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18 10:23:01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条件较其他农村学校稍好一些,学校硬件设施配备较全,这给我们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 。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阅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利用前几课学习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练习独立归纳主要内容,巩固方法的掌握。
3、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鼓励畅所欲言,训练孩子的说话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引入
1、谁看过《三国演义》?能介绍一下其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吗?
2、诸葛亮如何成为这样一个杰出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他少年时代的故事。揭示课题(齐读)
二、自读学文
1、小声自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知道大意。
2、检查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再次默读,试着归纳主要内容
4、小组讨论交流主要内容,修改出最概括简洁的。
5、指名汇报课文主要内容,同学学习、修改。
6、将归纳出的最佳内容写在作业本上,注意语句连贯通顺。
7、再抽后进生读读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三、深入讨论
1、讨论“诸葛亮撒米喂鸡的做法错了吗?为什么?”
2、他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3、哪些地方是正地方,举例子说一说?
4、后来他怎么做的,得到什么?
5、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深化主题。
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教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学生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使他得到了深刻教训。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五、收集了解有关智谋的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自主学习中。从一开始,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关于诸葛亮利用智谋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跟其他同学分享,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问题:“诸葛亮做得对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从而在讨论中得出最终答案,再总结出本课的主旨:“聪明要用在正地方”,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平时生活中,要如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深化主题,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正地方,要如何使用聪明,达到教育的目的。整节课下来,教师一直处于引导的地位,显得十分轻松。
不过在这节课上,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在让学生理解正地方这点上,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去理解什么是正地方,要如何正确使用聪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迁都,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的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天下大事,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不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
|