满足上述分工要求。经过综合思考,关于分组和分工做了如下尝试:

1.每个学习小组不超过6人,形成AA、BB、CC结构。

2.小组设组长1人,发言人1人、临时组长1人。

3.组长先由学生毛遂自荐,然后全班表决选举产生。组员先自由组合,然后由老师调节。

4.组长负责布置学习任务,检查任务落实情况,指导同伴学习,督促同伴改正错误。发言人负责收集归纳小组讨论中同伴的观点、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临时组长在自我测评、巩固练习环节中产生,完成任务最快最好的同学就是临时组长。临时组长和组长共同负责检查同伴作业,指导同伴改正错误。

5.小组成员必须遵守共同的学习纪律,完成各自的任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小组学习中暴露的问题,特别是习惯问题,小组内部解决。

6.课堂展示(板演)由C承担、B补充、A评价。

7.教师对学习的评价,少针对个人,多针对小组。哪怕是个人取得的成绩,记在小组名下;哪怕是个人犯的错误,也记在小组名下。希望借此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提高效率。

(二)组织实施

1.小组学习实施的流程:个体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小结---检查测评---巩固练习---小组督查。

2.怎样保证流程正常的运转

组长是保证小组学习流程正常运转的发动机。组长要思考下列问题:按导学案的指导,先读懂任务要求,然后布置本组同学在指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任务,并检查落实。从时间上划分,小组学习任务分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与课后的任务更多是以个体的形式完成的,主要为课堂中的合作探究作准备。课堂中的合作探究主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如探究算法,寻找规律,建立模型等,猜测验证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反思小结,形成知识、归纳方法。

小组学习中既包含个体思考,也包含合作探究,我们更关注的是打算把哪些学习任务依靠小组的力量去实施,以实现高效。

一是课前准备,课后拓展的任务依靠小组长去布置与督查。

二是课中围绕重点、难点的合作探究活动要依靠小组长组织发动,依靠发言人归纳整理。

三是自我测评、巩固练习需要小组长检查并指导改错,也包括小组长自我纠错。

(三)导学案的利用

导学案的结构、内容决定了怎么利用导学案。总的来说,导学案为小组学习提供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方法指导、检查测评、巩固练习等。

我们有个目标,就是将导学案编印成书,将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单独成册,这样,从管理上更能实现高效。同时,将老师从繁琐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解读教材、思考课堂预设与生成,实现个性中的高效。

四、     课堂展示做什么

展示本身就应该是小组学习的一环,之所以将课堂教学部分命名为课堂展示,是为了体现展示的重要性。无限放大展示是杜郎口的特点,展示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学生生命的狂欢,展示追求的教育价值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归纳小结、学生的成果都是展示的重要内容。展示让学生的生命激情飞扬,让教师的职业理想得以升华。老师的任务就是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演(表演、板演),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

板演是杜郎口实现课堂高效一种技巧。其做法是,同步开N个窗口,同步展示(板演),及时反馈。此法值得借鉴。

课堂除了展示,还要做什么?

我们先看看小组学习的实施步骤:个体思考——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再看看杜郎口的课堂模式是:自学——展示——反馈。自学指自主学习,反馈指反思小结。很明显,杜郎口课堂模式遵循了小组学习规律。课堂到反馈这一步就结束了吗?不应该吧!应该还有检查测评、巩固练习。

综合考虑小学数学和小学生特点,可以把课堂模式(课堂学习流程)概括为:



建立模型

解释模型

应用模型

探究算法

观察规律

猜测验证

读懂情景→提出问题→          →交流展示→形成结论→自我测评→巩固练习→小组督查
读懂情景、提出问题以个体形式完成,相当于个体思考;建立模型、解释模型、应用模型、探究算法、观察规律、猜测验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当于合作探究;形成结论是在交流展示基础上的反思小结,目的是总结方法、产生知识,相当于反馈。学习内容不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同,有时是建立模型、有时是探究算法、有时是猜测验证规律。

我想强调自我测评。以前我认为自我测评就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后来我发现还不够,还要关注模仿与规范。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品质,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规范什么?规范表达,含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问题解决式教育容易让人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忽视知识的落实,特别是知识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不重视知识,而是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我所提出的数学高效课堂模式,前半部分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后半部分关注的是知识的落实与巩固,两者的连接点是反思小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制造机会让学生尽情展示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落实到知识点上。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方法两方面。为此,教师必须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不仅搞清一个章节的知识脉络,更要从整体(学段)上把握知识体系。而这种体系,从现行教科书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学生更是难以读懂,靠谁?靠胸有成竹老师的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0: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