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7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

T:课前的预习都做了么?
S:做了。
T:我想听写几个词语,谁来?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一生板)
T:车盖 盘盂 
T:读这两个词语。
S:读
T;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车盖的饿样子和盘盂的样子。
S:上台比画。
T:再听写两个词,谁敢上。其他同学准备好!
S:听写(一生板书)
T:苍苍凉凉   探汤
上台的学生未写出。
T:可能比较紧张。再报一遍。
T:请个同学帮你。
S2上。
T:看清楚了么?
S1:点头。
T:写好了么?我们一起来读。
S:读。
T:你能用黑板上的词来形容一下么?
S:沧沧凉凉的秋天,形容天气凉爽。
S:探汤表示天气炎热。
T:你怎么知道天气炎热。
S:我从注解中了解到。把手伸进烧热的水里。所以表示炎热。
T:很好!
读2遍词语。
T: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中画一条线,想想有什么名堂?听老师读课文。(车盖和盘盂连;沧沧凉凉和探烫连)
教师读文。
学生没有举手。
T:都没有反应?
T:看看有什么名堂?
S:他们两个有关系。
S:车改是大的,盘是小的。
S: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一样物品。都是形容太阳的形状的。
T:还有别得发现么?
S:一个小孩把“日出的太阳比做……“
T:了不起的发现!你读读。“一儿曰:日初出……近者大乎?”
齐读。
T:是啊!他们都是形容太阳的大小的,是一小儿的发现。再读读。
继续探讨发现。
S:早上温度凉快,下午热,太阳的温度,他们意思相反,他们都是一小儿说的。
T:他们都在说……他们都是……他们都是……
T:很好,一人就说了三个重大的发现。
指读另一小儿的发现。“一儿曰:日初出沧沧……”
齐读。
指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纠正)
T:不要翘舌。
S:读。
T:好,再多读几遍就会好了。
分角色读。
T一儿曰 S男
T一儿曰 S女
T;很好。“……”你们看到过么?“”你们感受到过么?看来他说的也有道理。
T: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词语中画了个括号,把他们看做一组,想想有什么名堂?(S举手)不着急,自己去读读,名堂在哪里?(“车盖”与“沧”、“盘”与“探”)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交流。
S:两小儿都是说日出的时候的样子。
T:书上怎么说,你把他读出来。
S读
T:日始出,日初出意思是一样的。(板书)用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
S:早晨!
T:这两个词“日中时”(板书)用我们先在的话说是——
S:中午
T指板书,怎么就不一样啊?
S:一个从形状上说,一个从温度上说。
T:角度——
S:不一样。
T:从形状上看,一个小孩……从温度上看……。有道理么?
S:有道理。
T: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请同学来读。(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适当的穿插)
T:角度不同,现象就不一样。一起来读。
S读
T:很好。两个孩子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两小儿角度不不同,观点会同么?现在
老师把一儿的观点擦掉(老师擦去车盖和盘于),你说,这里得写上什么词?
S:近  远
T:很好,请你把近和远写到黑板上去。(生板书;近  远)
T:老师把另一小儿的擦去。……(生板书;远 近)
T:是“日初时远还是日初时近呢?日中是远还是日中时近呢?两小儿“辩斗”(板书)
理解“辩斗”
读“辩斗”的句子。反复读。
指读:两学生上台。
T:他们是怎样辩斗的,能否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辩斗!
生读。
生完了。
T:是辩么?怎么这么客气,怎么这么斯文啊?你得跟他辩。
T:再来一次。
T: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王老师来,现在我是——
S;一小儿。
(师生辩斗,语速越来越快。)
……
T:近则大,远则小。
S:远则凉,近则热。
T:近大
S:远大
……
(掌声)
T:谁来了?
S:孔子来了。
T:喜欢两小儿么?
S:喜欢,争论都很有道理。
S:两小儿都非常善于观察。
T:再读两小儿的话。既然喜欢两小儿,再一起读读两小儿辩的话,语气不够可以加上手势。
两小儿在干吗?
T;他们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是观察思考的结果啊。
再读。(123、456相对而坐,气不过的话可以加上手势)
教师读提示语“一儿曰”(语速越来越快)
(学生读,很精彩,掌声)
T:都没有动手。(观众笑)
T :假如你在场,两个孩子的观点你赞成谁?
S;他们都有道理,所以都赞成。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S:我也是。虽然他们的观点不样。都他们自己得出的。
S:从‘温度“的观点上,我赞成。从“形状”上,我赞成……
S:我无法辨别他们的对错,他们两个读有道理。
……
(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心中的预设)。
T:想听一下老师的观点么?老师都不赞成。知道为什么?
S:想!
T:老师都不赞成。知道为什么?
一S举手,老师走过去。
S:因为地球……太阳……
T:你怎么知道的。
S:科学书籍告诉我!
T:你为什么不举手呢?辩斗是需要勇气的。
T:但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小小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以为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这么简单的一个常识。孔子又赞成谁呢?
S:孔子也拿不定主意。
T:为什么?
S:孔子不能决也。
T:什么叫“不能决”?(S回答略)
T:孔子是谁?(S回答略)是啊,一个大教育家,一个大学问家,一个大思想家,都不能决,难怪两小儿要说:
S读。“熟为汝多知乎?”
T:什么是“知”?
S:知识,学问。
T:来,我们一起来笑一笑。
S读:“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学生续写
1、孔子听了他们的话,又会说些什么呢?你把他写下来。你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学文言文的口气来写。如“孔子曰:”
2、交流。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掌声)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不知,是智也。(掌声)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不耻下问……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你们许会了观察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S:哎,你们两个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T:老夫子,熟为汝多知乎!
……

总结:你们觉得孔子会不会说这些话呢?S(略)

T:王老师不能决也!(下课掌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师:好,刚刚教师的介绍,即将拉开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维幕,下面,我们稍微平静一下情绪,(师调整投影屏幕)。好,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来,我们齐读课题,好吗?(生:好!)
起。(师指课题)
生:(齐)两小儿辩日。
师:应该说标题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为例吧,它在学过的诗词中,已经多次出现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的诗句吗?
(师期待着。发现学生没有反映。用手指指脑袋,提醒着),嗯――,可否记得《锄禾》?怎么背来着?
生:(齐)锄禾日当午,汁滴禾下土。
师:好,你能再想一句吗?
(生思索着)
师:(指一生)来,你试试。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好,同学们,在这两句诗里面,“日”的意思都是――
生:太阳。
师:那咱们看看,《两小儿辩日》什么意思?
生举手。
师:一块儿说吧,大家都知道。
生: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有的生说:两个小孩辩论太阳)
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好,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我们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一定能指(应为“解”?)开这些疑难。课前已经自读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师:(高兴地指一生)来,你请慢慢说。
生:(听不清楚,大意是句子很不顺,很难读。)
师:不顺,难读。还有其他感觉?来,你说。(师传话筒过去)
生:我觉得古文十分的难读。
师:不好懂――。还有什么感觉?(指一生)来就来吧来说
生:我读起来十分的别、别扭。
师:拗口――,是吧。
师:同学们,尽管碰到两个困难,但是大家的这些感觉都是非常珍贵的,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这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比如,觉得不好读,该怎么办?(期待着学生回答)
来,你说,后面的你说。
生:(听不清楚)
师:多读几遍。常言道,一回生,(生跟着说:二回熟)两回熟吧。不好懂,怎么办?――来,你说说。
生:我认为要从课外书上理解它的意思。
师:好,课内外相融合。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说。
生:我认为要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想,那个就可以读懂它的意思。
师:不错的方法,还有好方法可以介绍吗?这位男生你讲。
生:(听不清楚)
师:嗬,这篇课文后面的注释多不多?(生:多)参照注释,也是一个好方法。那下面,就按大家说的办,咱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请结合注释,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好吗?
生:好。
师:开始。
学生组成小组阅读。
师:好,各位同学,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课文,效率挺高,时间没用完,那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先看第一段。来,这位男生,你请。
生:(前面几句话听不清楚,师急忙传话筒过去)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问其原因,――(还想说下去,被教师打断)
师:非常棒,这是第一段。不过我第一次在读到(有两个字,听不清楚)的时候,差点把它当“游玩”,你把它当成什么意思?
生:我把它当成“周游列国的意思”。
师:嗬,能说说是怎么把它弄明白的吗?
生:因为我从课外书上知道,孔子是鲁国人,他生前就在周游列国。
师:(赞赏是)同学们,他做到了课内外相结合,这叫融会贯通啊。值得鼓励吗?
生热烈鼓掌。
师:谁看一下,二、三、四段连起来说。(递话筒过去)来,你请吧。
生:就是有一个小孩说,我看见日出的时候,人、看见人近,而中日看见太阳的时候,离地面很远。然后有一个小孩他说不同意,他说日出的时候,那(思索),那日出的时候,看见太阳(说不下去了,师问:太阳怎么样?)很、很远。然后、有一个、说――有一个孩子、有一个小孩,他说日出的时候,看见那个太阳很近。他们两个就开始争辩起来了。
师:嗯,这是――第二段,三、四段还、还想说吗?
生摇摇头。
师:想换一个同学。
生:想换一个同学。
师:给其他同学一个机会。善解人意的。哪,那个男生你讲吧。
生:三段段就是写――那个另一个小孩说,最初的太阳就像车盖一样大,中午的时候,那个太阳就像痰盂一样小,难道、难道、噢不是、难道不是那个远、那个、那个,日出、、日、日、日、太阳远的时候小,近的时候大吗?
师:这是第三段,第四段能说吗?
生:(轻声地)嗯,第四段可以说。
师:来,试一下。
生:第四段就是写、就是、另外一个小孩又说,日出的时候也非常凉爽,而到中午的时候就非常的热,难道这不是、嗯、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
师:我相信如果你不紧张的话,你说得更好。有信心吗?好,慢慢来。好,同学们,这三段,还有问题吗?
不过,我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说“如探汤”的时候,特简洁。你能结合注释说说“探汤”是什么意思吗?
生:“探汤”的意思就是像那个、那个、那个、那热水、热水一样热。
师:是说什么热呀?
生:太阳热。
师:天气――也在太阳的炙烤下变热了。同学们,其实,热水这个意思的“汤”啊,在很多成语中也有出现,能想一两个吗?――来,说说。
生:固若金汤。
师:(惊喜地)固若金汤!真坚固。能再想一个吗?(期待着_)谁试一下,赴汤蹈火,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有印象,一时想不起来。是说,无论怎样的艰难,我都将勇往直前。
其实不仅是成语,在很多口语中它也有使用。比如在上海,人们把那个装了热水可以暖手的东西叫做――“汤钵钵”,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那上完这节课我再问你,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这就叫做日积月累呀。那故事说到这,该知道两小儿争什么了吗?
生:知道。
师:咱为了不互相干扰,请大家迅速阅读这几种说法,把你认为正确的写下来,开始。
屏幕投影出示:(看不清)
生动笔。
师:只写序号,(看到一个学生填)对。选一个就好了。你还认为,这个…写三个…(听不清楚)…好,你认为哪个正确写哪个。(稍等了片刻)好,各位同学,请亮出大家自己的想法,咱们可以互相地交流看一看,来,请举起来,咱们互相地看一看。能否大声告诉我,你选的一个是什么?
生:(好几种不同的声音,听不清楚。)
师:好,有不同啊,请放下。选A的请举手,请问有人选A吗?谁选A了?欸,那位女生,你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选A?
生:我选A,因为第一个小儿曰:“我以日出时、我以日出时、去人近”我觉得这、第、第一个小儿说的时候呢,就是说,中午和上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的远近,我觉得应该有A吧。
师:那你他们是在争太阳的大小呢,还是远近呢?
生:我觉得远近也有,大小也有,而且还有那个――冷热
师:(打断话头)暂存疑惑。好。(示意坐下)对另一生,你想、特想说,请。
生:我认为那个、它、那个、刚才朱娟说的那个,他们在争论太阳大小、冷热,都是围绕太阳的那个远近那个、那个特殊的原因,就是为了证明那个、那个早上和中午太阳到底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师:这才是核心的是吗
生:对。
师:同意这种说法的请举手。(生大部分举手了)多一下(?)。放下。没关系。暂时还不心存疑惑的,呆会儿还不明白的问老师。
师:(对一位一直举手的学生)你特想说,说什么?
生:我想、我想对朱娟同学补充一点。因为这是第二、第三自然段时说:日初出,大如车盖,及中,及日中,大如痰盂。这句话,我觉得应该是、它那个、那个远的时候十分的小,近的时候十分的大,就写、就写出他们那个在辩论太阳的大与小。
师:好。我建议你有机会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好吗?(转身)好,同学们,既然多数同学都认为这两小儿太阳的远和近,也有同学觉得在争大小。不管怎样,孔子帮他们弄明白了吗?
生:(齐)没有。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孔子不能决也。”来,咱齐读一下这段,准备,起。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这两小儿的“笑”,你们怎么理解呀?来,你说。
生:我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在――笑孔子他的不知。
师:嗬,嘲笑的意思呀?
生:嗯。
师:(对另一生)欸,你说。
生:我觉得两小儿是在嘲笑孔子滥得虚名。
师:好,同学们,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的理解,都是暂时不予评论。不过,建议大家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地用心去感受。行吗?
生:行。
师:课文读通顺了吗?
生:(部分)读通顺了。
师:谁来试一下。(师扫视着课堂)来,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来个、你请吧。好像没发过言是吗?(师跑步把话筒送到最后一排的座位上)
有两位学生(男生、女生)站起来。师对那位女生说:“来,一个就行,你先坐下好吗?呆会儿再发言,好吗?”(把话筒送到男生手中)
生:(朗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师:第一次能读成这样,已经值得鼓励一下吧?
(学生们热烈鼓掌)
师:请坐。那么,点评一下吧。来,你说。
生:我觉得刚才正胜读的那个:“孰为汝多知乎?”的孰读错了,应该是读“孰”,我读音读错了。
师:应该是第二声是吗?
生:嗯。
师:你给他示范一下,好吗?
生:(朗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谢谢你,请坐,还有什么要说?来,这位男生,你,对,你请。
生:就是他读“日初出大如车盖”,他读成了“日出大如车盖”,应、应该是“日初出,大如车盖”,这样读。
师:(面露喜色)真不错。同学们,尽管还暂成问题,不过这古文的确需要反复地去品味,这样,你就会发现,它有音乐般的美感。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感悟之前,咱们先来看一下,(操作投影,屏幕上出现竖排的课文内容)。这古文看上去美吗?(生:美)
,读起来更美。咱请了音响师或者音乐,好吗?(生:好),好,第一遍我请求,我先读,出声,你们在心里读,好吗?(生:好) 好。
师:(朗读课文) 两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生真心地热烈鼓掌。
师:(面带微笑) 好。 谢谢大家。咱一起来再感受一下。这次你们出声读。“两小儿辩日”,起。
生:两儿辩日 (师播放音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到底是人多力量大呀。读得真美。下面,谁愿意一个人,再来展示一下这古文的美?后面的同学机会少一点,咱们让给他们,好吗?来,你请。
生:(朗读课文) 两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读得真美,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生以一次热烈地鼓掌)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生又一次热烈地鼓掌)
师:你的朗读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果然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读得比老师好。(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课我要向你请教,怎么练得这么好?没问题吧。好,同学们,刚才在合作的时候,有的同学问,说老师――,这课文一开头就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可我读来读去,都只见得“一儿曰”、“一儿曰”,没有两个小孩呀?怎么回事,知道吗?――来,你说说。
生:我知道“一儿曰”指的就是那、那两个小孩在说话,“一儿曰”、“一儿曰”就是说字的意思。
师:哦,那个小孩跑哪儿去了?只有一个呀?
生:嗯――
师:XX(这两字听不清),来,这个问题谁能解得开?
生:你想说,你应该有话说吧?
生:我认为,“一儿曰”是指其中一人在说,(师:嗯)后面还有“一儿曰”是指另一人在说。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里有所省略,是吗?省略掉了什么?感觉得出来吗?
生:“另”字。
师:“另”字,看来,这古文真是太简洁了,能省则省啊。那为了便于理解,咱给两小儿取个名字吧,如果一个叫小儿A的话,那另一个叫(生:小儿B。)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合作,完成两项任务。第一:(边说边扳指头,比划)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儿A、小儿B辩斗的内容;第二,看看两小儿辩半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是在争什么呢,又说出了什么理由呢?开始。
生看书,画画。师巡视。
师:大家的表现再次给了我惊喜,落实之前呢,来,谁来说说,咱先看看第一个小儿A的观点是什么?(对一生)我答应了你,你也答应了我来汇报,请。
生:我认为小儿A的观点是,太阳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师插话:太阳刚出来,咱把它说成早晨,行吗?) 早晨,(师:好)太阳离人近。
师:太阳在早晨的时候,太阳――离我们――
生:近一些。
师:近。(师板书“近”,边板书边说),来,你继续。
生:中午离人远一些。
师:他认为呢太阳――中午――就(边说边扳书“远”)
生:远一些。
师:远了。――能说一下小儿B的观点吗?
生:早晨,太阳离人远。
师:哦。(板书)那他认为中午呢?
生:中午离人近。我认为两小儿辩日就是指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的远近。
师:这才是核心之核心啊。现在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好,那些刚才选了其他答案的,现在勇于更正的同学,这也需要勇气啊。咱为那位同学掌声鼓励一下。(掌声)大家看一下,这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啊?
生:(齐)刚好相反。
师:现在请大家读一读第二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开始。
生朗读课文。
师:咱看看后面还各说出了什么理由,――――来,中间那位女生,你请。(对前排一学生)来,把这个话筒借给她,老师帮她写。
生:我认为那个是小儿A、就是第一个说话的人、就是他认为、嗯、他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他看到的那个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离人比较近的,所以他的观点是早晨的太阳离人近。
师:这是小儿A的观点,刚才那位学生已经说出来了。能说说她为什么觉得早晨近吗?
生:因为、嗯、他说他说、太阳那个刚刚出来的时候,嗯、非常的大,而中午――
师:(打断)好,咱简单地说,就是:大,所以――
生:近。
师:好,观点写下来。(板书)中午呢?
生:中午看起来太阳比较小,所以――
师:它很小――(板书)所以是,应该离我们远。那同学们,平常在咱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
生:是。
师:小儿A有道理。说说小儿B。
生:小儿B认为的是,他、他这所以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是因为他感觉早上非常的凉快,….
师:(边板书边说)他认为,这“凉”,所以,离我们远。中午呢?
生:而中午非常的热,所以他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边板书边说)“热”,所以它离我们“近”。那同学们,平常我们在碰到会发热的东西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
生:是。
师:小儿B也有道理。
这样,看来两小儿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啊。咱读一下三、四两段,感受一下你们自信,好吗?
生:(朗读课文)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好,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合作读一下,好吗?(生:好)注意,后三排同学为小儿A,前三排同学为小儿B,老师读叙述。
(师朗读,播放音乐)两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前面空的教师帮你读了,后面这个“小儿A”,“一儿曰”,起: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你们听了他们,服气吗?
生:不服。
师:来,“一儿曰”,起。
生: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
师:那同学们,现在,当面临两小儿争论的时候,就连――过问其父(不知哪个词)的孔子都怎么样啊?
生:难倒。(声音小,听不清楚,大意如此。)
师:用书的话说是――
生:不能决也。
师:(重复)不能决也。(板书)所以,两小孩都犯难了,连这样的高人都不明白,那我们找谁评理去啊。于是笑着说,咱一起读,“两小儿笑曰”,起。
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那同学们,现在你们对这两小儿笑曰,有新的认识吗?
生:有。
师:那说说。(找不到话筒)把话筒递一下。
生:我认为那两小儿不是在、不是在笑那个孔子,而是在笑他不知道这个知识。
师:你认为――(在努力寻找恰当的词语)――在笑这种,局面是吗?
生:嗯。
师:好,还有其他的认识吗?请坐。(寻找着)来,那位女生,你请。
生:我觉得两小儿他是在笑,就是谁说你孔子这么多的有、这么多的学问
师:嗯,感觉一种不可相信这个意思。那你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
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好,同学们,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两小儿的笑,是――带点善意的。(停顿)说实话,要理解这个意思,的确是不容易的,但大家在读书与谈论之间,就感觉到了,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啊。来,认识一下这句话吧。(出示一张纸卡片,上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师手指着)读。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那,读书这么大的好处,咱们可以让小儿再来笑一次。“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起。
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那同学们,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是不能决。然而今天,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____来,你请。
生:我认为太阳它没有远和近,它只是方向不同。
师:噢,那大小怎么回事呢?
生:就像一连四家太阳,嗯,我们国家它这个嗯、夏天那个太阳就特别大,那些国家的太阳不一定很大。
师:这是你的理解,有补充吗?请坐。―――嗯,那个男生,那边有话筒。
生:我觉得中午和早晨,太阳的远近是一样的,它“大则近,小则远”是因为它刚出来的时候,周围的东西很多,它看起来就感觉大。
师:(急忙抢过话头)你认为它是显――得大,是吗?(生:嗯)中午呢?
生:到中午的时候,因为它在天空中,在广阔的天空中,看起来感觉,周围没有东西,看起来就感觉比较小。
师:显得小。那凉热能说出来吗?
生:凉啊,凉是因为那个、嗯、太阳早晨出来的时候,是斜照在地面的,嗯、然后到中午太阳是直照在地面的,直照在地面的的温度要比斜照在地面的的温度要高。
师:而且,这中午晒的时间呢怎么样?
生:长。
师:还长着呢。好,咱们来印证一下这位同学的说法,(播放多媒体),看来,这在同一天当中,无论是早晨也好,还是中午也罢,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几乎是――
生:一样的。
师:一样的。如果说这样有变化的话,像这样绕一圈,(演示:地球绕太阳),多久?
生:一年。
师:要三百六十五天呢。嗯、今天这个知识对我们来讲是很普通,但是,当年就难倒了孔子。孔子还说过(?)啊,不知道啊。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来,你那儿有话筒,你说。
生:我觉得――孔子――居然说很对,他那个自己都说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他自己不知道,那个还说懂的话,那他就不是孔子了。
(师生热烈鼓掌)
师:嗬,能用孔子的话,来为孔子作评,水平(翘起大拇指)。
同学们,那现在,你觉得两小儿还可能不可能嘲笑孔子的意思呢?
生:不能。
师:好,今天,我们围绕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谈起,谈到了“温故而知新”,谈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这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最后,咱带着“孔子不能决”的遗憾,认识到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么多的故事,四十分钟,大家都能有所感悟,了不起。还有点时间,想请大家结合你的情况同,把你印象最深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写下来。注意,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两个词语,还可以是一个字,是一个符号。开始。
生动笔写。
师:(对一生)来,把这个彩笔写到那个纸上去,写大一些,待会儿好交流。
师:好,各位同学,咱就这样,暂时没有写完的,先停一停,来聆听。因为聆听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想说的,或者说想交流的,先举起来,咱看一看,来举高一点,咱互相看一看,对谁的感兴趣,你可以指一指,我帮你找。特想说的举高点。
生纷纷高举着自己的纸片。
嗬,这么多。(对一生)远远望去,这么一个大问号,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写的是两个字加一个问号。我认为呢,嗯、嗯、孔子又名孔圣人,为什么它连这个知识都不懂,还、人们还从古到今称他为圣人呢?
师:嗬,(师又惊讶又惊喜),这首先,从小处说,这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往大处说,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想知道答案吗?
生:想。
师:但是,老师今天可能不能给你答案了。如果同学们能对孔子的生平、思想、学问、人品等等,掌握一点的话,找点资料,选择合适的途径,查阅一下,可能――比老师的答案来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好,还有什么想说。嗬,XX同学,你这怎么是一个9?
生:我画的不是一个数字9,而是一个逗号,(师高举纸片)人们都说那个做完一件事呢,要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我认为呢,学无止境,所以所以我画了一个逗号。
(热烈鼓掌)
师:嗬,难怪就连孔子有所不能决,咱依然把他称之为也圣人。同学们,今天老师从你们身上得到了分外的惊喜。这样,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带着大家这个美妙的体会,走入生活,生活当中的问题,更加美妙。
谢谢大家。
(热烈鼓掌)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4.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3.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3.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4.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www.cn910.net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www.cn910.net

[设计说明]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广东 刘晓伟 两小儿辩日
解题: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太阳。
题目的意思。
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
www.cn910.net

分两步解决问题:
结合注释读明白
理解大意读通顺
www.cn910.net
教师下去指导,非常认真。
反馈:
生分段说古文的意思。
www.cn910.net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其他
生:A 远近、大小都有。
生:C都围绕远近来议论。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
表扬:读得比老师还好。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
一儿曰、一儿曰
给两小儿取名,理解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晨近午远
晨远午近
www.cn910.net
读课文。合作读。板书: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
教师: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知道什么?写你最深的体会?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所以我划了句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课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好:
感谢大会安排了这宝贵的五分钟!此刻,我首先要说的是,感谢谢家湾小学六三班那五十位聪明可爱的孩子,是他们和我一起,共同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
按照大会的要求,我本来准备从三个方面来反思得失:其一,是关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兴趣的问题,因为这是我本堂课最想达到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地比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地;其二是关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问题,这是“课标”当中的新理念,为此本堂课我做了精心地设计,有所成效但也有不足;其三是想谈一谈,贯彻北戴河研讨会的精神,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因为这一点是我们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各位专家以及我们深圳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反复研讨的核心问题,今天呈现出的教学过程有了一定的展示,但总感觉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可是,一琢磨就五分钟的时间,与其“蜻蜓点水”倒不如集中火力,专攻一点。那下面就结合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反思一下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问题。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两处,有待改进的一处。
比较好的第一处是,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大家都看到了,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就是我摸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时学生自己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第二处,我用选择题检测学生初读一遍课文后的学习状况,得出结论:百分之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大胆舍弃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复研读,并立即放手,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辩日的观点和理由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舍弃”符合孩子的需求。
有待改进的是,关于分清小儿AB的问题。大家看得很清楚,这帮小鬼聪明可爱,弄清这个问题如襄中探物,而我却预设了这个步骤,硬生生地花了二三分钟的时间。早知如此,还不如把这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读课文,以达成我“熟读成诵”的机动目标,假如让该“机动”目标变得不“机动”,也许会更好。
不过,这好也罢,遗憾也罢。都是宝贵的收获。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代表,同时也盼望您给小刘多提点意见。更欢迎您到广东,到深圳,到我们深圳小学做现场指导。
最后,跟您说再见之前赋歪诗一首聊吟颂本次大赛:“雾都群英会,山城教改花。走进新课程,硕果满中华”!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评点

【前示】这是一堂研究课。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老师依据自己对学生和教材的通体把握,以学定教,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比较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注重积极的互动作用,使得整个教学设计及其演示颇见教学功底和个性。

[上课]
(旁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理解此句意思的同学,谁能阐释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1:我认为此句是告诫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
生2:我认为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自己的观点。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汤问》里记载的一则传说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
生:(异口同声)想!
【评点】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师:好――下面请听配乐朗? 小读叫《?缛铡贰?br /> (放录音。用投影仪显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熟读理解课文;2、复述故事情节;3、分析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师:这篇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很有情趣,哪些同学听了录音之后,能为我们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四位被选中的同学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
师:同学们评判一下,他们朗读得如何?
生1:我觉得“小儿乙”读出了争论的语气。
生2:我觉得“孔子”读出了老夫子的语气特征。
生3:“旁白”的普通话真好。
师:是啊,老师也认为他们读得非常好。这些同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亲切、自然。好!下面我们向他们看齐,集体将课文朗读一遍。
(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文白对读:小学文言文教学新范式探寻
——《学弈》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案例导读]
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任何模式的建构都离不开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以及最应坚守的法则,而这些正是阅读教学范式所要探寻的内容。本案例是笔者所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学弈》的一节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在课中,我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尝试对小学文言文教学范式做一些有效的探寻。

[案例实录]
(课前,教师将《学弈》的译文发放到学生手中,给学生进行阅览。)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听好了!请大家快速阅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故事材料,并熟记心中,2分钟后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好,开始!
师:看完了吗?记得着了么?好的,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敢说就是好!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把故事记得着了,还说得很流畅。谁愿意再来?
生2: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弈秋的人,他最善于下棋……
师:你把故事讲得更动情了。
师: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1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70个字。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文言文来记叙这个故事的。

[点评:教师通过给学生看译文故事——熟记——讲故事,这样的教学导入,是独显匠心的。先出示现代文,再学文言文,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感悟文言文进行铺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请你自学5分钟,反复把这篇文言文读通,然后对照课后的注释和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板书课题,巡视指导读书)
师:把课文读过三遍的举手,看来大家都反复读了课文。平时班里谁书读得较好,请你来推荐一位同学,好吗?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推荐)
师:谢谢你,你推荐他人读书有功,老师奖赏你一次读书的机会,你就来读读课题吧!
生: 学弈。(读课题)
(全体齐读)
师:弈是什么意思?弈字的第四笔是?请在桌面上书空一次。(学生书空)
师:你很荣幸,能够第一个读书,请把课文读一遍。听读是一种学习,请大家用心听读。
(一位被推荐的男同学站起来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
师:请你们认真听,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
[点评: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教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较好的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
师:好,学着老师的办法,再练习读一读。(学生练习读)
(学生齐读全文)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来感悟文言文大意,大大降低了学生初次学文言文的难度,也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师:来,一起读一下第一句。(学生齐读)
师:老师想问一些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
生:弈秋是人名,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下边的注释中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学习,学古文就应该会对照注释来理解。
师:通国呢?之?善?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意思弄懂了,读起来就有底气了,我们再来读一读。(全体齐读)
师:好,懂了意思再读就不一样了。谁愿意自己读?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第一句)
师:读得真好。就这样读,大家再来。
师:不看书,把它背下来,齐。
师:就是这样读书,潜心会文本。(放幻灯)把意思、语气结合起来,把自悟、自得结合起来,熟读成诵——就这样读古文。知道了吗?
[点评: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改革:一是抓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这环节,看是平淡,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围绕一个“读”字,使学生从“念字”到“韵读”到“成诵”,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积淀了语感,积累了语言。]
师:我们继续来研读后面四句话,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读好、读懂,不懂的你地方可以问老师、同学、看注释,开始研究吧。
(学生有的自己读,有的同桌合作研读)
师:谁愿意读第二句?
(一位女同学读了第二句,但读得不是很好。)
师:你觉自己读得怎样?
生:(低着头)我读得不好。
师:哪读得不好?
生:没停顿好。
师:老师建议你再读慢一些,有信心读得更好吗?再来,给她掌声。
(这位女同学再一次读第二句文言文,这回读得有进步了)
师:读的更好了,会读了还不行,还要读懂。老师想看看你读懂了哪些,你们可以就这句话问她一些问题,就像答辩一样,一问一答。
生1:我想问你,“诲”是什么意思?
生2:我想问你,你是怎么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的
师:这一句还有哪不明白的吗?
生:(齐)没有了
[点评:教师巧设“答辩”情境,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在互动中,教师顺学而导,不留痕迹地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会研究,学会提问,学会合作互助、取长补短。]
师:好的,我们来把它读好了
(学生齐读)
师:语速再慢一些,再来!
师:站起来,背一背。(学生试背诵)
师:我们来看插图:左边那个人在下棋时是怎样表现的?
生:左边那个人他专心致志地下棋。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
生2:一心一意。
生3:全神贯注。
生4:一丝不苟。
师:大家积累的词语真多!
[点评: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则文言文故事的主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师:课文还有三句话,你读懂了那一句?
生: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师:一起肯定地回答!(学生齐读)
[点评:教师的教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了基础上,重视教在难读处,教在学生朗读不到位之处。]
师:读到这里,你还有读不懂得地方吗?
生:没有了。
师:课文基本读懂了,老师想看看你们读好了没有,注意语速放慢些。
(学生齐读全文)
师:效果好多了,还不行。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师: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师:来,配上动作,读出韵味来。
(学生配动作朗读。)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对读,老师读一句白话文(也就是一句翻译),你们就读一句文言文,能背的更好。
(师生对读)

[点评: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纵观上面的教学片断,教师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四、交流感受:
师:你刚才在读文言文时感觉和白话文(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文言文比现在的白话文字数少,表达比较简洁。
生2:朗读时感觉韵味不一样。
师:对,读古文时停顿比较多,语速要慢些。
生3:文言文中的用“之”“也”比较多。
师:你很细心,之乎者也较多,这可是文言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师:我们通过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对读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下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把这篇文言文读好背好,并交流感悟文中的道理。
(下课)
[点评: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和总结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案例解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弈》,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1、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文言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一开课,我就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文言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指出:要把读通课文视作新课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范式要素之一。读通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目标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课中,我在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的环节上展开了多层面的指导,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多种形式反复读书,又对学生是否读通课文做了检查,还能针对学生读错之处作顺学而导。这样,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引领研读,感悟文言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文言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必须发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文言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总之,本课整个教学主要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进行,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在探寻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范式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个人简介:
黄焕程,男,1974年5月出生,199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教一级教师,广西园丁工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教师。现任教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中心小学,担任教务处主任。有10多篇论文荣获国家、自治区、市级奖励,其中论文《当前农村山区小学教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学会主办的“2006年中国教育系统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创造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入编《2006年中国教研年鉴》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支玉恒教学实录——《学弈》

(以下实录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7至8期里打印的,可能有些许错别字,望谅)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王亚欧。
  生:我推荐秦浩然。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第6届全国阅读大赛太原赛区课堂实录
《学弈》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湘相机小学 周奇
一,导入:
1,师生为好,手放松,脸上的肌肉也放松一下,想上课了吗,我们早点上好不好?好。
2,介绍孟子,五年间我们曾学过他的一个句子“生,亦我所欲也……”(齐背)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学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学下棋,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试读质疑。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我们就来这读读课文吧。初读课文。
课文已经和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师: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这样吧,周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近也,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提问,老师不做答。
三,研读交流
1,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刚才有个女孩子提出来了,第一句话不明白,谁读得明白了?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亦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第一句话,结合注释理解前几个字,重点理解:者也。“也”表示语气肯定,反复诵读。
2,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刚才老师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看注释。同学们自己看注释,交流。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顺畅一些?评价:不仅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活学活用。
有问就有答呀,“曰:非然也。”自由练习朗读这两句话。
指名同桌配合读对话,师生配合读对话,(师读问句,生读答句)师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
3,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同吗?究竟是为什么?能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读出来吗?自己读。“使奕秋诲二人奕……弗若之矣。”
(1)小组合作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总结刚才用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合作学习这段话。
(2)还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出来。
生:我想说通过我们小组的交流,我们大概弄懂了这段话的意思。能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老师来起个头,从前,有两个人……
(3)伟大的发现“有很多之字”用的很多,数一数,有多少之字?能说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指导直到理解几个“之”的意思。
生:第一个是“的”的意思
老师:不太准确,关于这里“之”的意思,同学们到初中再正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通过理解一句话的方法理解之字。
第二个之字注释有。
第三个:生:是天鹅,这个书上有注释吗?(没有)你说说你是怎么样知道的?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个新方法:结合上下文。
继续提问题。对屏幕上的话学懂了吗?一起读读吧。
师:文言文的朗读,如果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断句,把有的地方拖长一点,感觉会更好,自己再练习练习。师巡视,并和一个同学一起小声配合读。找三个同学配合读句子(分别读第一个人的表现,第二人的表现。最后的结果)分组配合读。
(4)能分别找一个成语形容他们吗?
其实你们说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比如“心不在焉”,出自……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出自那里呢?你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这句话。
4,我们轻松一下,看由文言文改称的动画。短短七十几个字,改编成了简单的故事,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吟诵古文,想想自己是孟子,是……
练读,配乐指名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能大概背下来了吗?让我们用刚学的古文给动画配音好不好?配乐诵读。
四,拓展延伸
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交流情况不太好,师:你们需要什么?生:注释。
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师: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五,作业:
课下看昨天告诉同学们的网站,我发了两篇短文,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网上和我交流学习古文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9: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