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六 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20: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园地六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学会向别人表示感谢,能安慰别人。
2、能看图写一件由图想到的事,或是写一件生活中的真实的事。
3、学会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古诗《过故人庄》和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胜似亲人》看图作文。
难点:恰当地表达感谢和安慰别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
教学目的: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2、通过模拟现场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教学重难点:恰当地表达感谢和安慰别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唤起真情,激情导入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这一单元,我们围绕“爱”这个主题学习了几篇描写人间真情的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化作爱的天使,来学会感谢,学会安慰!
【课件出示: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模拟情景:
请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广告片【课件出示:公益广告片】边看边想【课件出示:你看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孩子应该感谢母亲,感谢母爱,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是一个眼神,应该说都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也要有献出爱心的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课件出示:感谢和安慰!】
三、模拟表演: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也许也有困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请大家回忆一下【课件出示: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你需要感谢的人?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感谢的话?】同桌互相合作,摹拟一下当时的情景,互相说说.
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上台把感谢的过程向大家展示一下.
刚才几位同学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帮助过的人的感谢.我们感谢的方式可以用掌声表示,可以用语言表示。我们的掌声是热烈的,发自内心的,我们的话语也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我们在感谢别人时,话语要做到真心实意【课件出示:真心实意】是发自我们的内心. 【课件出示:发自内心】
四、学会安慰
现在,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发现了一件麻烦事情,希望得到在坐的同学的帮助,愿不愿意?
前几天, 心理辅导老师收集到了同学们许许多多的烦恼有些烦恼老师能够解决,但有许多烦恼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课件出示】
谁愿意帮助她一下?
刚才两位同学对他进行了安慰。现在,老师也给她讲两句话. 【课件出示】
这位同学的烦恼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有的烦恼.也就是家长给我们加重了学习负担,但是同学们回家给家长讲清楚,合理的安排,适当地阅读课外书,让家长给我们自由,自己保证完成学习任务。
大家都知道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事吧!【课件出示:天地对话】看看两位遨游太空的英雄的妻子与两位英雄进行的天地对话,请同学们认真看,看看他们都讲了些什么?
你从中看到了些什么?
同学们,安慰别人需要我们用真心实意,鼓励和同情的话,从这两位阿姨的话中我们得到了启发,以后同学们在安慰别人时应该注意向这两位阿姨学习.同学们,我们只要留心身边的事情,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需要安慰的人,或者说你受到别人帮助时要学会感谢别人.你觉得在你身边谁最需要安慰呢?
五、结束语:在以后的生活中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课件出示:学会感恩!献出自己的爱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安慰。】这就是老师最大的安慰。
板书设计:
真心实意
感谢和安慰      鼓励、同情
话语得体
                 第二课时   看图习作:胜似亲人
教学内容:看图习作:胜似亲人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渗透写作知识。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出示课件:图片】【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渗透写作知识:
一位小朋友根据这幅图还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看图写画。【出示课件:例文】
谁愿意把这篇文章读一读?【出示课件:文章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出示课件:有顺序观察】
【出示课件:作者描绘的哪些是图上看到的?还有哪些是图上看不见的?】
4、小结。
二、审题
1、出示写作要求:【出示课件】 齐读。
2、【出示课件:这次作文类型是什么?题材是什么?有什么要求?】
三、看图想象,激活画面
1、指导看图:【出示课件: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人?给小姑娘取一个你喜欢的名字吧。
【出示课件: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理解题目:【出示课件:题目】
“胜”的意思是什么?“胜似亲人”呢?(就是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3、理解图意:
仔细观察画面【出示课件:老奶奶正在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小姑娘呢?】请仔细观察画面,好好想一想,【出示课件:事情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
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老奶奶又是怎么感谢她的呢?请你再次看图,仔细想一想,把小姑娘洗衣服的过程想清楚,然后跟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课件出示:想一想,小姑娘是怎样帮老奶奶洗衣服的呢?老奶奶是怎样感谢她的。】
4、小组讨论,师巡视。
5、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
6、提出要求,试写片段:
同学们都能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想得很具体。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一一交流,那么赶紧把它写下来吧!
下面请拿出笔和作文纸,写一写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写的时候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描写。赶快动笔吧,看谁写的又快又好!【课件出示要求】
7、片段讲评:
【课件出示:作品】 赶快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写了些什么!(注意起因、经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有没有写清楚。)
生评,提修改建议,师评。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 图前想象
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嗯,小姑娘对于老奶奶来说【课件出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老师觉得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我们习作的最前面,也就是刚刚写的片段的前面,作为故事的起因。【课件出示】
2、 图后想象
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人们是这样评价她的做法的?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
说的真不错,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习作的后面,作为故事的结尾。【课件出示】
3、 习作题目
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课件出示:胜似亲人】来做题目,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
4、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你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其它有关爱心奉献的事情。
四、范文赏析。【课件出示】
五、快乐任务:
老师让你们回去把这篇故事完成好,有信心吗?
板书设计:
                      有顺序观察
胜似亲人    动作、表情和对话写     写具体
                  图前想象     图后想象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我的发现”——学会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
2、积累古诗。
3、阅读成语故事,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教学重、难点:
读背积累词语、古诗、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我的发现】
【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话】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展示,再个性展示。
3.总结:【课件出示: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4、延伸拓展。
让学生再说几个字进行练习。
二、【课件出示: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古诗】
(1)读古诗,自读──指名读──齐读(小组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3)自读尝试背诵。
(4)、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三、成语故事。【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2、读题、解题、字词质疑。
3、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4、谁来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的意思?——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5、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2、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3、比赛课外积累的古诗词或自己仿写的小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5: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